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的产生

2022-09-03 可可诗词网-佛教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戒律是梵语Vinaya(毗奈耶或毗尼)的意译。毗奈耶包括两大部分,即波罗提木叉(戒)与犍度(律),二者合称戒律。戒,实际上是制约各人行为的法则,即是戒相条文;律,是维护教团的制度,包括受戒、安居、布萨等作法的规定。所以戒又被称为“止持”,即不做禁止做的事;律又被称为“作持”,即做应当做的事。
        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建立佛教教团,具足佛、法、僧三宝,标志着佛教的正式形成。初期的佛教教团因人数较少、生活简单,主要由释迦牟尼的个人威望维系,并没有什么戒律。以后随着佛教的发展,教团人数日众,成分也渐趋复杂,出身不同,接受教育不同,出家动机不同,种种不同交织,矛盾与纷争也就不断出现,甚至出现为世人所鄙夷、唾弃的事来。鉴于这些,释迦牟尼着手制定戒律。
        据律典记载,释迦牟尼最早制定了以下四条根本大戒:
        淫戒。释迦牟尼成道十二年时,摩揭陀一带发生饥荒,众弟子乞食困难。于是,佛弟子须提那率领众僧回到故乡毗舍离国一带向亲友乞食。一日,被须提那俗家的女奴看见了,回去禀告须提那的母亲,说须提那已回到故乡,须提那的母亲自是欢喜不尽,连忙前去看望须提那,执手相坐,问短问长,最后话头一转要须提那舍道就俗,为她传宗接代,因按古印度习俗,若无子嗣,死后家中财产归国王所有。须提那听从母言,只是要母亲让他以后继续出家为僧。须提那与出家前的妻子同居,不久便生下一男孩。此事被其他比丘得悉,众比丘责怪须提那不该做下这等恶行,并急忙面告释迦牟尼。释迦牟尼由此召集众弟子宣布定戒:比丘不能犯淫戒,若违者开除出教团。据说这是佛教制戒之始,所以比丘戒的第一条为淫戒。

唐代释迦说法像(四川巴中始宁寺第2号窟)


        盗戒。据说释迦牟尼与众弟子在王舍城鹫峰山拾薪建僧房。一日入城乞食时,僧房被百姓拆除。连建三次均遭此运。比丘达腻迦怒火中烧,正欲发作,忽想起他的一个木匠亲戚处有可用之材,便前去谎说阿阇世王赐他木材让他来取。木匠听说是国王首肯的,只好让他随意取材。达腻迦将木料锯成段堆在一起,被守城的人发现,上报阿阇世王。阿阇世王派人捉拿达腻迦问罪。到了王宫,达腻迦反诘阿阇世王说:“当年你刚登上王位时答应佛用薪草水都由你布施,难道忘了吗?”阿阇世王无言以对,只好将他放走。释迦牟尼知情后便派阿难到城里询问行人:“阿阇世王对比丘盗窃五钱以上或值五钱的衣物如何判罪。”行人告知:“国王有令,犯此法者不得为比丘。”释迦牟尼因此制订第二条戒律:凡偷盗或不经物主同意拿走东西者,开除出教团。
        杀戒。据说由于释迦牟尼经常教化比丘:人生是苦,生灭无常,因而引起部分比丘产生厌世思想。有些比丘请鹿杖外道屠杀自身,并付以三衣作酬劳,有六十位比丘因此而丧身。释迦牟尼为了制止这一行为,制定杀戒,严禁杀戮、自戕等种种血腥行为,违者开除出教团。
        妄语戒。一次,一些比丘在跋仇末江水边结夏安居。正遇荒年,乞食难得,于是大家商定进城乞食时相互妄称已得圣果,以此获得信徒的供养。解夏后,比丘们回到舍卫国拜诣释迦牟尼。自跋仇末江水边解夏归来的比丘们个个心宽体胖,容光焕发;而留守舍卫国的比丘个个形容枯槁,双目无光。舍卫国的比丘称奇,问其究竟。安居比丘便直言相告,即遭留守比丘鄙视。释迦牟尼为此制订妄语戒,违者开除出教团。

佛说法图(陕西西安大雁塔门楣)


        以上四戒是佛教一切戒律中最根本的大戒,只要违犯其中的一条,便要逐出教门。后来制订的其他一切戒条都是从这四条根本大戒中演绎出来的,其目的也是为了约束比丘不违犯这四条根本大戒。自从释迦牟尼开始制订戒律以来,凡属大家认为不轨的行为,释迦牟尼就制订相关的戒律。这样,陆陆续续的戒律越订越多,一直延续到释迦牟尼逝世。这些戒律经后人结集修订,载入佛典,流传至今依《四分律》的有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沙弥与沙弥尼十戒,式叉摩那六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