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境界

2023-10-17 可可诗词网-佛教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通过佛教指出的解脱之路,经过自己的觉悟和修炼,就可以达到超出尘世的理想境界,即涅槃。涅槃即四圣谛之中的灭谛。涅槃的意义是寂灭,即通过修炼消除了苦因,通过消除苦因而进入寂灭的状态。涅槃是一种消除人与万物的有限性后而得到的圆满、清净、寂静的状态。涅槃通常分为有余涅槃、无余涅槃两种。有余涅槃是指断除了贪欲、烦恼,消灭了生死流转的原因,没有了后业,但由于前世所造恶业而形成的现世果报肉身依然存在,还有思虑意识,这是不彻底的涅槃。无余涅槃是比有余涅槃更高的境界,指造成生死流转的前业、后业均已消除,前业所导致的果报肉身及思虑亦已灭除,进入了绝对寂灭的状态,灰身灭智,一物不存,完全出离了生死轮回。
        涅槃的实在意义是出离生死、永断轮回,而世上所有的众生都是有限的,都免不了流转生死。要想达到出离轮回,就必须使肉体与心灵都绝对消失,也就是纯粹寂灭的状态。至于这种状态究竟是怎么回事,是不可能为流转于生死之中的众生所理解的,也是无法向俗人言传的。故此也就没必要讨论。初期佛教与小乘佛教都认为,以文字、言语描述涅槃是不可能的,强加的描述也只能是妄语。
        大乘佛教产生。大乘佛教认为,小乘佛教对涅槃的理解突出了其寂灭义,是正确的。但是这样一来,涅槃与现实世界的界限过分清楚,便使人过于执著轮回与寂灭、世间与涅槃之间的分别,将两者当成两个绝对对立的两端(两边),由此产生了种种执著和偏见,不利于众生觉悟成道。大乘中观学派突破了这种执著、狭隘的涅槃观念。其创始人龙树,提出无分别、不执著,离诸两边见而至中道实相的思想。他认为涅槃与世间本性是一,无有分别,涅槃实际即世间实相,世间的实相即寂灭的涅槃,涅槃即世间的实相,不可离开世间而寻求作为世间本性的涅槃,世间虽流转生死,现为“假有”,但其真如本性并未迁变。只要去除分别妄念,就会理解世间的本性,了知世间性本空寂,自然进入涅槃境界。同时,由于涅槃即世间诸法的实相本性,要想趋向涅槃就必须理解所有众生和事物。涅槃不再是个人的狭隘的理想境界,而是整体的解脱与觉悟之果。因此,要想达到涅槃就必须了知诸法、度脱众生,若一法不解,则不得涅槃,若一众生不得度,则不入涅槃。大乘菩萨自身已然觉悟,可以进入无余涅槃,不受生死,但为了救度众生,又不住涅槃,留在世间,称为“无住涅槃”。由于菩萨已得觉悟,故虽在轮回而不住生死,以其慈悲,虽可人涅槃而又不住寂灭,谓之“悲智双运”。
        大乘瑜伽行派即无著、世亲一系提出了富有特色的“种子”说和“转依”理论,将业力轮回内化为精细的“识”(种子)的流转,认为“种子”(识)通过熏习能够转染为净,逐渐改变,除尽杂染,纯粹清净之后即进入涅槃境界。这种学说把原来涅槃说的由动(流转)到静(寂灭不动)发展为认识上的除染布净,很有特色,其伦理色彩也更加浓厚了。
        小乘佛教认为涅槃境界是超言绝象的,反对用文字描述。大乘佛教则从“有”(妙有)的意义上理解涅槃,认为涅槃具有常、乐、我、净四德,还有“常,恒,清凉,不老,不死,无垢,快乐”八种行相,这是对四德的扩充。涅槃既然是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自然是与人的基本愿望一致的,寂灭只是涅槃性空的一面,是无生死轮回、杂染痛苦的意思,常、乐、我、净则显示了涅槃妙有的一面,涅槃是最纯粹、最真实的境界,是人类一切美好愿望的最高体现,自然不只是死寂的虚空。小乘佛教对涅槃的理解显示了其远离诸苦的一面,大乘佛教对之的理解则显示了它包容众乐的一面,二者不可偏废。
        大乘佛教的涅槃观一方面取消了现实世间与理想境界的距离,将涅槃与世间化为一体,把涅槃下放到世间,消除了其不可企及的神秘主义面目,一方面又把世间提升为涅槃,揭示了其不动不变的本性。将世间有的一面给予涅槃,把涅槃空的一面给予世间,如此涅槃成了包容众乐的现实追求,世间也不再是污浊可怕的地狱,这样就悄悄地改变了一切皆苦的人生观,淡化了罪感文化,将小乘佛教厌弃和否定了的人的追求和愿望又肯定了下来,这一方面是哲理上的深化,一方面是对社会的顺应。大乘佛教的涅槃观与中国传统的乐感文化比较符合,尤其是和中国儒家肯定现实、积极治世的思想相应,因此在中国传播发展很快,成为正统的占统治地位的佛教思想,小乘佛教则始终不能与之相抗。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