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

(乐毅“报燕惠王书”) 君子纵使与人绝交,也不口出恶言。忠臣一旦去官,离国而去,也不刻意洗刷自己的罪名。 乐毅曾替燕国立下盖世战功,攻克齐国七十城池。后来却遭小人的毁谤,君主怀疑,乃亡命他国。内心自有愤懑,但他仍秉着磊落的胸襟,敦厚的情怀写了...

民贫则奸邪生。

(龟错“论贵粟疏”) 人民一旦贫乏,则奸邪的事就会不断孳生。人民生活不富足,乃由于为政者不注重农耕之故。 汉朝初年,工商发达,操纵经济之权,并吞农民土地,使农民无法安居乐业。龟错上疏力主“重农抑商”,才能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抑止奸邪之横生泛滥...

损有余,补不足。

(龟错“论贵粟疏”) 搜取富人的余财,来补助穷困的农人。使农人能专心耕作,安居乐业,才是为政的真谛。...

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人生本来就有一死,有的死得有价值,像泰山一样重;有的死得没有价值,比鸿毛还轻。 人要死得有价值,司马迁说明自己所以能忍受腐刑的痛苦而不死,是因为想留下一本历史钜著,以藏于名山,传于后人。...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中山靖王“闻乐对”) 舆论的力量确实可怕,就像众人的毁谤能熔化金子一般,累积的谗言也能销蚀骨肉。 也就是说舆论力量之强大,不容忽视其他成语,诸如:“三人成虎”、“积非成是”、“千夫所指,无疾而终”等等意思都相同。...

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司马迁“报任安书”) 士人只为了解自己的人辛劳奔走,女子只为自己喜爱的人打扮修饰。 钟子期死后,伯牙终身不再弹琴。司马迁感慨知己难遇,君王不加重用。...

欲人之勿闻,莫若勿言。欲人之勿知,莫若勿为。

(枚乘“谏吴王书”) 不希望让别人听到的事,最好自己不要讲出去。不希望别人知道的事,就不要去做。此即俗语所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这是枚乘劝谏吴王,要他自我省察。...

应天顺人。

(班彪“王命论”) 能承应天意,顺服民心,是处事的基本态度;也是二帝三王所以拥有天下的原因。 故君王若想得天命而有天下,首先就要顺应人心。...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主父偃“谏伐匈奴书”) 不论国家多么强大,领导者好战的国家一定会被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安定,但不可忘记勤加防备,否则也将会有危险。 国家强盛,往往想向外扩展权势,穷兵黩武的结果,民不聊生,败亡将至,但天下太平,若是只知安逸享乐,忘记备战,也很...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李斯“谏逐客书”) 泰山之所以那么高大,是因为能不排除细碎的土壤。河海之所以那么深广,是因为能容纳各种细小河流。 国家之所以强盛不衰,是因为民心之所趋。所以帝王能不舍弃卑微的人民,才能显扬他的盛德。...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韩非“说难”) 很多事由于能保守秘密而成功,有很多事却因为无意间泄露而遭受失败。 韩非阐明讲话技巧的重要,必须斟酌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决定讲话的技巧。对于无心所犯的过错,更需要小心提防。...

知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韩非“说难”) 同样的事,因为各人的立场不同,所得到的评论也不一样。 宋国有一个富翁,因为下雨围墙倒塌。富翁的儿子对父亲说:若不尽快修好,则小偷容易进来。隔壁邻人的父亲也这样说。到了晚上,果然小偷把财物偷走。事后富翁称赞自己的儿子有先见之明...

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

(司马相如“难蜀父老”) 要有异于常人的本领,才能完成不平凡的事情;有不平凡的事迹,才能建立不朽的功业。 人们若要树立不朽的德业,除了天时之外,必须再加上本身不凡的才干,才能留名后世,千古传颂。...

居之,一岁,种之以谷。十岁,树之以木。百岁,来之以德。

(司马迁“货殖列传”) 如果只想在一个地方住一年,就种植短期易熟的谷物。若想居住十年,就该种些高大的树木,绿化自己的田园。如果希望百年以后,还能被人们深深怀念,就要树立永久的德望。 谷物树木的生命到底有限,百年以后,人的躯壳连同树木都将殒灭成...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偷天宫以私己乎。

(王符“潜夫贵忠论”) 偷窃别人的财物,我们还可称之为盗贼。那些奉天命而掌权的官吏,为自己的私念,剥削人民,不是比盗贼更过分吗?两句话表示对贪官污吏的不满,认为他们的行径无异于盗贼,甚且过之。...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对楚王问”) 曲调愈高,能跟着唱和的人愈少。 宋玉藉着楚襄王的问话,说明圣人具有伟大德行,美好操守,不与世人雷同。自己的德行这私高超,一般肤浅的俗人,怎能了解我而引起共鸣,正是曲高和寡,圣贤之人唯有孤芳自赏了。...

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苏东坡“刑赏忠厚之至论”) 罪的轻重有可疑时,要从轻发落。功的轻重有可疑时,应从重奖赏。刑罚有可杀可不杀的,则宁可不杀无辜的人,而负失刑的责任。 苏东坡说明行使赏罚,要用心忠厚,才能使人民向善,使刑罚发挥最高的效用。 “不经”指与法律条款不一...

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苏东坡“刑赏忠厚之至论”) 行仁可以过分,行义却不可过度。 仁具有同情心,太过于仁慈,还不失为君子。义要顺从事理裁断,太过于严厉,则属性情残忍。所以行仁过度无妨,义则不可。奖赏可稍宽容,刑罚却不可太严厉。...

为可,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不可,为于不可为之是,则凶。

(扬雄“解嘲”) 可行的事情,要在适当的时机实行,才能顺利完成。不可行的策略,偏偏在不适当的时间实行,结果一定失败。举汉高祖时,陈平出奇计制胜为例,说明顺应时机的重要。时机不对,事情不易成功,有时甚至会招致凶险。...

赏疑从与。

(苏东坡“刑赏忠厚之至论”) 赏赐臣子,虽有疑惑,依然要赏他,藉以推广恩泽。相反的,刑罚如有可疑,宁可不罚,所以审慎刑罚。 赏罚全要以民为主,必须实行有利的地方,一方面推广朝廷德政,一方面免于伤害无辜。...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