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章) “知、仁、勇”是天下所通行的三达德,喜欢研究学问便接近智,努力行善便接近仁,知道羞耻便接近勇。实行三者虽有困难,但只要诚心去做,总有一天会实现。...
(二十章) 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交往,这五种是天下所共行的要道。...
(二十章) 知、仁、勇,这三项就是天下所通行的德性,无论何时何地,做人都必须实践它。...
(二十章) 为政的根本在乎人,必使在其位者称其职,然后政之。布行,得尽其善。...
(二十章) 所谓义,就是做事合宜,“义”和“宜”同音同义。 仁者爱人,其心过于强烈会变成溺爱,义可济其不足,使一切事皆合情合理。...
(十七章) 有崇高德行的人,必定得到最尊贵的地位,必定得到最丰厚的福禄,必定得到最高的声名,也必定得到最长的寿命。...
(十九章) 所谓孝,就是善于继承先人的志向,善于完成先人的事业。 “人”,指祖先。《论语》说:“三年弗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与此同义。...
(二十章) 文王、武王施政的方法,都记载在典册上,他们在位时,政治才能施行,他们死了,这种政治也就湮灭了。...
(十四章) 君子能安心居于平易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来;小人却要冒险妄求,希望能偶然得到。 “居易”,不过安逸的生活,乃实践安全之道。...
(十五章) 要到远的地方,必须从近处开始。就是说,不论做任何事,皆要有顺序。...
(十三章) 要实践平常的道德,谨慎平常的言语,圣贤的言行亦不出二者。 “庸”,平常也。例如:子女孝顺父母亲是平常之事。...
(十三章) 说话时要反省,所说的话是否与日常行为一致。同时反省,行为与言语是否相矛盾。 此句是君子对人生的态度。...
(十四章) 君子只求在现有的地位上去行事,不愿去贪慕范围以外之事。 “素”,犹现在也。《论语》说:“君子思不出其位”与此同义。...
(十三章) 君子治人是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能够改正就停止。...
(十三章) 忠恕即对人有体念之心,这是达到仁的第一步。体念他人之心是伴随人性而来的,所以“违道不远”。...
(十三章) 中庸之道不远离人,假如有人从法中庸之道而远离人生,就不能称之为道了。...
(十三章) 砍段木头做斧柄,这斧柄的长短、粗细究竟有多少?新斧柄的榜样并不远,就是手中的旧斧柄。 欲统治老百姓的君主,若能领悟到自己也是人,从其中自会悟出统治的标准。...
(十一章) 有才德的人依循中庸而行,即使隐遁山林不为人知,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做得到。 “遁世”,隐遁山林,不在世上露面。《论语》里有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与此同义。...
(十二章) 君子的道理,用处很广,而本体却很微妙。 “费”,本作财物之意,引伸为用之广。...
(十二章) 君子的道理,从平常的夫妇开始,到了极致时,天地间一切事物没有不昭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