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苏幕遮》 - 梅尧臣

2019-05-23 可可诗词网-中华宋词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鉴赏《苏幕遮·梅尧臣》草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①苏幕遮,词牌名。  ②庾郎,指庾信,早有文名,年十五即为梁东宫讲读。 ③窣(sū)地,拂地。春袍,即青袍,古代读书人初入仕途所穿之袍。  ④最后两句,夕阳残照,暮霭沉沉,给碧草涂上一层暗色,使它显得那般苍老。

这是一首咏草词,风格绮丽妩媚,凄迷清丽,苍凉凄美。上片先绘景,后写人,刻画一位风度翩翩的少年,而对芳草如茵、江天初晓的美好景色,自觉春风得意、前程似锦。下片寓情于景,感叹春归花落,梦想成空,倦于宦游,不如及早归去。

上片起首两句写长堤上绿草平整、露光闪烁;远处的别墅在如烟绿草掩映下若隐若现。接下来一句总写芳草萋萋。“雨后江天晓”,是用特定的最佳环境来点染春草的精神,通过雨后万物澄澈、江天开阔的明媚物象,活画出浓郁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机,为下文“少年”的出场作铺垫。“独有庾郎年最少”三句,由物及人,由景入意。“庾郎”本指庾信。庾信是南朝梁代文士,使魏被留,被迫仕于北朝。庾信留魏时已经四十二岁,当然不能算“年最少”,但他得名甚早,“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庾开府集序》)。这里借指一般离乡宦游的才子。“窣地春袍”,指踏上仕途,穿起拂地的青色章服。宋代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刚释褐入仕的年轻官员,一般都是穿青袍。春袍、青袍,实为一物,用这里主要是形容宦游少年的英俊风貌。“嫩色宜相照”,指嫩绿的草色与袍色互相辉映,显得十分相宜。以上,作者描摹出春草的芊绵可爱,用遍地春草映衬出宦游少年的春风得意。

下片转而抒写宦游少年春尽思归的情怀。过片二句化用李白《菩萨蛮》词末二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之意。接下来两句,词人流露出对宦海浮沉的厌倦,用自怨自艾的语调表达了强烈的归思。“落尽梨花春又了”,化用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三月》诗句“曲水飘香去不归,梨花落尽成秋苑”。以自然界春色的匆匆归去,暗示自己仕途上的春天正消逝。结拍两句渲染了残春的迟暮景象。“老”字与上片“嫩”字遥相呼应。于春草的由“嫩”变“老”之中,暗寓伤春之意,而这也正好是词人嗟老、倦游心情的深刻写照。

全词通过上下片的对照,抒发了作者的惜草、惜春的情怀,寄寓了个人的身世之感。全词形象鲜明突出,意境深远含蓄,耐人寻味。

●苏幕遮,参见第14页相关介绍。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北宋诗人。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皇佑三年(1051)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早年诗作受西体影响,后诗风转变,提出与西派针锋相对的主张。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摒弃浮艳空洞的诗风。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提倡“平淡”的艺术境界,要求诗写形象,意于言外。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苏梅”。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称之为宋诗的“开山祖师”。著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本。《全宋词》收录其词二首。

前词《苏幕遮》是一首咏春草的咏物词,《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可供对比阅读。

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恨薄命佳人在此,问雕鞍游子何之?

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抒写怀人情愫。诗的开头,由青青的草写到绵绵“思远道”之人;紧接着却说“远道不可思”,要在梦中相见更为真切;“梦见在我傍”,却又忽然感到梦境是虚的,于是又回到相思难见上,如诗中所写她家有人归来和自已接到“双鲤鱼”“中有尺素书”的情节,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一种极度思念时产生的臆想。好不容易收到来信,“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却偏偏没有一个字提到归期。归家无期,余味无尽。

草在古诗词中的意象,代表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等。诗人们赋予芳草以人的情怀,叹它的生机与美,叹它所昭示的春光之盛,叹息自己身处大好春色之中、心灵却蕴满寒秋般的凄凉。由此可见,“芳草”作为古典诗词中的一个特殊意象,它把自然与人的情感联结起来,使二者相融相通,抒写离别相思之情。托意于物,巧妙而寄意遥深。

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