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章) 善事,就牢记心中,时时奉持,不让它失去。 “拳拳”,奉持之貌。“服膺”,奉持而著于心版。...
(十章) 有德行的君子以和待人,而不为流俗所移。 此句与《论语》“和而不同”同义。...
(四章) 人没有不饮食,但很少能知道饮食的真味。 譬如,鱼和水是很普遍的东西,但其味常为人忽略,中庸的道理亦然。...
(四章) 聪明和愚笨的人都不能行中庸之道;因为聪明的人太过自信,以为中庸之道过于鄙薄,不足行;愚笨的人却又不明白,因而不能行。...
(一章) 能够完全达到中和的地步,天地便可安居正位,万物便可顺遂生长。 “中”,喜怒哀乐的情感,在未发动前,叫做中:“和”,喜怒哀乐发动以后都合乎节度,叫做和。“中”是体,“和”为用。...
(二章) 君子的作为都顺着中庸的道理,小人则违反中庸的道理;故小人与君子之别,在能否行中庸之道。...
(二章) 君子有所不为,有所必为,依时间或场合以行中庸之道。...
(一章) 做人的道理就是顺着人性,故人一刻也离不开道;道,若离开人性,就有背于真正的道理。...
(一章) 君子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常戒惕谨慎,在人听不到的地方也常惶恐畏惧。...
(一章)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导自易经。意谓从事之隐晦处以发掘,则能见事物之真。从事物之最微小处研究其经始,则事物之理性,均彰著而明显。易言之,思所以隐者,终必彰其所见。而错失之微,亦必为人之所尽知。故君子“慎其独也。”...
(一章) 顺着本性而行就是道,故道绝离不开人性。...
(一章) 修明道的准则,努力实践,称为教。故教不单是增加知识见闻而已。...
(一章) “天命”是天所赋予而存在天地之间的天理。天理传到人,就是人性;传到物,就是物性。人性本于天理,其根源所自一也。...
(一章) 上天赋予人的气禀叫做性,顺着本性去做叫做道,修明道的准则叫做教。 此语是《中庸》的开端,天是有思想、有目的的,依从天道以示人之所当为,就是“率性”。率性即做人之道,学习做人之道,就是教化。这是《中庸》的一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