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中的抒情

2019-05-27 可可诗词网-作文写作辞典 https://www.kekeshici.com

        在记叙中抒情,就是在叙事记人状物中,抒发喜怒哀乐、好恶褒贬之情。可以通过记事写人,表现对人的感情,赞美“友情”、“亲情”;通过记事,表现个人的爱好,“游戏之乐”,“读书之乐”,“助人之乐”;可以借记事来表达针砭时弊,鞭挞落后之情;还可通过记事写景状物,表达“爱物品”、“爱家乡”、“爱学校”之情;等等。
        在记叙中抒情,与在记叙中议论一样,记叙是基础。情缘事、人、物而发,情随记叙而抒。
        记叙中抒情,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一般在记叙描写之后,记叙描写“蓄势”,水到渠成,感情自然而然地畅流而出,也可以先以饱满的激情引发出记叙描写,或在记叙描写中穿插一二句直接抒发感情的话。间接抒情,实际上是以蘸满情感的笔来叙述、描写、议论。例如《高山下的花环》最后一段圆坟后的景物描写:“静,异常的静,闻不到风声,听不见树摇。天上的流云也好像是凝止了。十万大山矗立,也在默默哀悼长眠在她怀中的骄子。”这段景物描写,在肃穆的气氛中,间接抒发了悼念烈士之情。
        在记叙中抒情,关键是要有真情实感,在构思过程中,要在牵引、激发感情上下功夫。比如下面的题目:通过对某些往事的回忆,怀念一个人(可以从“物”联想到“事”,从“事”的叙述来表现“人”,写出自己的怀念之情)。这道题的构思,可以回忆你收藏的物品中,哪一二件是最珍贵的,最值得怀念的,最难以忘怀的;这件物品是怎么来的,其中发生过什么事,是谁送给你的;送给你的人的性格、爱好、特长、品质,与你的关系,他(她)为什么送给你,送给你有什么意义,他(她)对你有什么好处,什么情义……这样,就可以牵引、激发出对所要记叙的物、事、人的感情,写出来,间接抒情也好,直接抒情也好,都会自然地流露抒发出来。需要注意的是:题目要求写人。抒发自己的怀念之情;写人,要由物至事及人。因此,抒发对物、事之情,都是为了表达对人的怀念之情。
        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也就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述,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要注意借景抒情的记叙文与描写景物的记叙文的区别。写景记叙文主要是描写景物的特征,根据表现景物特征的需要确定主次、详略和顺序。借景抒情的记叙文,写景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抒情,因而要根据抒情的需要谋篇布局。
        借景抒情,贵在有真意。所谓“真意”,大体上有三层意思。首先,景,要实实在在地写。借景抒情,写景是基础,景是情的依托。此时、此地、此景,生发出此情。写景也要适当展开,从形态、声音、色彩、味道、动、静,等等,根据抒情的需要开拓,让景成为情的源泉。其次,要揭示特征。描写景物的特征,要注意季节、地域的特点。例如《白杨树前》、《大海抒情》,具体限定了景物“白杨树”、“大海”,需要自己选定地域、季节;《校园中最美的一角》、《家乡赞》、《这里风光独好》,限定了地域,需要自己选定具体的景物、季节。抒情,要有个性,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情”的特征与“景”的特征,要有内在的联系。再次,景和情紧密结合。在写法上可注意:构思时,从景的形向神深化,从景的形神向情深化。可以适当运用联想;选材布局,根据抒情的需要确定写景的主次、详略和顺序,写景的顺序要有利于抒情的深化;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或先写景后抒情;或先抒情后写景,或边写景边抒情。用词造句,要注意感情色彩,上述题目中的“最美的一角”、“赞”、“独好”,就具有浓厚的赞誉色彩。
        写物寄意,也是间接抒情。托物寄意言志,就是用具体的景物来表现人的品质或社会现象的本质。一般用象征手法,表现某种道理、风格、精神或品质。要注意借景抒情的记叙文与托物言志的记叙文的区别。借景抒情,重在情,托物言志,重在志、理。借景抒情的写景,着重写景的“美”、“好”;托物(比如白杨树、大海)言志的写景物,着重揭示景物的品格,往往运用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志向。
        怎样运用象征手法,托物寄意呢? 关键是要展开由此及彼的类比联想,由物的“形”,联想到物的“神”,由物的“形”、“神”联想到“意”,即人的精神、品质、风格。人的主观认识,某种道理。由物的“形”及“神”及人的“意”,形、神、意,就要有“同类”或“类似”的类比点。围绕类比点构思行文,就能情景交融,形神兼备,“意”贯全文。
        写物寄意中的写物,既要具体生动地描写景物的特征,又要赋予景物以特定的情感和生命。赋予景物特定的情感和生命,是象征、类比,由物及意的桥梁。
        比如《白杨礼赞》,细致地描绘了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和站立的姿态,进而联想到白杨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性格,然后从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特征,联想到北方抗日军民的斗争精神。这样,由树及人,托物寄意。又如《松树的风格》,本来,“松树”与“共产主义”是各不相干的。但是,作者不仅描绘了松树的外观形象,而且具体揭示出松树具有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自我牺牲精神、乐观主义精神等内在品质。而松树那种“要求于人的甚少而给予人的甚多”、“不畏任何牺牲”和“从不知忧郁畏惧”的风格和共产主义风格是类似的。因此,作者从松树的外观形象和内在品质,联想到共产主义战士的心胸和抱负;从松树的风格联想到共产主义风格。正因为有“大公无私”这一类比点作为桥梁,所以“物”与“意”达到了有机的统一。
        习作时,忌太虚、太实、太硬、太直。太虚,是描写物的外在形象不具体细致实在,使物的内在品格和所寄的“意”失去依托;太实,是描写物时不能由形及神,虚实结合,由实至虚地联想生发开去,不能在“物”与“意”之间架设桥梁;太硬,是指“物”与“意”之间,牵强附会,没有找出或找准类比点,生搬硬套;太直,是指形与神、物与意游离,或者过多地直陈“意”,不够含蓄;等等。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