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

2019-05-25 可可诗词网-修辞艺术 https://www.kekeshici.com

        物候本是生物学术语,指的是植物、动物和非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 周期性变化过程。如日、月、星、阴、晴、风、云、雨、雪、霜、露、 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潮起、潮落等都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 进行有规律的变化,这些变化所发出的信息叫做物候。科学家研究它可 以探知自然季节和时间的变化规律,为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服务;文学 家描写它可以艺术地表现时序的到来和更新,以传达时间和美学的信 息。
        修辞中的物候又叫做物候表时法。是一种不直接点明季节或时间, 而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含蓄地表达季节和时间的修辞方式。
        物候修辞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它的间接性和模糊性上。物候表时法 是一种间接的表达时间的方法,如“花褪残红青杏小”是暮春时节的物 候特征;“月落乌啼霜满天”是晚秋深夜的物候特征,不直言“暮春”、 “晚秋”,而以物候表时,可以使诗文增加感知的具体形象,多了些含蓄 幽深的意蕴,人们可以体味联想。物候表时还是一种模糊的语言,它所 表达的时间概念仅仅是个模糊的概念,如前面所说的“暮春”、“晚秋”, 只是一个相对的大时段,没有、也不可能精确地表明某月某日某时。正 是这种模糊性使得物候修辞能够创造诗的意境,传递美的信息,产生一 种朦胧的艺术美。
        物候修辞特点决定了物候的修辞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物候修辞可以形象化地表现时间特征,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具有 立体可感的视觉、听觉形象,产生美感;描写出与题旨情境相适合的氛 围,创造出幽深的意境。
        二、物候表时法溶进了强烈的主观感受,将客观自然景物和主观思 想感情融为一体,启发联想,唤起共鸣,深化意蕴,引人入胜。
        三、物候表时是一种不精确的、模糊的艺术表时法。可以产生一种 朦胧的艺术美,丰富语言的意蕴,增加语言的情味,给读者留下广阔的 审美空间。
        应该注意的是:物候修辞不同于自然科学中物候学的“物候”概念。 物候修辞是艺术化的语言,而自然科学中的“物候”是精确的科学语言, 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另外,物候修辞也有别于一般的自然景物描写, 因为只有那些具有物候特征的自然景物描写才称得上物候修辞,不能 将没有物候特征的自然景物或现象当做物候描写。在运用物候表时时, 最好不要和“春”、“夏”、“秋”、“冬”、“早上”、“晚上”等时间词连用, 因为在物候表时中出现精确的时间词,就会使物候修辞的“间接”、“模 糊”的表时特点消失,进而失去它那形象生动,深化意蕴,创造诗意, 传达美感,唤起联想的修辞作用,当然那些贴切、优美的时日、景物描 写例外。
        1.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 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 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评析 湛蓝秋空,衰瑟秋野,黄叶满地; 阵阵西风中,大雁纷纷南飞。词中无一 字点明时至深秋,但秋天的萧杀、凄凉 之气已迎面逼来。秋叶经霜变红,本是 自然现象,但在满腹离愁别恨的莺莺眼 里,仿佛是自己杜鹃啼血般的悲痛将层 层山峦染红。哀景悲情相互烘托,物候 修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创 造出的美学境界,洋溢着浓郁的诗情, 给人不尽的回味。
        2.汾河依然结着厚厚的冰层,寒风依 然摇撼着挺立的白杨。可是,眼前的严 寒毕竟抗御不了大地回暖的趋势: 那冰 层的最底处发出“吱吱”的轻微响声,它 开始融化了; 那高高的白杨树伸展着枝 条,它快要泛青了。(山西刘胡兰写作组 《女英雄刘胡兰》)
        评析 这是一段刘胡兰壮烈牺牲前的 景物描写。自然景物与社会环境的有机 融合,赋予了文章深刻的象征意义。“厚 厚的冰层”、“寒风依然”是严寒冬天的 物候特征,也是黑暗、严酷的现实的写 照; 而那 “冰层的融化”、“白杨泛青”, 又透露出春天的信息,暗示着人民解放 的即将到来。物候修辞手法不仅鲜明地 勾勒出英雄就义的时代背景,而且揭示 出英雄牺牲的伟大意义,使读者不禁想 起雪莱的名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 吗!”并从中领悟生活的真谛,生存与奋 斗的价值和涵义。
        3.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 《渔歌子》)


        评析 这是一首描写水乡春光的短词。 作者先以 “西塞山前”点明地点 (太湖 附近),在这大背景上徐徐展开一幅美 丽生动的画面:白鹭翱翔,桃花怒放,清 澈的江水潺湲流,鲜美的鳜鱼自在游; 虽不着一 “春”字,却让人实实在在感 受到这是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春景图。 短短两句,意蕴丰富,桃红、水绿、鱼 肥、鹭飞……透露出盈盈春意。诗人闲 适、优雅的情致,和对春天景物及自然 生活的热爱,洋溢于字里行间。
        4.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 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 绵飞,离人犹未归。
        

(魏夫人 《菩萨蛮》)


        评析 词的结尾两句以物候表时法说 明词人与丈夫分别已经三年。柳岸水 边,常是古人送别之地。自《诗经》“昔 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后,“柳”便与 “别”结下了不解之缘。词人在“绿杨堤 下”与夫分别,又在 “堤下”、“溪边” “早晚”徘徊,在苦苦思念中度过三年, 年年见柳絮纷飞,时时忆折柳赠别,故 而“出墙红杏花”、“三见柳绵飞”这些 暮春的物候特征,既是眼前景,又寓心 中情,同时又点明分别的时间,为下句 “犹未归”作铺垫,使离别之恨、哀怨之 情自然流出。意蕴幽深,给人留下广阔 的审美空间。
        5.当夕阳挂在河对岸的柳树梢头,河 这岸的水杉林飞集来一群群白鹭,像大 雪满天飘扬。(碧野《温泉·京米·排 牛》)
        评析 作者不直言“黄昏”,而间接、含 蓄地将黄昏的自然景色描写成“夕阳挂 在河对岸的柳树梢头”,勾勒出一种与 题旨和情境相适应的氛围,突出了在杨 柳、水杉映衬下犹如“大雪满天飘扬”飞 来的白鹭的美丽形象。物候修辞手法既 点明时间,又将自然景物与主观思想感 情融为一体,创造出诗一般优美的意 境,使读者在联想中获得美感,得到享 受。
        6.本来,这篇报告文学对我来说,当 大雁从北方飞来的时候就可以写了。可 是,踌躇再三,难以动笔。(黄宗英《大 雁情》)
        评析 《大雁情》全文,由大雁引出,最 后收束在大雁,使得大雁已不只是一种 简单的代表季节的候鸟,而具有某种期 待和希望的象征意义。文中的物候表时 法“当大雁从北方飞来的时候” 明显地 带有深化主题、唤起联想的作用。
        7.杜鹃早已零落,芍药正在竞芳。湖 石根下,曲径两旁,一丛丛,一球球,丹 红的,绛紫的,米黄的,雪白的,都在 笑靥迎人。你捧一朵花在手里,你会觉 得她战战兢兢,似乎不胜娇羞,花气袭 人,特别在艳阳天气是如此。浓香沁人 肺腑,你好像要醉倒在花下。(于敏《西 湖即景》)
        评析 “杜鹃早已零落,芍药正在竞 芳”是仲春的物候特征。在作者的笔下, 抽象的时间有了视觉的具体形象,展现 出一片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的春天景 象,娇姿柔态,艳色浓香,无不使人陶 醉,令人遐想。物候表时法比直接使用 时间、季节词,更多了一些诗意和情味。
        8.枫叶初丹槲叶黄,
        河阳愁鬓怯新霜。
        林亭感旧空回首,
        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
        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
        回向蒲龛一炷香。
        

(陆游《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 十年前,尝题小词一阕壁间。偶复一到, 而园已三易主,读之怅然》)


        评析 首联运用物候表时法以 “枫叶初 丹”、“槲叶黄”、“鬓怯新霜”写秋景,点 明时令和作者自身境况,熔自然景物与 主观思想感情于一炉。诗人迫于母命, 休了爱妻唐婉,后来两人又邂逅于绍兴 沈园,唐婉遣致酒肴以表心意; 陆游感 其深情,为赋 《钗头凤》题园壁上。唐 婉深念旧恩,归后未几而卒,因而沈园 之于放翁,别有意义。四十年后,诗人 故地重游,旧题再读,面对万里悲秋,所 感无非玉露凋伤之枫、金风吹黄之叶、 繁霜愁白之鬓。往事烟消云散,风流只 在梦中,生活留给诗人的仅剩下一腔热 情和一颗破碎的心,故作者笔下的秋, 也不再是前人悲秋、感时、自伤老大的 重复,而真是“血泪染成红杜鹃”。通过 对秋天凄凉、萧瑟景色的描绘,渲染悲 剧气氛,体现自己对已故前妻刻骨铭心 的怀念和肝肠寸断的追悔。
        9.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 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 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 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 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 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 簟枕,容我醉时眠。
        

(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 山作》)


        评析“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 树清圆”、“小桥外、新绿溅溅”几句,写 初夏景物: 风由柔和变得强劲,雏莺在 风中长成,梅子在雨中变肥,绿树在阳 光下亭亭如盖,清溪在小桥外潺潺流 淌。词人通过对这些具有物候特征的自 然景象的细致描绘,表现出初夏季节的 独特风貌,传达出作者对大自然暂时相 赏、不愿相违的苦中求乐的心情。意蕴 丰富,情感深沉,给人留下长久的回味。
        10.那土地,就像汹涌的金色海洋;高 粱喝醉了,摇着黑红黑红的大脸,嗬咧 咧,嗬咧咧地在唱; 大豆说话了,像孩 子们在拍手,在哗哗哗,哗哗哗地笑。 (林青《大豆摇铃的时节》)
        评析 秋天,是成熟和收获的季节。为 了体现这一特点,作者选取了两种颇具 地方特色的农作物高粱和大豆,并通过 对它们的拟人化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示 了“大豆摇铃的时节”(即秋季)的物候 特征。这样 “秋之为气也” 便不再是 “草木摇落” 的 “悲哉”,而是丰收的喜 悦和陶醉。在土地上,她是金色的海洋; 在高粱上,她是醉汉的歌唱;在大豆上, 她是赤子的说笑; 读者从作者的笔下, 可以感知秋的韵味和气息。整段描写充 满诗情画意,饱含着淳朴的思想感情。
        11.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


        评析 诗的前两句直抒因久滞而产生 的悲凉感慨和念归愿望,后两句即景点 染,通过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点 出“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深秋季节特征。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此情本已 不堪忍受,更何况高风当晚、黄叶纷飞 的深秋景致对诗人念归之情的触发! 物 候描写渲染、烘托了作者的羁旅愁思, 并把人生的悲凉况味留给读者品尝。
        12.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赠刘景文》)


        评析 诗中描写的是一幅初冬的景色: “荷尽已无擎雨盖”,点明碧叶接天、红 花映日的“红菡萏”已翠减红衰;“菊残 犹有傲霜枝”暗示 “东篱”顶风傲霜的 菊花也已叶缺花飞,独有挺拔的枝干还 在顶严寒、斗风雪。诗的最后一句笔锋 突然一转,郑重地推出 “经冬犹绿林”、 “自有岁寒心”(张九龄《感遇·江南有 丹橘》)的橘,生意盈盈,果实累累的动 人景象,使得“衰景”不“衰”,残物不 “悲”,充满了乐观、进取的意味。诗人 托物言志,以 “橘”赞人,在与友人共 勉的诗句中,表现了对美好理想的追 求。全诗仅二十八字,却创造出极其丰 厚、隽永的意境。
        13. 有眼无珠腹内空,
        荷花出水喜相逢。
        梧桐叶落分离别,
        恩爱夫妻不到冬。
        

(无名氏为《红楼梦》续作)


        评析 这首伪作诗谜(《竹夫人》)虽多 为后人所诟病,但在制作技巧上,却不 无可取之处。作者以 “荷花出水”表示 夏天,以 “梧桐叶落”表示秋季,暗写 “竹夫人” 的用途: 即热天睡时抱着取 凉,秋冬时则弃置不用。物候表时法简 洁含蓄地表现了时间的序换、变异,颇 耐人寻味,而这个特点正合乎诗谜这种 艺术表现形式的要求。
        14.写作兴致勃勃,把时间的进行忘 记了。忽而放风时看到狱外山坡开出了 杏花,忽而热得挥汗如雨,忽而黄叶飘 零,忽而朔风吹雪。(李英儒《〈上一代 人〉后记》)
        评析 “山坡开出了杏花”、“挥汗如 雨”、“黄叶飘零”、“朔风吹雪”分别代 表着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是一 种简洁、含蓄的物候表时法。作者用 “忽而……忽而”写时间流逝之快,仿佛 “苦狱奇冤、不堪回首”的辛酸生活并不 存在,显示了作者写作时的忘我境界, 突出了作者对文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和 不计眼前一时荣辱得失的宽阔胸怀。
        15. 花光浓烂柳轻明,
        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
        莫教弦管作离声。
        

(欧阳修《别滁》)


        评析 滁州是诗人被贬之地,也是写了 《醉翁亭记》的地方,现在诗人要告别滁 州,患难与共的依恋与脱离贬所的喜悦 交织在心头,所以开句即写道“花光浓 烂柳轻明”,不仅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别 滁的季节特征: 春光明媚、花红柳绿的 日子,而且也为全诗定下了明快、爽朗 的基调。统观全诗,首句的物候描写也 是后句不可或缺的铺垫。有良辰美景, 有赏心乐事,我们又何必歧路沾襟,弦 作离声?在诗人笔下,美好光阴与酒一 样,也成了临别的宽解语。
        16.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 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 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 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 情恼。
        

(苏轼《蝶恋花》)


        评析 此诗上阕几乎句句都含有时令 特征。花褪残红、杏子色青体小,是暮 春景象; “燕子飞时”据晏殊 《破阵子》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可知, 节序当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前后,表时 尤为具体;这时新潮涨绿,柳絮渐少,花 事暂歇,胜移芳草。词中时令与景物互 相映衬,互为说明,在写景的同时,不 仅交代了节气特征,而且表现了诗人复 杂的思想感情。
        17.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 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 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 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沚。
        

( 《诗经·蒹葭》)


        评析 “蒹葭”即芦苇,花开时白茫茫 一片。诗人用这具有晚秋时节典型特征 的景物,并以霜露点缀,将秋天苍茫、衰 瑟的自然景象与自己感伤无望的情绪 结合起来,造成凄凉、怅惘的氛围,不 仅使读者能够具体地感知诗人的情感 世界,也为全诗定下了一个感伤的基 调,充分体现了物候修辞的主观色彩。
        18.故乡的雨,故乡的天,故乡的山河 和田野……,还有那蔚蓝中衬着整齐的 金黄的菜花的春天,藤黄的稻穗带着可 爱的气息的夏天,蟋蟀和纺织娘们在濡 湿的草中唱着诗的秋天,小船吱吱地触 着沉默的薄冰的冬天……还有那熟识 的道路,还有那亲密的故居…… (鲁彦 《故乡的杨梅》)
        评析 此例如果单用 “春天”、“夏天”、 “秋天”、“冬天”等表意明晰、准确的时 间词,虽然不影响语意的表达,但是语 言却会因此而缺少生动的形象,失去诗 意。加了四季的物候景物,以此作春、 夏、秋、冬的定语,不仅使抽象的时间 有了具体的形象,使读者从中感受到美 的信息,而且传达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表现了作者朴素深切的思乡之情。
        19. 回到那开满苹果花和紫丁香的院 里,呵,父亲、母亲还活得好好的。不 过,门口有两名穿黑制服的警察把门, 除了我,谁也不准出入。(顾工《深深的 眷恋》)
        评析 “开满苹果花和紫丁香”,暗示作 者回家的时间在春天,这样写让人联想 到家庭的温馨和美好,使 “深深的眷 恋”落到实处,与 “穿黑制服的警察把 门”形成强烈的对比,达到了突出和强 调表达主旨的目的。
        20.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 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 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苏轼 《阮朗归·初夏》)


        评析 词作开首两句与下阕前三句通 过一系列具有初夏特征的景物描写,表 现了节气的转移。槐树枝叶繁茂,柳树 干高条密,新蝉乍鸣,南风初起; 小荷 才露头角,榴花已逞艳丽。诗人择物示 时,笔笔不离初夏,句句可见机趣,使 初夏闺情跃然纸上,写景状物浑然一 体,活泼而不失闲雅,幽静而满蕴生机。
        21. 白色的饭桌,白色的桌布,白色的 藤椅。前面是一片开阔的草坪,绿茵如 毯,旁边是一株粉色玉兰正含苞待放, 楚楚动人。莱茵河就在眼前流过,犹如 一条蓝色的缎带缠绕着科隆小城。(肖 复兴《科隆一瞥》)
        评析 “绿茵如毯”、“粉色玉兰正含苞 待放”,无疑时间是在春天。简洁的笔 触、明艳的色彩,使作者笔下的异域风 光显得旖旎动人。因为使用了物候表时 法,给普通的自然景物罩上了浓浓的感 情色彩,所以读者不难从中体味出作者 对异国人民纯真、美好的友情。
        22.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评析 杜甫这首诗写于漂迫途中。几十 年前,两人本是在岐王宅第、崔九堂前 寻常见面的。而多年之后,两个备受乱 离之苦的背井离乡之人异地重逢,心境 悲凉可想而知。一句 “落花时节”不仅 道明时间,而且蕴含着无限兴亡之感。 试想,“开元全盛日”的著名艺术家和著 名诗人战乱后相逢,抚今思昔,“江南好 风景”陡添了无限感伤。末句以物候表 时法写景,不仅烘托、强化了这种情境, 而且给读者留下了深长的回味。
        23.绿的杨树,绿的松树,绿的槐树, 绿的银杏树。绿的山,山脚有齐平如掌 的绿色草坪,绣了黄色小花同白色小 花,如展开一张绿色柔软丝绒的毯子 (沈从文 《三个女性》)
        评析 物候修辞具有间接性和模糊性, 因为表时宽泛而产生一种诗意的朦胧 美。例中七个重复使用的 “绿”字和相 应的杨树、松树、槐树、山、草坪、花 等自然景物,在视觉形象上给人以强烈 的信息,既能使人感到盎然的春意,又 能让人体会到 “春”的成长与壮大,嗅 到 “初夏”的气息。这种在一定范围之 内的不确实的物候表时法,大大拓展了 语言的容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审美 空间,作品的意蕴也从而变得幽深。
        24.雨后的天空是蓝湛湛的,平坦的 大道上细尘不扬,我们的车子向前飞 奔。左边是绿油油的小麦,右边是黄澄 澄的油菜,蚕豆长在路旁的树下。(靳以 《春天在公社里》)
        评析 小麦“绿油油”,油菜“黄澄澄”, 路旁树下长着大豆——这分明是春天 的田野。以上景物明显地带着季节的特 征,透过这清新自然的农村田园景象, 人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雨后的春天原 野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25.是梅花正开的时候,高府花园里 的梅花也开得这般茂盛了。但是园子里 却非常寂寞,寂寞到看不见一个人影, 就任它冷冷清清地散溢着幽香。那一丛 丛的梅树远远望过去,像雪林,像冰谷, 泛漾于宁静的天空,冷艳而沉穆,如若 静女。(曹禺 《家》)
        评析 这是曹禺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 编的剧本中的一段景物描写。作者以 “梅花正开”点明时间、不仅便于舞台布 景,符合戏剧的具体、直观特点; 而且 梅花寂寞无主、香冷骨艳的特质,又暗 示着梅表姐凄凉的境遇和过早“零落成 泥”的悲惨命运。“梅”既是物候特征, 又是景物描写的中心,更是剧中女主人 公的象征,一箭三雕,辞约义丰。
        26.在他面前那条官河内,水是绿油 油的,来往的船也不多,镜子一样的水 面,这里那里起了几道皱纹或是小小的 涡旋,那时候,倒影在水里的泥岸和岸 边成排的桑树,都晃乱成灰暗的一片。 可是不会很长久的。渐渐地,那些树影 又在水面上显现,一弯一曲地蠕动,像 是醉汉; 再过一会儿,终于站定了,依 然是很清晰的倒影。那拳头模样的桠枝 顶,都已经簇生着小手指儿那么大的嫩 绿叶。这密密层层的桑树,沿着那官河 一直望去,好像没有尽头。田里现在还 只有干裂的泥块,这一带,现在是桑树 的势力。在老通宝背后,也是大片的桑 树,矮矮的,静穆的,在热烘烘的太阳 下,似乎那“桑拳”上的嫩绿叶过一秒 钟就会大一些。(茅盾 《春蚕》)
        评析 同样面对 “热烘烘的太阳”和 “绿油油的”春水,诗人白居易咏出了: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 诗句,并由此而发出 “谁不忆江南”的 感叹; 但在蚕农老通宝眼里,却只看到 “大片的桑树”、“小手指儿那么大的嫩 绿叶”和 “干裂的泥块”,这是他感到 “真是天也变了”的所有内容。吝啬的大 自然恩赐于他的只有穷苦和辛劳,所以 他的世界和一切活动都被牢牢地局限 于土地之上,他所敏感于环境的只能是 这些与农事密切相关的物候,而不是花 草风月。作家着眼于此,在其小说《春 蚕》中,只是通过对江南春水桑田独特 风光的细致描绘,突出桑树的好长势, 体现水乡春天的温暖气候,不仅为春蚕 丰收作了铺垫,自然引出小说情节开 端,而且描写出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 暗示了人物命运的发展轨迹,透露出小 说的深刻主题。
        27.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 《别董大》)


        评析 千里黄云、白日依山,北风吹雁、 大雪纷飞,唯北方冬日才有如此气象。 诗人大笔一挥,勾勒出如此雄浑壮阔的 场面,天地间这一片苍茫之景,正是为 抒发别情所作的铺垫。豪情满怀、悲歌 慷慨,有震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28.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雍裕之 《江边柳》)


        评析 古人常用“翠柳如烟”、“杨柳含 烟”、“含烟惹雾”等来形容柳的轻盈和 春的秾丽,此诗径以“一树烟”称之,想 象奇特,造语新颖。只此三字,便勾出 了柳条婆娑袅娜之状,烘托出春光的绮 丽明媚,为下面的离情作反衬。写离情 时,诗人打破了传统的“折枝相赠”的 窠臼,翻出新意,将“柳丝”比作“情 丝”,想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全诗无一“别”字和 “愁”字,而“别 恨”之深,“愁情”之浓重,尽在字里行 间。诗人匠心独运,的确技高一筹。
        28. 在不太耀眼的淡紫的云光照映 下,青青芦色恬静而爽朗;有草鱼鲂鱼, 有麦黄蟹,也有小小野鸭隐没其间。黑 麦草苦荬菜这样的饵料变成它们的垫 褥了。水红菱长得很好,如果去掉错杂 的萍、荇,那一簇一簇该要长得更好点 的。(骆文 《芦苇佼佼》)
        评析 作者抓住季节特征,用具有代表 性的景物“芦色恬静而爽朗”、“小小野 鸭隐没其间”、“水红菱长得很好”…… 描绘美丽的湖滨风光,没有明确地写时 间,但我们从这些景物可以推知时序是 夏天,我们甚至可以嗅到芦苇荡里特有 的气息。
        30.维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竞芳之月, 无可奈何之日,怡红院浊玉,谨以群花 之蕊,冰鲛之縠,沁芳之泉,枫露之茗: 四者虽微,聊以达诚申信,乃致祭于白 帝宫中抚司秋艳芙蓉女儿之前曰: ……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
        评析 晴雯亡后,宝玉听信丫环之言, 以为晴雯已归白帝宫中,分司秋艳芙 蓉。时维八月,序属三秋,芙蓉吐芳,桂 树飘香,于是宝玉乃有“蓉桂竞芳”之 谓。以此表时,不仅符合赋体铺陈需要, 且“蓉桂”在秋日独擅胜场,其清香高 洁,又寓褒扬赞美之意。
        31.火红的石榴花,在我眼前开放过 十次,也凋谢了十次; 南飞的雁群十次 在我头上飞过,我又十次望见它分飞回 北方。(萧殷《桃子又熟了》)
        评析 篇名本身就是一个物候表时法: 桃子又熟了,既叙事,又点明季节。
        石榴花十开十落,雁群十南十北, 十年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作者就这样 一笔带过,而其中的苦辣酸甜又依稀可 见,足见其概括的功力; 然而作者又粗 中有细,并不直说“十年过去了”,而以 花开落十次,雁飞南飞北十次的具体形 象,使人感知“十年”的存在,启发读 者去联想、去体味。粗,粗得合宜;细, 细得精当。
        32.桃未芳菲杏未红,
        冲寒先已笑东风。
        魂飞庾岭春难辨,
        霞隔罗浮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
        缟仙扶醉跨残虹。
        看来岂是寻常色,
        浓淡由他冰雪中。
        

(《红楼梦·咏红梅花 (邢岫烟)》 第五十回)


        评析 首句写红梅花开,兼有与“桃”、 “杏”对比之意,是写景,又是写人。早 春时节,欲暖还寒,桃杏尚未着花,而 红梅一枝独秀,冲寒而放,虽处冰雪之 中,而颜色格调颇不寻常。在大观园的 众女儿中,邢岫烟虽“家贫命苦”,但 “却是个温厚可疼的人”。邢岫烟作此诗 既是身世之慨,又有自赏之意,表现了 她的精神面貌和性格。
        33.太阳溜坡了。家家烟囱都冒起袅 袅晚烟。顺青龙河谷荡来微微的风,把 那些轻盈的烟柱揉散,于是老井村所在 的山坳里,漾起一层又一层淡蓝色的薄 雾。(郑义《老井》)
        评析 “太阳溜坡”和 “炊烟”都是黄 昏时的物候特征。描写了 “老井村所在 的山坳”的环境特点,因而既是景物描 写,同时又暗示了时间,有浓郁的乡土 气息。
        34.半夜了,天空滴着露水。在田野 里,它滴在拔节生长的高粱棵上,在土 墙周围,它滴在发红裂缝的枣儿上,在 宽大的场院里,滴在年轻力壮的芒种身 上和躺在他身边的大青石碌碡上。(孙 犁《风云初记》)
        评析 无须作者明言,这“拔节生长的 高粱”和“发红裂缝的枣儿”,已经悄悄 地告诉我们,时间正在初秋。夜露泠泠, 万籁寂寂。周围的宁静,正衬出芒种此 时思绪的纷乱。
        35. 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 树。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 处。
        黯凝伫。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 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周邦彦 《瑞龙吟》)


        评析 “褪粉梅梢,试花桃树”写梅花 谢了,桃花开了,但作者却不直言,而 以 “褪粉” 状 “梅”,以 “试花” 写 “桃”; 用拟人写景,以写景表时,通过 花事更迭,胜况交接,表现季节时令的 变换跳动。构思新颖别致,遣词巧妙生 动,使人仿佛看到了春天脚步的移动。
        36.传来消息满江乡,
        乌桕红经十度霜。
        教曲伎师怜尚在,
        浣纱女伴忆同行。
        旧巢共是衔泥燕,
        飞上枝头变凤凰。
        长向尊前悲老大,
        有人夫婿擅侯王。
        

(吴伟业 《圆圆曲》)


        评析 这是《圆圆曲》中间的一段,通 过苏州故旧同行对圆圆的艳羡,衬托其 富贵荣华。按陈圆圆,苏州名妓,后归 吴三桂为妾。诗作前半部分叙述陈圆圆 天生丽质却为声名所累,贵戚名豪竞相 延致,以致生活飘泊无定,遭遇坎坷不 幸。“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红经十度 霜”紧承上文,写圆圆尚存、且贵为王 妃的消息传到苏州,已是十年之后了。 作者以乌桕经霜变红的自然物候现象 表示时间,承上启下,较之直言,自有 其形象优美的可取之处,读者从中不难 看出陈圆圆饱经离乱的生活痕迹。“风 霜”是人生困苦的代名词,乌桕是晚秋 植物,叶经霜变红,暗示陈圆圆 “一斛 珠连万斛愁,关山飘泊腰肢细”的不幸 遭遇,语意双关,耐人寻味。《圆圆曲》 辞藻优美,意境含蓄优美等特点由此可 见一斑。
        37.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 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 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 《浣溪沙》)


        评析 “花落”、“燕归”的暮春景致, “夕阳西下”的特殊时令,勾起诗人韶光 易逝的感慨。“花落去”、“燕归来”是眼 前景,“无可奈何”、“似曾相识”是诗人 的主观感受。季节、时令一概用物候表 时法含蓄地点出,使词句含蓄蕴藉,占 尽风流。
        38.细雨,杜鹃,又快是江南“红了樱 桃,绿了芭蕉” 的时节。(庄因 《秣陵 春》)
        评析 细雨霏霏,杜鹃声声,正是江南 暮春时节,杜甫所谓“好风景”是也。这 时樱桃红熟,芭蕉肥硕,作者巧妙地引 用古人成句,自然、贴切,无斧凿痕迹。 引诗点出两种南方特有的景物所处状 态 (“红了”、“绿了”),使即便未到过 江南的人们,也可通过文字受到启发, 产生联想,对江南晚春有一个具体而感 性的认识。
        39.雪下得更大了。东边、西边、北边、 南边,到处是白茫茫灰糊糊的一片。雪 花打得眼睛都难以睁开。这种鬼天气, 不迷路才怪哩! 我有点为海喜喜担心起 来,他何必选在这样的夜晚跑呢?(张贤 亮 《绿化树》)
        评析 “东边、西边、北边、南边,到 处是白茫茫灰糊糊的一片”,极目所见, 无不是雪纷纷,夜蒙蒙。“雪花打得眼睛 都难以睁开”,则可以想象出在这样飞 雪的深夜行路是多么艰难。以上文字不 仅向读者传达了严冬的信息,而且暗示 了动乱年月人们严酷的生存环境,让人 感受到世道人情犹如寒冬一样严峻、冷 酷,对海喜喜寻找出路的 “夜跑”抱有 深切的理解和同情。物候表时法将写 景、写人融为一体,发人深省,耐人寻 味。
        40.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评析 在这首词里,直接表时和物候暗 示并存,且相得益彰。叙述句中四处用 “春”,但不觉重复,反而有节奏紧凑、明 快之感。描写句中则用物候形象体现, “已是悬崖百丈冰” 以夸张手法显示了 季节特征——隆冬,突出了生存环境的 严寒险恶,益发衬托出梅花的孤傲和不 可思议的生命力; “待到山花烂漫时”, 所呈现的是阳春景象——仍写 “春”——但以“山花烂漫”出之,则顿 添风姿,使梅只报春不争春的品格得以 具体体现。梅花这种抗争、进取的人生 态度和豁达、大度、超脱凡尘的隐士风 采一身兼备,展示了一个非凡人物的宽 广胸怀和超远的思想境界。
        41.1982年,泰山组成了一支六千余 人的清洁队,他们为了尽快改变这种脏 臭状况,每天从旭日东升干到夕阳西 下,…… (《光明日报》1985年5月20 日 《 “泰山人”为名胜勤清扫》)
        评析 不直说清洁队从早上几点干到 晚上几点,而用 “旭日东升”、“夕阳西 下”的物候特征来表现他们劳动时间之 长,工作之辛苦,自然让人联想到他们 为泰山的清洁“披星戴月”所付出的艰 苦劳动。物候修辞在表时的同时,还表 现出作者对“泰山人”的赞美之情,深 化了文章的主题。
        4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 伤悲,莫知我哀。( 《诗经·小雅·采 薇》)
        评析 《采薇》一诗,被誉为中国诗歌 史上边塞诗的鼻祖,其中“昔我往矣,杨 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二句,创 造了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 增其哀乐”的诗歌美学境界,成为千古 传诵的佳句。“杨柳依依”是春暖风和、 绿柳飘拂的景象,反衬出征人奔赴战场 的悲哀,这是以乐景写哀;“雨雪霏霏” 是大雪纷飞、严寒萧瑟的冬景,反衬出 战士归乡途中的欢乐心情,又是以哀景 写乐。两种景物反衬着两种感情,哀者 益哀,乐者益乐,哀乐相融,状写出征 人悲喜交加,痛定思痛的反思,多层次、 多角度地揭示了战乱给劳动人民带来 的痛苦,物候修辞手法深化了诗的意 蕴,展示出它的惊人的艺术魅力。
        43.一丛梅粉褪残妆,
        涂抹新红上海棠。
        开到荼䕷花事了,
        丝丝天棘出莓墙。
        

(王琪 《春暮游小园》)


        评析 梅褪残妆,是早春景象,海棠新 红, 是仲春景象, 而荼䕷花开, 天棘出 墙则是春末、夏初的景象。诗人以最能 体现时节特征的四种植物的“花事”来 表现自然界的新陈代谢和整个春天时 光的推移,形象生动,具体可感。
        44. 渠旁、路边和坟地上的迎春花谢 了。肥壮而显得挺大方的蒲公英开了。 温柔而敦厚的马兰花啊,也在路旁讨人 喜欢哩。(柳青《创业史》)
        评析 “迎春”初谢,“蒲公英”、“马兰 花”竞芳争艳,正是仲春时节。作者以 花的开落暗示节气的变化,含蓄形象。 写景状物笔调轻松愉快,有浓郁的乡土 气息。
        45.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 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 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 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 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 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 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 了。(鲁迅 《藤野先生》)”
        评析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东京的上野 公园又以樱花闻名于世,因此,作者选 择樱花作为描写对象,以其花事烂熳, 灿若云霞的物候特征表现时节,便有着 不可取代的典型意义。文章以感愤开 始: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揭露了所谓 大清的 “优秀”子民,在异国的土地上 依然故我: 昏昏噩噩,过着荒唐无耻的 生活,愚昧、麻木的习性丝毫无改,与 国内殊无二致; 又以樱花带出 “清国留 学生”成群结队地招摇于日本公园的滑 稽可笑的丑态。“绯红的轻云”与“实在 标致极了”的形象交相辉映,形成强烈 的对照,在 “确也”、“但……也”等关 联词语的连接下,景与人融为一体,具 有辛辣的讽刺意味,表现出强烈的厌恶 之情。
        46. 月儿缺了又圆了。
        花儿谢了又开了。
        岁月在山脚下静静地流淌。
        

(廖华歌 《梅春儿》)


        评析 “月儿缺了又圆了”写“缺月”与 “圆月” 的更换序接; “花儿谢了又开 了”是“年”与 “年”的变化接替。不 直说“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而 采用间接、含蓄、模糊的物候表时法,与 下句“岁月在山脚下静静地流淌”相呼 应,让人在联想中体会生活的绵长而恬 静的滋味。
        47.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杜甫 《秋兴 (八首其一)》)


        评析 此诗可谓句句含秋,字字有感。 玉露枫林,三峡气森,有秋;波浪兼天, 是“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景象,有 秋;塞上风云,是秋天阴沉冷落的景象, 有秋; 丛菊两开,不独有秋,还兼有两 载已过而归期渺渺的感叹。此外,寒衣 摧刀尺,白帝急暮砧更是深秋独有的景 象。诗人一生落魄、满腔血泪,故有 “凋伤”之感;一生郁郁,满目疮痍,故 有“萧森”之叹。作者抓住这一系列典 型景物,突出其阴冷萧条,以统领其余 七首,并为之定下了悲伤、落寞的基调。
        48. 月亮从树林边上升起来了,放出 冷冷的光辉,照得积雪的田野分外白, 越发使人感到寒冷。没有叶子的树林, 一片光秃秃的枝桠,现出炭条似的黑 色,冷悄悄地站着,没有一点活气,蓝 天空里的星儿,仿佛怕冷似的,不安地 眨着眼睛。(艾芜 《夜归》)
        评析 作者通过写景体现题目中的 “夜” 字,暗示季节是在冬天。“月亮从 树林边上升起来了”,说明夜幕刚刚拉 开; “积雪的田野” 在清冷的月光映衬 下,显出白茫茫的一片,“没有叶子的树 林”、“光秃秃的枝桠”、“怕冷似的”星 星,说明时令是在冬天。树枝“现出炭 条似的黑色”,则有双重暗示意义:这也 是夜晚月光朦胧下特有的景象。以月亮 及月光下的景物为描写对象,以气温变 化和星星的 “感觉” 作烘托,表现 “归”的时间,突出了自然环境的凄冷, 也反映了社会环境的阴暗。
        49. 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 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 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 有时逗着包弟玩。(巴金《小狗包弟》)
        评析 《小狗包弟》是一篇忆旧之作,朴 实无华的文字中,寄寓着作者对在大浩 劫中受迫害而悲惨死去的夫人萧珊的 深切怀念。“绿草如茵”是景语亦是情 语,不仅点出时间是在春和景明、风光 旖旎的春天,而且也是勾起作者回忆往 事的契机,使回忆充满诗情画意,表现 出强烈的思恋色彩和温馨的抒情笔调, 同时极易唤起读者的联想和共鸣,熟悉 五代词人牛希济《生查子》词的读者,定 会在作者深情的描写中,品味出 “记得 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的诗意。
        50.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杜甫 《羌村三首》)


        评析 前句叙写黄昏时抵达羌村的情 况。在落日的映衬下,云呈霞色,如层 峦叠嶂,峥嵘万状,绚烂多姿。“日脚下 平地”即夕阳西下时分,这时候鸟雀还 巢,在柴门附近低回鸣噪。作者选择这 些具有典型特征的乡村黄昏景象,既表 明了回家的时间,又在写景中融进了自 己与家人团聚的愉快感受。
        51.正是桂花盛开的季节,满目堆青 叠翠之中,点缀着一簇簇米黄色的小 花。它是那么的素雅,那么的大方,那 么充满生机,叫你不能不刮目相看,特 别是它那浓郁的幽香,几乎渗透每个空 气分子,熏得人都要醉了。(李栋、王云 高《审判》)
        评析 农历八月,是桂花飘香的季节, 这时,众芳摇落,菊花未放,桂树独擅 胜场,与中秋圆月平分秋色,芳冠一时, 故而以桂代秋时见文人笔下,此例亦 然。后面,作者进一步描写了桂花的色 彩,突出其令人 “刮目相看” 的 “素 雅”、“大方”、“生机”,特别是那“浓郁 的幽香”,使时令的特征更为明显、具 体、直观。季节的优美,人心的欢快,跃 然纸上。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