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意歧义

2024-03-11 可可诗词网-修辞艺术 https://www.kekeshici.com

        利用词语的多义现象,制造误解, 构成歧义。
        22. 乙: 这假药你怎么卖?
        甲: 怎么卖?那得有一套口条子。
        乙: 口条子? 多钱一斤?
        甲: 什么多钱一斤,我说的是得有 一套词儿。
        

(《曲艺》1989年第12期)


        评析 在曲艺、相声作品中,歧义不仅 起着制造悬念、烘托气氛的作用,而且 是制造笑料的主要修辞手法之一,例中 将“一套词儿”错会为“猪舌头”,语义 之间的巨大差异,获得了令人发笑的效 果。
        23. 甲:告诉您一个惊人的消息,我的 处理作已经问世了!
        乙: 什么作?
        甲: 处理作。
        乙: 头一个就写处理的,便宜吗?
        甲: 什么便宜?
        乙: 处理的便宜。
        甲: 人家头一个剧本都叫处理作。
        乙: 那叫处女作。
        甲: 您净开玩笑,我是男的。
        乙: 男的也叫处女作。
        

(相声《想入非非》)


        评析 此例运用了飞白和歧义两种修 辞手法。自称是文学天才的人,竟然将 “处女作”说成“处理作”,一字之差,谬 之千里,令人失笑。这是语言飞白。当 乙纠正甲的错误时,甲又以 “我是男 的”错会 “处女作”一词,其浅薄无知 之态更使人捧腹。有力地讽刺和批评了 那些好高骛远、浅浮空虚的人。
        24.父亲拿起儿子的成绩单,当看到 “操行评语”栏时,顿时勃然大怒,顺手 给了儿子一巴掌,并且大声责问:“老实 说,你在学校和谁打过?”儿子说: “没 ……没有呀!”“嘴巴还硬! 这上面明明 写着: 和同学打成一片!” (《中外幽默 小品选》)
        评析 本来是优点的能“和同学打成一 片”,被无知的父亲错会成“和同学打 架”,而变成缺点。原因是他离开了具体 的语言环境,对词语作单纯的字面解 释。字词的多义现象和语境的悖离,是 歧义修辞赖以成立的客观条件,此例即 可见一斑。
        25.第二天,又上课了。几个相当用功 的学生兴冲冲地给老师送上了几个答 题的卷子。他们,他们已经做出来了,能 够证明那个德国人的猜想了。可以多方 面地证明它呢。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哈! 哈! “你们算了!”老师笑着说: “算了! 算了!”“我们算了,算了。我们算出来 了。” (徐迟《歌德巴赫猜想》)
        评析 例中老师所说的“算了”,意指不 要去做现在还不可能做到的事,而学生 则误解了,他们回答“算了”是计算过 了的意思。歧义修辞不仅表现出学生们 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勇敢而幼稚的心态, 而且成功地反衬出哥德巴赫猜想的难 度,为文章中的进一步展开作了巧妙的 铺垫。
        26. 甲:你是历史系的,对历史一定很 了解。
        乙: 当然,博古通今。
        甲: 那就请你讲讲老子的故事吧!
        乙: 你说话怎么一点也不文明?
        甲: 怎么啦?
        乙: 你当谁的老子?
        

( 《故事》 1983年第4期)


        评析 “老子”有两义,一是指先秦时 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一 是指长辈。作为博古通今的历史系的学 生是不应该错会误解的。这歧义修辞用 在这里,显示了他的不学无术,滑稽、可 笑。
        27.一个卖苹果的喊道: “谁买苹果, 进口货。”过路人一听是“进口货”,便 你一斤,我两斤地买了起来。其中一个 迫不及待地先拿了一个尝了尝,说:“这 不是很平常的苹果吗?你怎么说是进口 货呢!”卖苹果的人却说:“怎么不是呢? 你张嘴一吃,这苹果不是就 ‘进口’ 了 吗?” ( 《故事会》 1982年第2期)
        评析 卖苹果人抓住了世人崇洋媚外 的心理,利用 ‘进口’ 的本义与引申义 之间的差异,蒙蔽了顾客,不仅巧妙地 达到了推销苹果的目的,还戏剧性的嘲 讽了买苹果者,这虽说是个笑料,不仅 可笑,也使人深思,并引以为鉴。
        28.一人远出,嘱其子曰:“如有人问 你令尊,可对以 ‘小事外出,请进拜 茶’。”又以其呆,恐忘也,书纸付之。子 置袖中,时取看,至第三日,无人来问, 以此纸无用,付之灯火。第四日忽有客 至,问令尊,觅袖中纸不得,因对曰: “没了。”客惊曰: “几时没的?”对曰: “昨夜烧了。” (浮白主人《笑林》)
        评析 这个笑话运用语意歧义写作的。 虽然只是简短几句对话却产生了双向 误解,乖谬中出乖谬,令人捧腹不已。先 是客人误解,以为其令尊去世; 后是其 子误解,以为问纸不见的时间。这样互 相误解,答非所问构成笑料。这个例子 不仅以误解而产生妙趣横生的语言修 辞效果,而且很好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突出了人物的 “呆” 相。
        29. 王结实说:“我一个大字不识,叫 我去占领学校,恐怕我‘占领’不了吧!” 王耀宗瞪着眼说: “就是要你不识字的 去占领,识字的还不让他去。你要记住, 您是工人阶级的同盟军!” 王结实说: “同盟军应该叫年轻人去当,我都六十 了。……”顺来笑着说:“结实哥,这是 比方。不是叫你去扛枪,是让您去学校 当 ‘校长’,管住那些老师们。” (李准 《王结实》)
        评析 一字不识的老农民自然要误解 “同盟军”的含义,他从经验出发认为只 要沾着“军”字的就是拿枪打仗。歧义 修辞手法一方面既表现了人物的身份 与心理,以及他们的忠厚善良的品德。 另一方面揭示了所谓 “农民占领学校” 这一段历史的荒诞,涵义深刻,引人深 思。
        30.师出“三十而立”的破题,令三生 做。一生作破曰:“两个十五之年,虽有 椅子板凳而不敢坐焉。” 一生作破曰: “年过花甲一半,惟有两腿直站而矣。” (石成金 《笑得好》)
        评析 “三十而立”语出《论语》。意思 是说: 人到三十岁时就应该成熟起来, 有所建树了。两个无知的考生,错会了 语意,将“而立”理解成“站立”,闹出 了不少笑话。可是却不以为羞,仍故作 姿态,咬文嚼字,其憨愚之态,跃然纸 上,令人喷饭。
        31.从前有个傻女婿,有一次上岳父 那儿拜寿。临走时,他父亲嘱咐他说话 得多带个 “寿”字。于是,他到了岳父 家,见到了蜡烛叫“寿烛”,见到点心水 果叫 “寿糕”、“寿桃”,见到了面条叫 “寿面”。岳父见女婿说话处处带个 “寿”字,十分高兴。正吃着面条,看见 岳父头上有一只苍蝇,傻女婿连忙用手 拍过去,一面拍一面说:“不要怕,我不 会拍痛寿头,打伤寿脑的。”岳父听了气 得发抖,把碗里的面条都洒在自己的新 衣裳上,傻女婿忙用手巾替岳父擦干净 衣服,又说:“好好的寿衣,浇了一片面 汤,怪可惜的。”岳父气得半天说不出一 句话来。吃完面条,傻女婿摆弄起桌上 的一个红木匣子,当着岳父的面说:“这 寿木寿材可真够漂亮的。”岳父听了,气 得昏死过去。(民间故事《傻女婿拜寿》)
        评析 为什么傻女婿在拜寿宴席上,说 “寿烛”、“寿糕”、“寿桃”、“寿面”时, 得到了岳父的欢心,而说 “寿头”、“寿 脑”、“寿衣”、“寿木”、“寿材”时,却 惹得岳父恼怒气昏?原因是他不懂得语 义的传达要受到语境的制约,不懂得 “寿”字的多义性和它在不同语境的感 情色彩和用法,于是产生了错会和曲 解。由此可见歧义修辞的性质和特点。
        32. 乙: ……那康复医院是怎么管理 病人的呢?
        甲: 是开放性的。
        乙: 开放?大街上满处跑疯子。
        甲:不是!过去是让病人冻不着,饿 不着就完了,康复院是有意识地让病人 接触社会,给他们重新回到社会创造条 件。病人出院不仅是身体康复了,而且 还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病房全按家 庭进行装饰,摆上家具,插上鲜花,吃 饭自己买饭票,行动也自由,过年过节, 过生日还可以回家……
        

( 《曲艺》1981年第6期)


        评析 利用歧义修辞,先使人产生误 解,突出中心话题,然后加以介绍说明, 使人们对治疗精神病患者的 “开放性” 疗法,得到清楚的认识,本来是一段枯 燥、单调的文字,顿时显得生动、有趣。
        33. 该订下一年的刊物了。宣传干事 去找领导商量: “北京有个大型文艺刊 物不错,大家都要求订《十月》。”领导 头一摇,说:“要么订一年,要么订半年, 哪有订十月的?”干事欲说又止,怕领导 下不了台,急忙岔开话题: “《八小时之 外》也能订了。”领导一听,更生气了: “八小时以外,人家邮局早下班了,你去 订个屁呀! 赶快在八小时以内去订。” (曹治淮《订刊物》)
        评析 这是一则运用歧义修辞手法制 作的笑话。作者有意使领导的话语与语 境相悖,使人们在不伦不类中体味到语 言的新颖别致,揶揄讥讽,诙谐幽默。
        34.苏珊珊:“我答应回国,但要允许 陆步青和我一块走,我们……”,“这当 然可以。”辛农木然的脸上笑了笑,“不 过他目前还没有这个资格。”苏珊珊一 下挽住陆步青的胳膊: “怎么没有资 格?!他是我的爱人,丈夫!丈夫!爱人 ……你还想把我们这一对受难者分开 吗?”“苏珊珊同志,你不要误解我的意 思。”“那你解释一下你的意思?”“他目 前还是个 ‘黑人’。” 辛农脱口而出。 “……什么‘黑人’?”陆步青一时没懂辛 农话中的含意,“难道你也要开除我黄 种人的人籍吗?辛农同志?”“你不要无 理取闹。”辛农脸上出现恼怒的神色, “我说你是 ‘黑人’,是告诉你,你的档 案丢了。”(从维熙《遗落在海滩上的脚 印》)
        评析 “黑人”一词的多义现象是在中 国特定社会环境中形成的,旅居国外的 陆步青当然很难理解它的真切“涵义”。 歧义修辞的运用,不仅显示了人物的不 同身份及其内心活动,而且暗示了一段 痛苦的历史。为人物命运的发展和情节 的展开设下了悬念,给读者的想像留下 了广阔的空间。
        35. 甲: 没想到,俺那个小的一来呀, 他就去啦!
        乙: 调哪儿去啦?
        甲:(难过地)在一次打土匪的时候 上马克思那儿去啦。
        

(《曲艺》1989年第1期)


        评析 语意歧义,常常利用词的多义现 象制造误解,以打破描述的单调,增加 语言的生动性。“去”既有到那儿去的意 思,又是“死”的讳饰语,缺少必要的 语言背景,就容易产生歧义,使人误解。
        36.“你从实招来吧,免得吃苦。我早 都知道了,招了可以放你。”那光头的老 头子看定了阿Q的脸,沉静的清楚的 说。“招罢!”长衫人物也大声说。“我本 来要……来投……”阿Q胡里胡涂的想 了一通,这才断断续续的说。“那么,为 什么不来呢?”老头子和气的问。“假洋 鬼子不准我!”“胡说!此刻说,也迟了。 现在你的同党在哪里?”(鲁迅《阿Q正 传》)
        评析 例中,法官要阿Q “招”的是结 伙抢劫赵家的事,阿Q回答的却是有心 投奔革命党,而假洋鬼子“不准革命”的 往事。明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何故 被扯到了一块来? 原因是阿Q对 “革 命”的错误认识 (均分有钱人财物)和 所谓革命者 (法官) 的草菅人命。作者 巧妙地利用省略造成歧义,形象而深刻 地揭示出阿Q的愚昧麻木的精神面貌, 批判了辛亥革命脱离人民、中途夭折的 不彻底性。
        37.鸠山:好,讲得好!老朋友,我们 所讲的只不过是一种信仰,其实呢,最 高的信仰,只用两个字便可包括。
        李玉和: 两个字?
        鸠山: 对!
        李玉和: 两个什么字啊?
        鸠山: 为我。
        李玉和: 哦,为你!
        鸠山: 不,为自己。
        

(现代京剧 《红灯记》)


        评析 “我”有两意,一是自称,一是 自己。例中歧义修辞的妙趣有二:一、将 “为我”曲解为“为你”,迫使鸠山改口, 描写出鸠山窘迫尴尬之态,一针见血地 揭示了鸠山的自私本性。二、表现了李 玉和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对敌人的憎恨, 显示了一个共产党人坦荡无私的崇高 精神。歧义修辞成为李玉和对敌斗争的 有力武器。
        38.儿子: 爸爸,给我五角钱。
        爸爸: 要五角钱买什么?
        儿子: 数学老师说,要买一本《三 角》。
        爸爸: 既然是三角,你要五角干什 么?差点被你骗了两角。
        

(陈玉新《差点受骗》)


        评析 短语“一本三角”可以作两种解 释: “一本《三角》书”和“一本书三角 钱”,儿子表达的是前意,爸爸表达出来 的是后面的意思。本来在特定语境中, 是不该弄混意思的,爸爸弄混了,正是 他缺乏数学基础知识的结果。
        39.某校李老师进行家访,把成绩报 告单交给小明的爸爸。小明的爸爸看了 成绩单非常高兴,但当他看到“希望今 后要尊敬师长”的评语时,眉头一皱,教 训李老师说:“李老师,我们可不能对孩 子灌输等级观念哪。师长,当然要尊敬, 那团长、营长、连长、排长就不要尊敬 了?这点起码的道理都不懂,可不行 呵!” ( 《故事会》 1981年第4期)
        评析 例中的 “师长”是对教师和年长 者的尊称,小明的爸爸误解为军队中的 一种职务名称,出了笑话,显示出人物 低下的文化素质和浅薄的个性特征。
        40.父亲: 今天你又到哪里去了?
        儿子: 看电影去了。
        父亲: 什么片子?
        儿子: 《真是烦死人》。
        父亲: 什么,嫌我烦?我还嫌你烦 呢! 给我滚!
        

(郑海涛《真是烦死人》)


        评析 这是以影片名和片名的字面意 思相错会构成的歧义,看后令人忍俊不 禁。
        41.长州县丞马信,山东人,一日乘舟 谒上官。上官问曰:“船泊何处?”对曰: “船在河里。”上官怒,叱之曰: “真草 包。” 信又应声曰: “草包也在船里。” (阎恒宝《历代笑话选》)
        评析 “上官”与马信的问答,所答非 所问。“上官” 口中的 “草包”乃混蛋、 无用之代名词,马信巧妙地用本义 (指 实物) 回敬,顺水推舟,寓庄于谐。马 信的机智、自尊与上官的傲慢、愚蠢相 映成趣。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