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林诺夫斯基
英国民族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中“功能主义学派”之父。生于波兰的克拉科夫。1908年以全奥地利帝国最优等成绩获物理和数学博士学位。最初从事数理研究,在读了弗雷泽的《金枝》后,对民族学与文化史发生了强烈的兴趣。1913年,他发表第一部大型的重要著作《澳大利亚的土著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随前往新几内亚及其邻近的特罗布里安德群岛等地的蒙德人类学远途考察队踏上了实地远途考察的旅程。并由此而获得了大量珍贵的民族学资料。他对库拉(Kula)制度的研究和对于特罗布里安德人的调查,导致了他在现代人类学研究上的重大发展。1924年马林诺夫斯基任伦敦大学社会人类学讲师,1927年起任教授。1926年,他首次前往美国,考察了墨西哥州、亚利桑那州的印第安人村庄。1933年任康奈尔大学的使者教授。1934年,他赴非洲南部与东部旅行,在斯威士、朋班、查加、班图喀维伦多等班图部落进行实地调查。1938年秋,他又一次到亚利桑那州研究被驱逐的亚基印第安人。1939年至1941年间,他在墨西哥对瓦合加州的社会进行系统研究。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被迫留在美国,继续他的研究工作,直至去世。马林诺夫斯基是民族学中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科学的文化理论》(1944年)中,系统地阐述了功能主义的基本原理。这种理论把任何一个民族的习俗和文化都视作一个完整的整体、一个由各个相互关联而又起着自己的一定作用、完成自己的“功能”的部分构成的整体。他不仅把这种始终从功能范畴出发的理论运用于描述现存的基本的社会结构,也运用于描述社会和文化的变迁,以及了解当代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现状上。并由此出发,对前人的理论,包括泰勒的“残余”概念,传播学派理论及历史主义理论,进行了批判,他在原始社会两合外婚制的划分上,主张两合外婚制的划分只是一般社会对称规律的个别情况;在神话研究中,他一反前人观点,认为神话是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强调神话与宗教巫术仪式的联系。他的主要著作有:《特罗布里安群岛居民的原始经济》、《澳大利亚土著家族》(1913)、《西太平洋勇敢的航海家》(1922)、《野蛮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原始心理中的神话》(1926)、《珊瑚花园及其幻术》等等。
今日更新
-
朝鲜人参拜祠堂习俗
[2020-04-02]
-
朝鲜人的忌四习俗
[2020-04-02]
-
蒙古人的宗教信仰
[2020-04-02]
-
蒙古人的喇嘛教信仰
[2020-04-02]
-
蒙古人的扬奶求福习俗
[2020-04-02]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