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的语言

2022-12-07 可可诗词网-佛教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释迦牟尼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人。这个国家位于现在印度、尼泊尔边境地区。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后,足迹遍及恒河中下游,但居住时间最长的是摩揭陀国与㤭萨罗国。学者们认为,释迦牟尼传教时所使用的语言应是这一地区人们所使用的语言。
        为了扩大佛教的影响,释迦牟尼派遣许多弟子到四面八方去传教,这些弟子们使用什么语言呢? 佛经上有一条记载,说有的弟子主张用梵语传教。梵语是古印度的一种书面语言,有比较规整的语法。但释迦牟尼严厉批评了这一主张,要求弟子们无论到达哪里,都要用当地的方言传教。这反映了释迦牟尼希望他所创立的佛教能更接近广大的人民,能为更广大的人民所欢迎。因为梵语这种书面语言,当时主要是文化素养较高的婆罗门使用。
        第一结集是在摩揭陀国王舍城举行的。当时结集出的佛经,想必用的是这一带的语言。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早期佛经有许多半摩揭陀语的因素,这很可能与第一结集有关。但由于前述释迦牟尼因地传教的政策,使得各地的佛教徒都用本地的语言来传承佛典,增加了印度佛典的复杂性。这样,到了部派佛教时期,各地教派汇编自己的三藏时,便都使用各自的语言。例如南传上座部使用巴利语;上座部使用派湿恰语;正量部使用阿巴勃朗姆语;说一切有部流传的西北印度主要使用梵语,故他们的典籍也用梵文。四世纪左右,印度婆罗门教势力复兴,与此相应,全印度出现普遍使用梵文的浪潮。人们把梵文当作学术用语及通用的标准语以替代以前各地使用的各不相同的俗语。这时,不少佛教徒也开始采用梵文来改写原来的俗语经典。不过,许多佛典都采用散文与偈诵相夹杂的文体写成,改写时,散文部分比较容易改写成标准的梵文,而偈诵由于本身特殊的音韵要求,很难改写成标准的梵文。就好像我们现在翻译外国的诗歌,很难保持它原有的韵律一样。所以,僧人们只好仅改写散文部分,而让偈诵部分保持原状。现存的梵文《妙法莲花经》、《普曜经》、《无量寿经》等,散文部分是梵文,偈诵部分是俗语,就是这个道理。这种改写过的佛教经典,虽然在外观上已具备梵文的形式,实际上它的音韵、词形还包含着许多俗语的因素,特别是有许多词汇是佛教独有而其他梵文著作所没有的。由于这种梵语中混杂着俗语,而且一般出现在佛教经典中,所以,学术界把它称作“混合梵文”或“佛教梵文”。再往后,梵文的使用更加普及,新的佛教经典便都用梵文来撰写了。尤其是中、后期大乘经典及密教经典,几乎都用梵文撰成。
        十三世纪后,佛教在印度趋于灭亡,印度境内的佛藏也损毁殆尽。近代以来,考古学者在中亚地区发掘、发现了一些印度梵文及古俗语的佛典。此外,在我国及尼泊尔等国的一些寺庙及文博部门还保存着不少梵文贝叶经。
        上面讲的是印度的情况,在世界其他各地,情况当然有所不同。
        佛教大约是前三世纪传到斯里兰卡的。学术界一般认为,前去传教的佛教教团原本活动于西南印度,他们使用的也是西南印度的俗语。这种语言随着佛教传到斯里兰卡之后,便作为一种宗教用语及文化用语流传开来,并随着佛教的流传而流传到东南亚各地。这就是至今仍在斯里兰卡及东南亚流传的巴利语。由于巴利语只是一种语言,没有相应的文字,所以斯里兰卡及东南亚各国就分别用自己的文字去拼写它。现在南传佛教流行地区传承的用斯里兰卡的僧伽罗文、缅甸的缅文、泰国的泰文、柬埔寨的柬文、老挝的老挝文拼写的巴利语三藏典籍就是这样来的。此外,还流传着用梵文拼写的巴利语三藏,以及近代学者发明的用拉丁语拼写的巴利语三藏。
        佛教流传到中亚,佛经也被译成中亚的各种文字。由于中亚后来成了伊斯兰教的势力范围,佛教灭亡,大批用中亚文字写成的佛经也湮没无闻。不过,近代以来,考古学家在中亚各地发现不少用古代的中亚文字写成的佛经。
        佛教流传到中国,佛经被译成汉文、藏文、西夏文、蒙文、满文、傣文等各种中国文字。近代以来,不少佛经还被译成日文、英文、法文、德文,流传到世界各地。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