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四年) 诸侯怒王之所怒,雠王之所雠,乃得征战有功。是言众志成城,力不可侮也。 “敌忾同雠”源出于此。...
(僖公三十三年) 敬之心,德业自然增厚。所以能谦敬的人一定具有德性。...
(文公元年) 谦逊而礼让是德性的根本。...
(僖公二十八年) 一个国家的地形,若面河依山以为隘,这个国家必定能够不为敌国所侵害。...
(僖公三十年) 秦与晋围攻郑国,烛之武见秦伯道:若灭亡郑国,徒然使晋国的国势增强,而于你秦国不徒无益,反而会感到势蹙而已。...
(僖公二十七年) 诗经和书经是道义所由来的府库;礼和乐是陶铸德性的准则。 古时候教育的主要工具是诗经和书经,然后再以礼乐做行为的规范。...
(僖公二十八年) 有德的人是不可与他为敌的。 《论语》说:“仁者无敌”,与此同义。...
(僖公二十四年) 在自家篱笆内打架的兄弟,一旦在外面被人欺负,便会联手抵御,这是理所当然的。 换句话说,当外敌入侵时,就应该停止内部的纷争,共同抵御外侮。...
(僖公二十四年) 穿着与身份不相称的衣服,容易招来灾祸。 古时,身份不同的人,他的服制也不相同。因此衣着与身份若不相配,称为不衷。...
(僖公二十六年) 每一个家庭都象倒挂的罄一样,空空的。原野上不见一株青草。 这是描述国破后的荒凉的景象。 “县”是悬挂之意。“罄”与“磬”同意,是乐器名,罄上吊时,中空呈凹状,用以表示里面已空了。...
(僖公二十四年) 国君的命令不能违背,这是自古以来的礼制。...
(僖公二十四年) 知道别人有过失,不知远避,反去效法;如此将获罪更深。...
(僖公二十三年) 上天所扶植的国家,人是算计不了她的。 “启”是启开一国的命运。...
(僖公二十三年) 怀念恩宠和苟且偷安,实是败坏一个人名声的原因。 此话是晋文公流落到乡下,其夫人姜氏用来鼓励他的。...
(僖公九年) 又白又清的圭,是诸侯受封的信物,也是祭祀使用的珍品。假使它有了瑕疵,再琢磨一下,仍然可以恢复它皎洁的光彩。但是人说出口的话,一旦发现有毛病,就无法补救了。...
(僖公九年) 猜忌他人,自己也会被猜忌,因之而易生怨恨。...
(僖公二十二年) 即使是小国,也不可随便轻视它,但若没有预为绸缪的准备,即使是大国,也不足依恃。...
(僖公七年) 最了解臣属的人,莫过于君王。...
(僖公九年) 知道对国家有利之事,即使困难再多,也要努力以赴,这就是忠的道理。...
(僖公五年) 唇破了,牙齿就会直接受到寒冷。 邻国遭到危险时,我方也不能免于波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