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佛骨·佛像

2024-03-05 可可诗词网-民俗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约生于纪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本名悉达多,全称为萨婆易剌他悉达,意思是“一切义成”。通俗的解释就是“万事通”。悉达多创立佛教后,弟子们给他上了一个尊号,称释迦牟尼。释迦是古印度的一个族姓,其本义为一种挺拔的乔木,即释迦树。在古印度北部,此树生长茂密,被认为是王气所钟,因而王族的一支遂以释迦为姓,称为释种。《释迦方志辨》:“释种者,即刹帝利王种,释姓最贵。”正因佛祖姓释迦,所以中国人又称佛教为释教,佛经为释典,佛门弟子为释子。和尚是出家人,出家无家,只有法名,不用俗姓,一概姓释。
        “牟尼”,是梵名,意译为寂默无声。其解说有二:一是释迦本人修道时,凝神入定,摒除一切挂碍,故而寂默;二是释迦讲经时,众弟子肃然起敬,静聆佛法,故而寂默。所以,遂以表寂默的牟尼一词为释迦之名,取其于无声处显大神通之义。
        佛教有《本生经》、《本行经》,是专讲释迦牟尼悉达多前生和本生事迹的。所谓本生,就是修行成道的过程。其中有真实历史,也有传说成分。
        悉达多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相传他生在四月十八日(藏传佛教定为四月十五日,傣族佛教则在清明后十天)。生时从母亲摩耶夫人右胁出,生后即走了七步,步步生莲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据佛经记载:此时有两龙,一吐温水,一吐凉水,给这新生儿沐浴。生后七日母亲逝去。由其姨母波阇波提抚养长大,受到良好教育,他生于强国胁迫下的小国,从小便以忧郁的眼光观察世界,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当他在王宫中感到烦忧时,便出游四郊,察知民间生死饥苦,在29岁那年(一说19岁)抛下妻子,毅然出走,寻师问道,学习婆罗门的“禅定”。据传他在雪山端坐悟道,入定六年,精力高度集中,达到了“芦苇穿膝,鹊巢冠顶”的程度。然而耗了六年光阴,婆罗门的教义并不能回答他要解决的问题,后来他创立佛教。与婆罗门教维护森严的种姓制度相反,悉达多主张种姓平等,无有高下。不争世俗权势,多以忍让态度处之。这与他当时的国势地位与佛教在当时在社会上尚处于较为软弱的地位分不开的。在佛教传说中释迦成佛的前生后世,都有大量故事,成为佛教宣传的内容。如传说释迦前世是国王或王子,曾舍生忘死,扮演过种种角色,普渡众生,最终得知这个非凡人物都是释迦。如大车王子出游山林,见一母虎生七子,方七日,嗷嗷求哺,母虎饥渴,瘦弱不堪,行将毙命,王子大生悲悯,解衣饲虎,虎不敢食。王子复登高坠地,欲以尸饲虎,不料又被神祗托住,不得死;复以尖竹刺颈,血流如注。是时山摇地动,天花乱坠,饿虎遂舐其血,食其肉,母子得以保全。这位大车王子,便是后来的释迦。此故事见于《贤愚经》,为佛本生故事中奉为佛门舍生的典范。另一类传说释迦前世是一些动物,昔有国王,嗜食雁肉,命猎人捕捉。时有五百大雁,途经此国,雁王误堕网中,猎人大喜,将取杀之。一雁悲鸣,来投雁王,其余诸雁,亦在空中徘徊不去。猎人见此情景,不忍杀雁王,放之,国王闻说亦断雁肉。此雁王便是后来的释迦,一雁即阿难,五百雁即五百罗汉,国王即阿阇王。此说见《报恩经》,按阿难是追随释迦最忠实的弟子,故以一雁相喻。再一类是我佛涅磐诸传说,大体说释迦和弟子们各处说法之后,年已八十,感到不久于人世了,指定弥勒菩萨于56亿7千万年后接他的班,为未来佛,又指定大弟子摩诃迦叶等辅佐弥勒,弘扬佛法。讲完《弥勒经》后,释迦北上拘尸那城站在一块大石上,南望他久居的摩揭陀国,对弟子阿难说:“吾今最后留此足迹,将入寂灭……”他讲完《涅磐经》“灭诸烦恼,名为涅磐;离诸有者,乃为涅磐”之后圆寂。据《西域记》载玄奘法师去西天取经时,还看到过这块大石上的脚印:“如来所覆双迹犹存,其长尺有八寸,广六尺余矣。两迹俱有轮相,十指背带花文,鱼到映起,光明时照。”法师曾“亲礼圣迹。”归来又在玉华山勒碑记之。类似的圣迹在今日之西双版纳傣族佛寺近地亦有传说。
        释迦牟尼是火葬的。据说火葬之前,其母摩耶夫人抚棺痛哭,释迦从金棺中坐起为摩耶说法,以彰孝道。加上弟子阿难、迦叶来拜,“释迦三从金棺出”(出臂、足)以示成佛,但看来他着实留念人间。火葬时用檀香木架焚,迦叶点火不燃,最后释迦从心胸中把火喷出金棺,烈焰腾空,竟烧了七天七夜,留下了“舍利子”。“舍利”或“舍利子”是佛门礼拜的圣物。它是什么呢?原来就是释迦之骨灰粒。广义舍利子又称“室利罗”或“设利罗”,本义为尸体,析而言之,又可分为白色骨舍利,青色发舍利和赤色肉舍利。三者合称生身舍利,喻物质之不灭,而佛说诸经流传于世者则称法身舍利,喻精神之不泯。
        《传灯录》讲,释迦火葬时“金棺从座而起,高七多罗树,往返空中,化火光三昧,须夷灰生,得舍利八斛四斗。”这八斛四斗之舍利(骨灰粒)又引起风波,八个国王来争索舍利,拘尸那王表示以武力保卫佛骨。幸在徒卢那婆罗门出面调解下,把舍利分给各国造塔供养,才避免了一场混战。分配舍利子时发现有四颗佛牙完好无损,其中有两颗被两个捷疾罗刹鬼趁乱盗走,当即由毗沙门天王的第三子哪咤追回,哪咤又把佛牙送给中国唐代的和尚道宣。如此跟随印度阿育王建塔藏舍利,佛骨、佛牙、佛爪、佛发。当然非自唐代始迎佛骨,远在梁代即已有此举。玄奘又在大雁塔藏经卷及舍利。只是到唐代宪宗、懿宗两朝迎佛骨之风大盛而已。韩愈在宪宗朝曾上“谏迎佛骨表”阻此妄举,被贬谪潮州,留下了“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的名句。到懿宗朝迎佛骨队伍“幡花室盖之属,罗列二十余里。”(所谓佛骨之真假自然难说,只长安就4颗,而印度原传也只4颗!)在此前后更各处建塔。只隋文帝杨坚一生就造塔五千余座。加上以后历代帝王修功德建塔更不可胜数。
        此尤不足,由舍利子崇拜自然发展到偶像崇拜。在印度,继阿育王建塔供舍利子有贵霜王朝的第三代迦腻色迦王,大造佛像。佛像经西域传入中国,得到了恢宏的发展。先是起自东晋的敦煌千佛洞,北魏开凿云岗石窟,继而雕琢龙门,乐山大佛,这些气魄宏伟的石刻,以及各地宝刹的辉煌建筑,几使中国成为第二大的佛国(除印度外)。佛教信徒之多也远远超过我国其他宗教。
        现今所见各庙宇“大雄宝殿”正中间即是供奉释迦牟尼的位置。而其佛常是三尊。这三尊即代表“三世三身”。以三世而言,此三尊佛不全是释迦;以三身而言,这三尊佛又全是释迦。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佛坛在上左边的一尊,是过去世的迦叶佛(非释迦弟子迦叶),中间的一尊,是现在世的释迦佛;右边的一尊是未来世的弥勒佛。佛经中又有所谓三世三千佛的说法,指的是过去世庄严劫一千佛,称为迦叶诸佛;现在世贤劫一千佛,称为释迦诸佛;未来世星宿劫一千佛,称为弥勒诸佛。佛坛上的三尊三世佛,分别是三世三千佛的代表。其佛之多亦非一般信徒所能了解,借此亦可以了解佛势众大,佛法无边。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