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中国戏剧的影响

2019-05-27 可可诗词网-佛教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在中国戏剧中,更多的是以佛教为题材,或以佛教为背景的戏。这些戏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佛教戏剧,但是,很显然,如果没有佛教,就不会有这些戏剧,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佛教对中国戏剧的影响。
        在这些戏剧中,最著名的应该算《西游》戏。
        《西游》戏出现得也很早。金院本中就有《唐三藏》,该剧生动地描绘了唐僧与他的弟子猴行者、深沙神西天取经的故事。后来元杂剧中也有吴昌龄撰写的《唐三藏西天取经》等一批《西游》戏。待到明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问世,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西天真经的故事家喻户晓,使得《西游》戏也日益普遍。清代乾隆年间,宫廷戏剧舞台上与《劝善金科》同时上演的还有一部连台大戏,就是根据《西游记》以及历代《西游》戏改编的《升平宝筏》。它的剧目有:《金沙洞》、《三教寺》、《莲花宝筏》、《水帘洞》、《芭蕉扇》、《石狮岭》、《流沙河》等二十多个。在地方戏剧中演出率较高的《西游》戏则有《闹天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借扇》(即《火焰山》)。《西游》戏是以唐僧取经为背景衍生出来的神魔戏,它并不敷衍什么佛教的教义与道理,似乎本身与佛教已经没有什么大的关系,但是很显然,佛教不但为它提供了创作的题材,而且为戏剧中的魔幻主义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力。
        此外,有一批戏剧主要描写僧尼的世俗生活。《僧尼共犯》,写和尚明进与尼姑惠朗私会,被公差抓住送官,官府令二人还俗结婚的故事。《祝发记》,写南北朝时,徐孝克卖妻养母,自己受达磨引度而出家,后在佛僧的帮助下阖家团圆。《月明和尚度柳翠》写观音净瓶中的柳枝投胎为杭州妓女柳翠,后被月明罗汉救度,皈依佛教。《马郎侠牟尼合》,描写梁武帝之孙萧思远生子时,因祖传的一对牟尼宝珠放光,为儿子取名佛珠。后因战乱,弃儿于白云庵,以牟尼宝珠一颗为记。佛珠后为某盐商拾去抚养。佛珠长大后,以牟尼宝珠为缘,与生身父母团聚,并与盐商的女儿结为良缘。此剧故事曲折,以佛教的牟尼宝珠为线索,抒写了人生的种种喜怒哀乐。
        另有一些戏剧,虽然表面看起来与佛教无关,实际都是在佛教的影响下产生的,甚至它的题材直接取自佛经。如李行道的元杂剧《包侍制智勘灰阑记》,描写包公用地画灰阑,让两个妇人硬抢孩子的方法,判断出两个争子的妇人究竟谁才是孩子的真正母亲。这个故事的来源其实出在《贤愚经》卷一一中。又如李好古的《张羽煮海》,显然从《佛说大意经》的大意入海求宝故事衍化而来。《柳毅传书》的故事,也完全是在佛教的背景上产生的。
        佛教在中国社会广泛流传,影响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在一些反映社会各个阶层、各个方面生活的戏剧中,往往会或多或少加入若干佛教的因素。例如著名的《白蛇传》,本身当然不是什么佛教戏剧,但是,如果没有其中的法海形象,这部戏剧大概要完全变一个样子。又如著名的《西厢记》,本来是一部缠绵的爱情戏,但作者为它安排了一个普救寺的背景,使得张生与崔莺莺的邂遇显得十分自然。否则,作为一个相国小姐,又怎能随便与一个白衣书生见面而使之“惊艳”呢? 另外如《甘露寺》、《法门寺》等等,类似的例子很多,不胜枚举。总之,这一类戏剧虽然与佛教无关,但它们据以活动的佛教背景,仍然是它们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