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帮的“声”文化

2024-04-07 可可诗词网-民俗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声音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行帮中生成并传承延续,过去不被人注意,而有时人们往往不把这种现象同行帮本身的“职能”联系起来,这就越发把这种文化疏远了。
        其实,这是一种重要的文化。
        东北人离不开“棍子”这是为什么呢?就是来东北闯生活的中原人到了这的地界,也要弄一条棍子拄在手中,这就是民间俗称的“山东棒子”。对这句话,关内人以为是骂人,贬人,其实这样的称谓恰恰不是骂人贬人,而是对人们在东北这块神秘的大地上创业生存的不平凡历史功绩的概括,恰恰是“行帮文化”的特征。
        据《吉林乡土志》和《吉林旧闻录》载,自明清以来,关内大批移民流入东北,民间称之为“闯关东”,“他们皆勤苦建业,不携家室,大半至冬季便携一年积货而归。”也有叫“老冬狗子下山”。“山东人最伙,直隶永平等地人次之”、“其来时.肩负行囊,手持一捧,用以过岭作杖,且资捍卫,故称之为‘山东棒子’。”
        可见,“山东棒子”一语是指“闯关东”的山东人、关内人、行走时手里往往拿着一根棒子,以防狗咬;另外,关东山多岭频,坡坎连绵,带一棒子也好当拐棍,这就是“山东棒子”名称的最早出处。
        东北历史上的各种行帮,都要熟悉东北大自然赐给他们的生活环境,茫茫老林,一望无际,手持一棒在山里行走,挖参采药,可以防蛇和小的野兽,然而更重要的,是利用手中的棍、棒来“叫棍”——用其敲打树杆,发出的声音传达着一种秘密的语言,行帮秘密语言。
        没有棍棒怎么能行呢。这根木捧就仿佛作家手里的一支笔,书写信件,传递他人和同伙的信息,交流他们的机遇体会。
        放山行在山里挖参,人与人之间相隔较远,往往走着走着就迷了路,谁跟不上大溜,找不到“伙子”了,就赶快“叫棍”。
        叫棍,就是用手中的木棍敲击地上的倒干木,或站着的空站干。这类树一敲击,发出的声音深厚,朴脆,易发响,传得远。他敲的音节是这样:
        梆梆——,梆梆——!
        梆梆——,梆梆!
        节奏慢,接二连三敲,不太分点。
        这是“麻达山”叫棍声。
        在老林中作业,行帮们必须要会分辨种种声音。因为林子里的声音就是语言。不懂林子里行帮们声音的内涵,就等于一个文盲来到了科学发达的社会里,面对种种高精尖的科学成果一样,会显得茫然不知所措。
        当“麻达山”的声音传出去后,如果让把头听见了.他立刻就“喊”他。怎么喊,当然也是用棍子击树,使之发出声音,这叫“接棍”。
        把头接棍是大三点。这样:
        梆!梆!梆!
        梆!梆!梆!
        意思是:我在这儿!我在这儿!
        如果麻达山的人听到了,立刻接棍。接时是这样:
        梆梆!梆梆!
        梆梆意思是:听到了!听到了!要连敲,直到把头回棍。回棍是:
        梆梆!梆!梆梆!梆!
        意思是:可找到你了,快靠上来吧!加小心别再“赤”出去(再麻达出去)。
        这种奇妙的森林语言,只有在关东山里的行帮中年深日久地流传着,一代一代地完善着这种“文化”语言。随着历史的进程,这种文化日渐成熟起来,并可表达更复杂的内容和经历。
        据吉林省民间故事家朱明春讲述,在山里放山挖参,把头和伙计里的每一个人,都是靠用木棍来敲击树木使之发出声音来说话的。放山时,把头领着这伙人,就像一个当家人领着自己的一群孩子,要随时注意一下他们的情况,问问他们。
        这问,就是用棍声问。
        把头要是问外棍现在怎样,敲的是快三下:
        梆梆梆!
        梆梆梆!
        外棍回答是敲慢三下:
        梆——梆——梆——!
        梆——梆——梆——!
        把头要是问里棍现在怎么样,敲的是快两下:
        梆!梆!
        梆!梆!
        里棍回答是多敲,碎敲:
        梆梆梆梆梆梆梆!
        梆梆梆梆梆梆梆!
        因里棍离仓子靠近,什么事要快.不能让把头总惦记他,往这儿分心。外棍离着远,容易出事。
        所以,放山,采药,狩猎等行帮都知道,把头快敲叫里棍,外敲叫外棍,这是行帮的重要语言和规矩。
        平时互相敲棍,你一下,我一下,互相报信,告诉我在什么位置上,以便互相联系。一听有“麻达山”棍立刻设法营救。
        要是一般人,或一个两个人放山,听到“打点”声,就要警惕,不能再靠前了。
        如果一般人听到麻达山声,都很恐惧。“听!”
        “什么?”
        “打点了!”麻达山人叫棍声。
        “别走了!”
        这是因为麻达山的地方往往有独特的地形地物,容易使人迷路,可又不能不救。于是,他们停下来,不能再走,而是用棍声传过去,救他过来。
        有时,这边明明听到那边有打点声,可这边干叫也叫不过来。迷路的地方山势特别,有时没迷路的人能听到迷路人的叫棍声,而迷路的人听不到救他的人的叫棍声。有的人麻达山后,往往听到了叫棍声,但就是走不出去;有的明明听到鸡叫,可就找不到人家,于是只好发出“绝棍”
        绝棍往往是大一下:
        梆……梆……
        梆……梆……
        无有什么规律,渐渐远去,消失了。
        放山行听到绝棍,往往扶着树杆为同伴落泪,静静地听着他走进了深深的老林,永远地不会见面了。
        老山里有许多叫“干饭盆”的地方,往往是盆地,四周山景相近,人一进去,缺风少氧,走不出来,最后死在里面,成为一堆白骨。而聪明伶俐的放山人,眼睛盯着地上找人参,耳朵必须时时听着声音,因那把头叫棍的声音是人生与死的关键,稍一疏忽,就会丧失生命。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