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二十七章) 君子在治世和乱世都有一定的处世原则。国家有道时,他说的话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无道时,他的沉默足以保身。...

待其人而后行。

(二十七章) 圣人的道理,非常充裕广大,必须等候有才德的人出来,才能实行。...

尊德性而道问学。

(二十七章) 一个人修身有两种方法,一是内省,一是外求,内省是探求自己的良知,外求是依靠学问的力量来体察。因此,君子要恭敬地奉持自身的德性,还要讲求学问。 《论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就是指“尊德性”,“学”就是指“道问...

极高明而道中庸。

(二十七章) 君子的道德和学问虽然达到最高明的境地,但是言行仍然遵循中庸的道理。...

至诚无息。

(二十六章) 至诚永不间断,其作用是永久的、至大的。...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二十六章) 天地的道理,非常广博、深厚、高大、光明、悠远、无穷。 人受天命,故要遵从天地的道理,无论在事业或其他方面,都要力求博厚、高明、悠久,上与天齐才可以。...

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二十七章) 圣人的道理,充满在宇宙之间,足以发育万物,其高大可与天齐。...

至诚如神。

(二十四章) 至诚的人就像神明一样,具有惊人的力量。...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二十五章) 诚是万事万物的始终本末,不诚就虚妄无物了。...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二十一章) 由至诚而自然明白善道,称为全然天性;由明白善道而至于诚,称为人为的教化。...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二十三章) 只有天下最诚心的人才能感化人。 “天下之至诚”,言修德臻于圣人之至诚。...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二十四章) 国家将要兴盛时,一定有吉祥的预兆,例如:青年的意气高昂,人情敦笃。国家将要灭亡时,一定有妖异出现,例如:官吏堕落,邪教流行。 “祯祥”,吉祥之预兆。“妖孽”,祸患之预兆。...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二十章) 修养之道,在于诚心,得到诚心的方法有五,一是广博的学习,二是详细的请教,三是慎重的思考,四是明白的分辨,五是切实的实行。有了这五项体会才算是诚,才算是真学问。...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二十章) 别人学一遍就会的,我学它一百遍;别人学十遍就会的,我学它一千遍。 凡事都能这样做,虽然是非常愚钝的人,也会变成聪明,虽然是柔弱的人,也会变成刚强。...

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二十章) 任何事情,预先有准备就能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二十章) 欲认识诚,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去明了善为何物?不明白本性的善,便不能使自身诚实。 站在儒教的立场说,天理是普遍分布在天地之间,包括万物和人心,所以修养天理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夜深人静时分,扪心自问,探求内在的天理,亦即良心。另一种方法是广...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二十章) 诚实,是天理的本然,就像天道的运行一样,春去夏来,秋去冬来,白昼尽,黑夜来。然而大多数人因受到私心的影响,容易违背天理,故努力实践天理,就是诚,也就是人道的当然。...

继绝世,举废国,……所以怀诸侯也。

(二十章) 使世系断绝的诸侯再继续,政事已废的国家再振兴。为其平治祸乱,扶持危难,定时的朝贡聘问,送往的礼物要优厚,收受的礼物不嫌薄,这是感服各国诸侯的方法。...

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二十章) 凡是治理天下国家有九种经常不变的法则。一是修养己身,二是尊重贤人,三是亲爱亲族,四是礼敬大臣,五是礼恤群臣,六是爱民如子,七是招徕百工,八是宽恤远方的来人,九是怀柔诸侯。然而赖以实行的只有一个“诚”字。...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二十章) 有的人一生下来 ,就知道做人的道理,有的人经过学习才知道,有的人要下苦功才知道;人的秉赋虽有差别,一旦领悟,却都是一样。...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