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涅槃——实相无住

2022-10-07 可可诗词网-佛教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小乘灰身灭智涅槃观还有一个问题,即与佛教的基本观点缘起说存在着理论上的矛盾。按照缘起说的观点,一切事物的产生都是有条件的。那么,人怎样才能从有因有缘的现实世界中走出来,抵达那无因无缘的彼岸世界呢? 也就是说,人究竟怎样才能涅槃呢? 如果说人们是借助于某些条件,如信奉三宝,勤修戒定慧三学而得到解脱的话,则同样按照佛教缘起论的观点,条件总是要消失的。那么,条件消失后,涅槃境界是否还能保持呢?佛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特意提出“退”与“不退”来解释,即修行达到一定阶段之后,条件消失后,涅槃也不会退转,如阿罗汉就是这样。否则,就会退转。那么为什么达到一定阶段就可以不退呢? 问题仍然没有解决。部派佛教的各个派别曾经为这个问题争论不休。
        大乘佛教产生。大乘佛教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要普度众生。超越三界之外,只求个人灰身灭智的小乘涅槃观显然不合大乘佛教的口味,于是出现实相涅槃说。
        实相涅槃说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的本性是空,亦即不可言说的妙有;涅槃的本性也是空,也是不可言说的妙有。因此,两者其实完全一致。这种性质是世界最基本、最真实的性质,所以叫“实相”。大乘佛教基本经典《中论》说:
        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
        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
        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
        如是两际者,无毫厘差别。
        这段偈颂的意思说,现实世间与涅槃界只是表象不同,其本质完全一致。进而,这段偈颂还表述了这么一层意思:涅槃实际就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或者说现实世界实际就是涅槃界。所以,一般人由于昧于世俗的偏见,不能认识到这一实相,厌恶世间,追求超世间的涅槃,是完全错误的。如果能改变错误认识,体认世间即涅槃这一实相,进而以全部身心与这实相相契合,这就是涅槃。这种涅槃就称为“实相涅槃”。
        实相涅槃说也分有余依、无余依两种。小乘佛教把无余依涅槃当作最高阶段;实相涅槃说则相反,特别提倡有余依涅槃,亦即所谓“无住涅槃”。他们批评小乘佛教徒由于不懂得涅槃与世间本来无差别的道理,对涅槃产生喜悦追求的心理;对世间产生厌恶避离的心理。想要脱离生死,抛弃世间而追求超世间的涅槃。由于这种认识上的错误,他们永远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涅槃。而大乘菩萨由于认识到实相涅槃的真理,没有上述错误认识,因此对于生死、涅槃没有什么好恶的感情。相反,由于菩萨发誓要普度众生,而众生是生活在世间的,所以,即使菩萨的能力、认识、觉悟、修为已经达到佛的境地,只要他自己愿意,马上就能进入无余依阶段,他也会为了普度众生而不进入无余依,继续留在世间做他那利乐有情、普度众生的伟大事业。这种境界就叫“无住涅槃”。所以叫“无住”,是因为世间的本质是不生不灭的,因而是无穷无尽的。在这样的世间中普度众生的工作也是永远做不完的,要一直做下去,所以叫“无住”。无住涅槃观是印度密教“肉身成佛”,我国藏传佛教活佛制度的理论根据。
        实相涅槃说把涅槃从彼岸世界拉到此岸世界,使宗教世俗化,其目的与作用却正是使世俗宗教化。这里所说的“涅槃即世间”,并不是主张在现实世界中建立一个人人温饱、人人有生存权利的人间乐园,而是要人们认识到在现实世界的苦难当中原来还蕴藏着一个真实不虚、清净妙乐的实相,要人们改变自己的观念,建立起宗教世界观,亦即把现实的苦难只看作是一种虚假的名相,安于现实的苦难而体认蕴藏在其中的妙乐实相。从而更加体现了佛教的宗教职能。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