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歌谣

2025-01-09 可可诗词网-民俗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民间短篇诗歌。包括抒情性的民歌与民谣。歌、谣分称,最早见于《诗经·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一般说来,歌因为配乐和受曲谱制约,歌词有与之相适应的句法章法结构,节奏一般比较徐缓。谣不配乐,没有固定曲调,取吟诵方式,章句格式比较自由,节奏一般比较紧促。古人对歌与谣,也常联用,统称为“歌谣”。简称“民间歌谣”或“民谣”。民歌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口头创作形式。初期民歌创作,往往与音乐密不可分。有的还与舞蹈、音乐三位一体。后来的民歌,仍然与音乐有密切关系,如歌词的重叠、衬字等,都是因为歌唱的关系而形成的特点。民歌种类繁多,从内容出发,结合某些特殊功能,大致分为:劳动歌、仪礼歌、时政歌、生活歌、情歌五类。又因服务对象的不同,还有儿歌一类。
        劳动歌,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专指号子,以与劳动动作相配合的强烈声音节奏和直接促进劳动的功用为其基本特征。广义的包括在劳动中唱的歌,如草原牧歌、采茶歌等。它有时也可归入生活歌中。仪礼歌,伴随民间祈年庆节、贺喜禳灾、祭祖吊丧等仪式及日常迎亲送友等习俗活动而吟诵演唱。大致有诀术歌、仪式歌、习俗歌三类。诀术歌,是被认为具有法术作用的民间歌诀与咒语;仪式歌,是与节令庆祝、其他祭祀等仪式相结合而诵唱的歌,主要内容为祭神求福、祈保丰收等;习俗歌,用于婚娶、生子、祝寿、送葬、造房等红白喜事和迎宾待客的场合,这是仪礼歌中数量居多、迷信色彩较少、文学价值较高的部分。时政歌,主要内容是反映人民群众对某些政治事件、人物的认识和态度的。大致可分三类:揭露讽刺统治者的歌谣,这类作品数量最多;赞扬廉明、爱国官吏的歌谣;历史农民起义的歌谣,这类歌谣,体现的政治色彩最浓。生活歌,反映了人民的社会、家庭生活和日常劳动生活,其中,尤以表现农民和妇女生活的为多。情歌,是民间歌谣中数量最多、也最为脍炙人口的一种,在历代劳动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的爱情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倾诉互相爱恋之情和表明选择爱人标准的,如《丝线牵桥妹敢过》、《金银不是如意郎》;抒发离别、想念之情的,如《把你画在眼睛上》、《和来捏作一个人》;表达誓不分离的忠贞爱情的, 如《情愿挨打不丢郎》、《出了衙门手牵手》;告诫和批评的怨情歌,如“要学苋菜红到老,莫学花椒黑了心”、《小妹郎多乱了心》;为数甚多的“家花不如野花香”之类的偷情歌,虽含某些不健康的思想情感,但往往也表现了被剥夺正常爱情生活的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儿歌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专指由儿童自己创作以及由大人教唱但内容符合儿童生理心理特征和理解能力的歌。广义的还包括由妈妈奶奶等教唱、反映旧社会大人特别是妇女生活情感的、但由儿童传唱开来的歌。属于时政歌谣性质的所谓“童谣”,一般非真正的儿歌。儿歌按其功用,大致可分为三类:游戏儿歌、教诲儿歌、训练语言能力的绕口令等。
        民歌的形式往往因民族和地域的不同而各异,甚至,在同一民族和地区中,也常有多种样式。如汉族民歌,除七言体外,还有三、四、五、六、八言或多达十几字一句的。纳西族民歌和苗族古歌,几乎都是五言句,水族的歌多为前三言、后四言的特殊复式句。汉族民歌押尾韵的居多,蒙族民歌则多押头韵,其他的,还有押腰韵、腰脚韵、头脚韵或腰韵、尾韵相互为韵的。民歌的风格也因地区、民族的不同而有别。傣族民歌光丽,赫哲族民歌粗犷。汉族民歌,北方的多偏于豪放,南方的一般比较婉约。但同为南方民族,吴歌又比楚歌更显细腻。同是花儿,不同民族地区,也各有特色。民歌的表现手法十分丰富,比兴、夸张、重叠、谐音等都多有运用。揭露抨击性的时政歌谣,常用谐音、隐语。双关语在情歌中运用较多。拟人化手法,儿歌中较为常见。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