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磨灭——简评《离开雷锋的日子》

2022-11-23 可可诗词网-作文写作辞典 https://www.kekeshici.com

        

浙江长兴职高 张慧兰


        1997年3月5日,优秀国产影片《离开雷锋的日子》开始在全国如火如荼上映,犹如一支报春花,给中国电影市场带来了春的活力,吸引了数以万计的观众走进久违的影院,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近几年来以380万元低成本制作而获得高票房收益的奇迹。
        雷锋曾代表一代中国人精神的制高点,他的事迹在六七十年代家喻户晓,有口皆碑。但在90年代,在某些年轻人眼里,“学雷锋”成了“傻瓜的游戏”。市场经济条件下,究竟还要不要雷锋精神? 影片《离开雷锋的日子》所产生的强烈社会反响,正如一张测试卷求得了合理的答案。此片以它独到的捕捉力,扣住时代的脉搏,社会上掀起了波澜,硬是把近年来国内电影市场上出尽了风头的进口大片抛在了后面。
        《离开雷锋的日子》真实地讲述了雷锋战友——乔安山,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辛酸苦辣,娓娓道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主人公的命运虽有特殊之处,但他却是人们生活中特别熟悉和接近的,很容易被广大观众所接受。
        影片从主人公回忆开始,开篇以银白,漫天漫地的银白为背景,渲染了庄重、肃穆而又恬静的气氛,乔安山在雷锋墓前长久地伫立,似在诉说人生的辛酸,这样的画面让人印象深刻,同时也自然的把观众带到那久远的年代。谁也不会料到,一根晒衣桩的倒下,会断送一个年仅22岁的年轻生命。雷锋,一个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新星,就这样在猝然间陨落了,但是,伟大的生命无论以何种形式,都将会在宇宙间永存。
        “一个雷锋倒下了,千万个雷锋站起来”,在这样嘹亮的歌声中,雷锋成了乔安山的精神寄托,乔安山成了雷锋生命的延续。别人可以忘记雷锋,他不可以;别人可以没有良心,他不可以。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嚷着“雷锋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乔安山迷惑了,但他却始终无怨无悔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因为,心灵深处总有一种信念支持着他。他在报告中说:“别人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这是雷锋精神的实质。”
        现实的残酷、矛盾、复杂,不能磨灭乔安山的信念。任何丑陋、卑俗、自私在美好、高尚面前,不是相形见绌了吗?女售票员在看到乔安山作报告时那动人的一幕后,惭愧地把金戒指交还给了失主;大爷的子女,在宋春丽一番充满激情的哭诉后,从众目睽睽之下溜走了。最后的掌声和鲜花代表了所有观众的心声,让良知未泯的人们热泪盈眶,激动不已。
        影片最后出现了一大群学生,那是曾经听过乔安山报告的孩子,在雷锋精神鼓舞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的行动证明雷锋还活在人民的心中。雷锋精神在我们最充满活力和朝气的孩子身上得到了延续,“雷锋”二字穿过30年的风尘岁月,又一次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影片在一片鹅黄的芦花中传出的歌声,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不管世界潮流如何变化,真善美总是永恒的。
        影片成功地塑造了各类人物形象,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身,无愧于优秀故事片奖的称号。人们对雷锋精神肯定过,也否定过,但最终还是肯定了它,这是一种成长的过程。中国电影要长足的发展,不需要走国际商业热线,也不必在铺排惊险情节上作文章,而应在民族精神、民族风格上凸现,这是影片《离开雷锋的日子》值得中国电影借鉴、学习的一点。
        有理由相信,中国电影的前景将让人刮目相看!
        
        〔评点〕
        这是一篇影评,能从时代发展角度,评析影片《离开雷锋的日子》的思想教育意义,颂扬了雷锋精神。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谈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有点离题。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