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伯

2025-05-09 可可诗词网-民俗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美国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生于新泽西州霍布根。1896年哥伦比亚大学毕业,1901年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并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任人类学讲师。1908年任人类学博物馆馆长。1947—1948年,任哈佛大学人类学客座教授。1948—1952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同样职务。他是关于北美印第安人文化发展问题的权威。后来,经过在墨西哥和秘鲁的实地考察,他把自己的研究领域扩展到更为广泛的印第安人文化。他的重要著作有:《人类学》(1923,1948)、《加利福尼亚州印第安人手册》(1925,1953)、《北美洲的文化领域和自然领域》(1939)、《文化发展的结构》(1944)。除了有关加利福尼亚人的大量民族学论文外,他的著作是有关那些至今已近完全消失的部落的材料总汇。克罗伯坚持博厄斯所创立的“美国历史民族学派”的论点,认为民族学主要的对象是人类的“各集团”的文化。克罗伯晚年把人类文化的整个领域分为两个范畴:无文字的(“非文明的”)各族文化和有文字的(“文明的”)各族文化,民族学研究的是前一种文化。由于没有文字资料,民族学主要是静态的、从一个方面研究该族文化。而从历史上深入地研究又有二:“微观深入”,即利用活力的记忆,至少可以使研究深入一代;“远视深入”,即通过援引“类型”上相似、地理上相近的其他各族的比较材料以扩大历史的幅度。克罗伯坚持民俗相对论,认为风俗不会有绝对性,更无正确错误之分。他反对在风俗习惯上表现出来的欧洲中心种族主义。强调“每当一种文化按其自己的前提用本族的方式去理解时总有正确之处的。从理论上看,没有一种文化能证实它自己比其他文化更正确。”克罗伯还是把美国民俗学研究与心理学、特别是精神分析法相结合的先驱。他认为,在精神分析学观念中,非理性的领域即是风俗与德型的领域。但总的来说,克罗伯对精神分析学在民俗学中的作用的评价有过高之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