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民俗学
美国民俗学从社会学、神学的研究开始,受到英国民俗学、人类学的影响,以原始民族印第安人等为研究对象,进行文化遗留物的研究。其早期阶段,为进化学派的民俗学。代表人物为神学家森纳尔(William.G.Sumne-r)。森纳尔由人类学扩展至民俗研究,开始了美国民俗学的研究史。他所出版的《民俗学》(1906),树立了狭义民俗学的概念,他指出“民俗是由人们某些不断重复的、经常的小动作,以及人们之间按其同一方式、同一需要的大量协调行为所构成。当这些行为及其观念一旦为整个群体所公认,并自觉遵守而成为准则后,它就成为社会的基本力量。”他认为民俗是人类群体的风俗习惯,而且是无法解释其来源的风俗习惯。他把文化史看作是人类的进化史,并用反映在社会现象中的民俗文化解释社会学,因而被称为进化学派的民俗学。他所著的《俗道论》,被称为第一部科学的社会学著作。所用材料为野蛮部落和原始民族。他认为野蛮社会,组织简单,易于研究,不会发生偏见,可以探讨民俗和道德的起源、变异。他从原始社会人类共同体“我群”、“他群”、“内群”、“外群”的区分来判断民俗、德型制度和风尚,寻求社会文化模式,主张“个人的习惯、社会的风俗,起源于人类满足需要的努力”。信仰、观念、法典均与社会制度风尚有关。美国民俗学在人类学研究轨道上持续前进,并直接受到摩尔根及英国泰勒、斯宾塞等的影响形成强大的进化论学派。其后期以博厄斯为代表,兴起历史学派的民俗学。博厄斯在民俗研究中创立了历史决定说。他把民俗看作是“任何一定时间内存在于一个民族心中之遗留物的总体”并处于历史变化之中。他在美国民俗学杂志第九期上发表的《印第安,神的成长》一文被认为是民俗学方法论的重要文献。这是他考察了原始人的神话与习俗后提出的。认为新大陆文化相类似的原因在于传播多于独立发生。故事传播与历史有密切关系。鲍亚士运用历史批评方法研究神话、故事、习俗。受鲍亚士的影响,美国民俗学在后来的发展中,一直与人类学的研究结合在一起,而且不能摆脱历史学派与进化学派的影响。弗莱彻在1905年担任美国民间创作主席期间对印第安人故事、歌曲、游戏、舞蹈也进行许多研究。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一些复兴进化学派的人物。以L.A.怀特为首, 还有J·H·斯图尔德和M·萨林斯等。他们坚持进化论,又有新的发展,被称为“新进化论学派”。怀特在《文化的科学》中,把文化理解为人类所创造的符号的总和,而语言则是人类这种符号能力之最为重要的形态。他结合文化史上若干实例,批判了博厄斯的观点。在《文化的演进》一书中提出根据文化所产生的能量划分过去的文化阶段,他自称为多线进化论。其后,他的学生萨林斯又根据许多人类学家对怀特的批评意见,综合为一种新理论,既承认普遍进化论的存在,也承认多线进化论的存在。在1960年出版的《进化和文化》一书,系统表达了萨林斯的观点。克鲁伯在其人类学研究中,也提出相对论民俗观,把民俗学作为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科。他把心理学分析引进民俗学中,成为美国民俗学研究导向心理学,特别是与精神分析法结合的先驱。美国当代民俗学者多尔逊出版《民俗及其模仿——民俗研究的学科化》 (1976哈佛大学出版社),回顾了民俗学在美国、德国、俄国、芬兰、日本等国的发展,评述了传统的民俗学定义,突出了民俗学的当代性,并总结了他在英国和北美田野作业的经验。
今日更新
-
朝鲜人参拜祠堂习俗
[2020-04-02]
-
朝鲜人的忌四习俗
[2020-04-02]
-
蒙古人的宗教信仰
[2020-04-02]
-
蒙古人的喇嘛教信仰
[2020-04-02]
-
蒙古人的扬奶求福习俗
[2020-04-02]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