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栏目
  • 通假字
  • “棖”·通假字

    通“橙”,果名。按:“棖”、“橙”音同而义通。按:清朱珔《说文叚(假)借义证》:“棖,《金城记》:‘欲以棖子臣樱桃,但恨不同时耳。’盖以‘棖’为‘橙’之假借。” 宋丘宗《水调歌头·为赵漕德庄寿》词:“棖黄橘緑,可人风物是秋深。”《三国志平话》卷中:“周...

    “棓(三)”·通假字

    通“杯”,酒器。 汉王充《论衡·验符》:“文帝之时,玉棓见。”按:事见《史记·孝文本纪》:“十七年,得玉杯,刻曰‘人主延寿’。”...

    “棓(二)”·通假字

    通“棒”,杖,棍子。按:棓《广韵》步项切,上声讲韵;今音“bang”。 《战国策·秦策(三)》:“(大夫文种)成霸功,句践终棓而杀之。”《淮南子·诠言训》:“王子庆忌死於剑,羿死於桃棓。”汉高诱注:“棓,大杖。”《新唐书·李嗣业传》:“常为先锋,以巨棓笞门,贼值,...

    “棓(一)”·通假字

    通“倍(後世通作‘背’)”,背叛。 《战国策·秦策(三)》:“大夫种为越王……禽(擒)劲吴,成霸功,句践终棓而杀之。”...

    “棘(二)”·通假字

    1.通“瘠”,瘦瘠,瘠薄(土地不肥沃)。 《吕氏春秋·任地》:“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注:“棘,羸瘠也。”又:“地可使肥,又可使棘。”《南齐书·顾宪之传》:“案吴兴频岁失稔,今兹尤馑,去之从丰,良由 棘。” 2.通“亟”、“急”,急促,急躁;危急。按:清段玉裁《说...

    “棘(一)”·通假字

    通“戟”,古代兵器。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棘,叚(假)借为‘ (戟)’。” 《周礼·天官·掌舍》“为坑壝宫棘门”汉郑司农注:“以戟为门。”《诗经·小雅·斯干》:“如矢斯棘。”汉郑玄笺:“棘,戟也。”疏:“古书谓‘棘’为‘戟’。”《左传》隐...

    “梴”·通假字

    通“筵”,几筵,竹制的垫席。 《墨子·节葬(下)》:“诸侯死者虚车府……又必多为屋幕鼎鼓几梃壶滥。”清孙诒让间诂引清毕沅曰:“梴同‘筵’。”...

    “椅”·通假字

    通“攲”,指用筷子夹菜的动作。按:《说文》二下支部:“攲,持去也,从支,奇声。”《敦煌掇琐》一○四《俗务要名林》:“攲,以筋(筋)取物也。”《广韵》平声五支韵“居宜切”小韵内收“攲”字,云“箸(筋)取物也。” 《世说新语·黜免》:“桓公坐(座)有参军,椅烝薤...

    “梡”·通假字

    通“患”,灾害,祸患。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甲本《老子·道经》:“龙(宠)辱若惊,贵大梡若身。”按:今本《老子》作“患”。...

    “梅”·通假字

    通“枚”,马鞭;借指驾御、鞭策之术。 《楚辞·天问》:“穆王巧梅,夫何为周流?”清王夫之通释:“梅,与‘枚’通,马策也。巧梅,善御也。”...

    “梏(三)”·通假字

    通“搅”,搅扰。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孚部》:“梏,叚(假)借为‘搅’。” 《孟子·告子(上)》:“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矣,则其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注:“其所为万事,有梏乱之,使亡失其日夜之所息也。”疏:“赵氏读牿为搅,故训...

    “梏(二)”·通假字

    通“觉”,大;正直。 《礼记·缁衣》:“《诗》云:‘有梏德行,四国顺之。’”唐孔颖达疏:“梏,大也。言贤者有大德行,四国从之。”按:《诗经·大雅·抑》作“觉”。...

    “梏(一)”·通假字

    通“嚳”,分。 《後汉书·马融传》:“散毛族,梏羽群。”清王念孙《读书杂志馀编》:“梏,读为‘嚳’。《广雅》曰:‘嚳,分也。’……‘散’‘梏’皆分也。”按:一说“梏”即古文“搅’字(见唐李贤注)。...

    “桴(二)”·通假字

    通“孵”,孵化。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孚部》:“桴,叚(假)借为‘孚’。”按:“孚”、“孵”为古今字。 《大戴礼记·夏小正》:“鸡桴粥。粥也者,相粥之时也。或曰:桴,妪伏也;粥,养也。”按:“粥”通“鬻”,而“鬻”又与“育”音义同。...

    “桴(一)”·通假字

    1.通“...

    “梱”·通假字

    通“阃”,都城之门;泛指门限(槛)。 《礼记·曲礼(上)》:“外言不入於梱,内言不出於梱。”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本又作‘阃’。”《史记·孙叔敖传》:“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梱。”《汉书·匡衡传》匡衡上疏:“福之兴莫不本乎室家,〔道之〕衰莫不始乎...

    “梜”·通假字

    通“莢”,筷子。 《礼记·曲礼(上)》:“羹之有菜者用梜。”汉郑玄注:“梜,犹箸也。今人或谓箸为挟捉。”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字林》作莢。”...

    “桯”·通假字

    通“楹”,屋柱。按:桯,《集韵》怡成切,平声,清韵;今音ying。 《周礼·考工记·轮人》:“轮人为蓋达常围三寸,桯围倍之。”注:“盖杠也。”《元曲...

    “梳”·通假字

    通“疏”。 三国魏曹植碑:“风革(格)梳朗。”...

    “梢(三)”·通假字

    通“消”,谓为水所冲消。按:梢,《集韵》思邀切,平声,宵韵;今音xiao。 《周礼·考工记·匠人》:“梢沟三十里而广倍。”汉郑玄注引郑司农曰:“梢,读为‘桑螵蛸’之‘蛸’,蛸谓水漱啮之沟。” [梢摇] xiaoyao 同“逍遥”。 汉扬雄《太玄·翕·初一》:“虽欲梢摇,...

    Copyright © 2002-2030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