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十年) 原本是循规蹈矩的人,因为佩戴与份不符的宝物,以致遭到杀身之祸。...
(桓公十二年) 信义都不能遵守,结盟又有何益?...
(桓公十二年) 一国或一位君主,如果随便缔盟,或是轻率的更改盟约,就会失去信誉,乱事便会接踵而来。...
(桓公六年) 夫鬼神之灵,依民而行,故人每当遇到灾害困惑时,便向神明祈祷。 故王者必须率先尽力造福人民,然后再去祭祀。因为祭祀必由人,而神又非民不食,所以说,民是神的主宰。...
(桓公六年) 福泽是经由自己努力而得来的,不是别人赐予的。 “天助自助者”就是这个道理。...
(桓公元前) 与他国结盟,没有理由而毁约,这样的国家是不会长久存在世界的。...
(隐公六年) 掌理国家政治的人,见到恶的东西就要像农夫见到杂草一样,务必除去而后已。...
(隐公十一年) 山上有树,要如何利用量度,这是匠师的责任。同理,决定宾客席位的顺序,主人当然要择其所宜了。...
(隐公五年) 没有完善的准备,没有周全的考虑,是不可以出兵作战。 “师”指军队。...
(隐公六年) 凡是能亲近仁德,能与邻国建立良好邦交的人,才是真正的国宝。...
(隐公四年) 为了正义,即使是自己的亲骨肉犯刑法,也不能罔法涓免。...
(隐公四年) 国君欲统治天下,舍道德之正途,而采择悖乱的方法,就好像整理一团乱丝,反而越理越乱一样。...
(隐公元年) 孝子的孝心,是没有穷尽的,他能把自己的善行,感动别人,推及侪辈。 “锡尔类”即推己之孝以及于人。...
(隐公三年) 真正疼爱子女的父母,不是用溺爱,而是要去教导他做人的道理。 “义方”指正义之道。...
(隐公四年) 国君要以德性来感化他们,才能使老百姓和睦相处。我未曾听过,从事攻伐争战,而能使百姓熙和睦洽的。...
(隐公元年) 对待坏的事物,要及早除去,不要使它像莠草一般滋长蔓延。...
(隐公元年) 连生的蔓草,若不及早除掉,等它成长蔓延,便难于刈割清理了。凡事在初生时不及早处置,等事情扩大再来处理,就事倍功半来不及了。...
(隐公元年) 诸侯子弟所据的城池过大,便会削弱王者的权力,造成国家的损害。 “都城”是诸侯子弟所在之地。“百雉”是指城的面积;长三百丈的城称为百雉。...
(系辞下) 自己既没有确实的根据又没有节操的人,他的话必经不住考验。 失其操守的人,因其行背道,是以心人恶。行背道而心从恶,则自我惶悚,其为言,不能光明正大矣。所以说:“失守者,其辞屈。”...
(系辞下) 一个伟大人物会厚重而寡言,一个轻薄凡人会急躁而多话。 中心疑者躁。而其辞支离,故言多而乱吉人,圣人也,以其心之平,故不在多言,言必有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