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翻译和赏析

2023-09-03 可可诗词网-名诗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唐].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①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之长江边,其地山锁江流,形势险要,为古代军 事要塞。②王濬:《晋书·王濬传》载,王濬,晋弘农湖人,字士治,任益州刺史。太康元 年(280),武帝谋伐吴,诏令王濬修舟舰。东吴在江中暗设铁锥铁鏁,又用千寻铁链横 锁江面。濬以大筏先行去铁锥,又继以火炬烧断铁锁,率战舰直达金陵,吴主孙皓投降。 楼船:有叠层的大船,多作为战船。③金陵:三国吴时名建业,晋时改为建康,其地当今 之南京市及江宁县。黯然:昏暗不明。④“一片”句:《晋书·王濬传》:“濬自发蜀,兵不 血刃,攻无坚城,……于是顺流鼓棹,径造三山。”“濬入于石头,皓乃备亡国之礼,素车 白马,肉袒面缚,衔璧牵羊,大夫衰服,士舆榇,造于垒门。”石头:又名石头城,地势险固, 为攻守金陵的必争之地。故址在今南京市西石头山后。⑤故垒:旧日的军事堡垒。
 
【译】
 
当年王浚率领着楼船水军,
 
浩浩荡荡地驶出益州,
 
金陵的帝王之气黯然而收。
 
千里长江的横江铁索顷刻
 
被烈火烧断,沉入滚滚的江流,
 
一片投降的旗帜升起城头。
 
唉!人生能有几次伤怀往事?
 
倒是西塞山枕卧大江,形势依旧。
 
现在我生逢四海为家,天下一统的时候,
 
看这些旧日的营垒,已长满了芦荻,
 
在萧萧的秋风里瑟抖。
 
 
【鉴赏】
 
    此诗作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调任和州刺 史,途经西塞山,作者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这篇咏史怀古的名篇。西 塞山在今湖北大冶,因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地势险要,扼长江天堑,故为著 名军事要塞,三国时东吴曾在此设防。此诗题为“西塞山怀古”,实则是写 金陵六朝兴亡之事。
 
    首联以简洁洗练之语,概括了历史上著名的西晋灭东吴之事。西晋 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西晋灭东吴,本是历史 上千头万绪的大事,但诗人却能紧抓要点,选取“王濬楼船”与“金陵王气” 这两大代表交战双方的意象,突出表现了西晋军队的势如破竹以及东吴 军事防御的不堪一击。益州 距金陵何止千里,但诗人却 以一“下”字突显出王濬楼船 之雄壮伟岸与摧枯拉朽;一 “收”字,更是彰显出东吴败 亡之迅捷与惨淡。人们不禁 要问,曾经强盛一时的东吴 政权,为何面对西晋的进攻, 亡国如此之快?
 
 
    颔联承首联而下,交代战事的经过及结果。东吴国君孙皓,以为凭借 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便可以阻挡西 晋船队的顺流而下。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并以火炬烧毁铁 链,最终大败东吴,孙皓被迫投降,东吴灭亡。“千寻铁锁沉江底”,是王濬 大破东吴军队的概括,铁锁沉江,意味着东吴防御工事的名存实亡。“一 片降幡出石头”,既是实写东吴的亡国,同时与前句相对比,“千寻铁锁”对 应“一片降幡”,“沉”对应“出”,虚虚实实之间,交战双方的攻守、强弱、胜 败已经注定。如此描写,不仅让整幅画面显得声势浩大,气象生动,而且 以强烈的反差对比,凸显出东吴灭国的悲剧色彩。
 
   颈联则从怀古转入现实,抒发诗人对天下兴亡的无限感慨。人生中 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倚靠着寒流。作者将历史兴废更替之悠 悠往事,尽收于“人世几回伤往事”之中,其笔力的精炼雄奇,令人称道。 “山形依旧枕寒流”,表明诗人的视野从金陵拉到西塞山前。“山形依旧” 指的是西塞山依然苍翠峻拔,“寒流”指的是秋天的长江寒冷刺骨,滔滔不 绝。这些自然景物依然长存,但历史的兴亡变迁,早已经是物是人非了。 这两句,或许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的最好 诠释。
 
    尾联则借古抒情,借古鉴今,以六朝兴废之事来告诫当今统治者一定 要汲取六朝的教训,不要重蹈历史的悲剧。如今四海归于一家,天下一 统,但又有谁会知悉当年那些赫赫有名的军事堡垒,如今早已荒废于萧瑟 凄凉的秋风芦荻之中。诗人用“四海为家”与“故垒萧萧”形成强烈对比, 其意在告诫统治者,别看今天天下太平,四海一统,但谁又能预测哪一天, 它不会像繁华兴盛的“故垒”,如今剩下一片残破衰败,芦荻飘摇?全诗之 沉郁感伤与深刻反思,由此臻于极致。
 
     此诗后世评价甚高,何焯赞誉其“气势笔力匹敌《黄鹤楼》诗,千载绝 作也”(《瀛奎律髓汇评》引),黄叔灿《唐诗笺注》则称“诗极雄深宕往,所以 为金陵怀古之冠”。此诗语言之洗练精当,意境之含蓄隽永,气度之慷慨 壮丽,思想之幽深绵远,确实能当此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