(哀公篇) 造父此人最善于驾驭马匹,他的秘诀十分简单;就是要使用马儿之时,绝对不让马的全部精力消耗殆尽,必定保留部分的精力,使马儿有休养生息的余裕。...
(哀公篇) 当鸟儿感到肚子饿的时候,对所遇到的食物,无论能不能下肚,都会先啄啄看,尝一尝。同样地,如果人遇到诘问般查,无辞以对的时候,也会想办法逃避,甚或恼羞成怒.翻脸成仇。所以,如果要诘问人家时,千万不可追根究底;而要用诱导、勉励的方法,使对...
(法行篇) 良医门前,必定有许多求治的病人慕名而来;同样地,好老师的家,也将是学生们所乐于趋赴的场所。...
(法行篇) 一个富裕的人,平日若不能广施博济的话,一旦困窘,别人亦将无法帮助他。...
(法行篇) 刑罚决定之后,不可以再怨天尤人,因为这时忏悔已来不及了。真正知道愧疚的人,应该在罪愆尚未犯下之前,就审慎考虑所行所为的后果。...
(宥坐篇) 人的命运有济与不济之分,通达与否;当视时机而定,故不济之人毋庸怨尤,毋需悲观。得到时遇的人,也切莫得意忘形才好。...
(子道篇) 君主行事若逸出常规,为臣的纵然是冒着死罪,也依然要秉持道理来忠谏国君,父子之间亦然。这才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故,国家没有诤臣,必趋灭亡,家族没有诤子,也必衰落。...
(宥坐篇) 过满之后,即将倾覆。(古语) 孔子到鲁桓公的宗庙去拜访时,看到了桓公视为座右铭的攲欺器。这个坰器里面如果没装水,就会覆倒,注水到坰器之中,就能维持平正,但若水注的太满,整个欺器又将倾覆下来。孔子就以此为比喻,教导门下弟子,无论做什么...
(宥坐篇) 默默地做些好事的人,即使世间所有的人都不知道,上天仍然会赐福予他;做了坏事的人,总然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地,上天仍然能察觉得到,照样降下灾祸惩戒他。 易经中的文言传有这么一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大略篇) 君子拿温婉和善的言语来赠送给人,但是一般人却拿财宝送人。善言当然比财宝更为珍贵,因为善言可以时加反刍咀嚼,终身受益不尽,而才宝用罄之后,不复再得。...
(大略篇) 若想国家兴盛,必是先要尊师重道,也要尊重教导国君的太傅;否则,国家的根基,必定会不摇自动。...
(大略篇) 不能把握住原则的人,处理事物时往往会失去一定的准则。最可悲的是,还常常自以为是,不愿就教于贤能有识之士。...
(大略篇) 假如心心念念地只惦记着金钱,就必须要忍受一切的耻辱,同时,也会与所有的朋友恩断义绝,不再顾及道义了。...
(大略篇) 施予恩泽给他人,如果方法不合适,则将适得其反,算不得是仁德之举。例如赠金救济贫民是一种美德,但若送钱的方法不合礼数,反而会使接受的人丧志失性,那就反而有害于他了。...
(大略篇) 灾祸与幸福好比是亲密的邻居一般,有灾祸就有幸福,有幸福就有灾祸,如果不能慎于防范,或许会得不偿失的。...
(性恶篇) 如果无法了解一个人的个性如何,可以观察其所交往的朋友。因为一个人最容易受到朋友的左右。...
(成相篇) 一个国君如果得不到贤人的辅佐,纵使君主英明能干,也无法成就大业。就好象盲人没有引导行动的助手,茫茫然不知所从。 “瞽”:盲人。 “相”:帮助盲人的人。 古时之盲人身边必有一扶持引导的“相”人。...
(解蔽篇) 遇有问题之时,先就用犹疑否定的态度去判定,其所做的决定必失之偏颇。因为我们对于所要判断的对象,先已有了偏见,那么又如何能公允地给予审定呢?因此,我们若想判断天地间的事事物物,必先使心灵平和清澄才行。...
(性恶篇) 人的本性是丑恶的,后来能够变得善良温顺,这是因为靠着我们人类持续不断的意志,去努力改善而得到的,故“善良”是人为的结果。 所谓“伪”者,就是“人”有所“为”的意思。人要为善,以礼得致。用礼来得善,也仍然是“人为”。 “性恶说”是荀子...
(解蔽篇) 天理只有一条,绝对不会有其他的岔道,圣人的心就如同是天理一般,也只有一颗,而人类的生存原则亦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