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仁玕(1822—1864),字益谦,号吉甫。广东花县人。太平天国后期领导人之一。洪秀全族弟。曾参与洪秀全组织拜上帝会,后又在上海、香港长期学习西方文化。1859年到达天京,不久封为“文衡总裁”、“精忠军师顶天扶朝纲干王”。1864年在江西被俘,11月英勇就...
【注释】 选自清·龚自珍《书汤海秋诗集后》。 面目:精神,面貌。 完:指诗歌创作摆脱束缚,充分表现诗人个性。 【赏析】 龚自珍是近代一位具有叛逆思想的诗人和散文家,诗、词、文兼擅,以诗文成就最高。他强烈要求个性解放,在诗歌中追求“童心”,在杂文...
龚自珍(1792—1841年),字瑟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近代思想家、诗人。学识渊博,兴趣广泛,青年时期即有经世之志。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进士。殿试时,因提出革新主张,震动朝廷,但以“楷法不中程”,未列优等。官至礼部主事。道光十九...
【注释】 选自清·姚鼐《登泰山记》。 极天:天边。 正赤:大红。 【赏析】 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冬,姚鼐以养亲为名,辞去官职,告归田里,道经泰安时,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相约同游泰山。他们顶风冒雪,不辞艰辛,上了泰山极顶,看到了泰山日落美景。...
【注释】 选自清·姚鼐《登泰山记》。 明烛天南:泰山上雪光明亮,照耀着南面的天空。烛,照耀。 汶水:即大汶河。发源于山东省莱芜县东北的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山南。 徂徕(cúlái):山名,在今泰安城东南四十里处。 【赏析】 泰山为五岳之首,山势雄伟,风...
姚鼐(1731—1815),清代著名文学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桐城(今安徽省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 进士,官至刑部郎中,充四库全书编修官。中年辞官,主持梅花、紫阳和钟山等书院共40年。他继承方苞、刘大櫆的古文主张,是...
【注释】 选自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七。 恰:恰好,正好。 【赏析】 袁枚论诗歌创作,主张从构思到落笔要掌握好分寸火候。他说:“东坡云:‘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此言最妙。然须知作此诗而竟不是此诗,则尤非诗人矣。其妙处总在旁见侧出,吸取题神...
【注释】 选自清·袁枚《随园诗话》。 朴:质朴、自然。 巧:雕琢精美。 【赏析】 袁枚以“性灵说”论诗,把抒写思想感情放在首位。他从真实、直率地表达感情的要求出发,在诗歌艺术上提倡自然清新、平易流畅之美,认为诗是写给人看的,是诗人与读者交流感情...
【注释】 选自清·袁枚的《随园诗话》。 性灵:即性情,指诗人的真性情或真心真感情。 堆垛:堆积,堆叠。指卖弄学问。 【赏析】 袁枚论诗,标举性灵。认为诗歌的本质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强调诗歌创作要抒写诗人心灵,见出真性情,将思想情...
【注释】 选自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赏析】 袁枚在《黄生借书说》中,写了一个爱读书却没钱买书的青年黄允修,他家境贫寒,经常向作者借书看。借书能不能学好呢?作者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只有借书看,才会专心攻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书非借不能...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清代文学家、诗人。自幼聪颖。乾隆三年(公元1739年)进士。历任江南溧水、江浦、沐阳、江宁等地知县。为官清正,不畏权势,有政绩。乾隆十三年辞官,寓居江宁,筑随园隐居其中,世...
【注释】 选自清·刘大櫆《游万柳堂记》。万柳堂,在今北京大兴县南花园村。 朘(juān):剥削。 殷忧:深忧。殷,深切。 暇:闲暇,空闲。 苑囿:园林。 【赏析】 万柳堂是清代康熙年间大学士冯溥于北京广渠门内修建的一处私家园林,植柳万株。其规制恢宏,...
刘大櫆(1698—1779),清代散文家,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早年屡次参加科举考试,不中。终生仕途失意。60岁以后任安徽黟县教谕,不久告老还乡。曾师从方苞,是姚鼐的老师。其文多宣扬儒家思想,风格喜学庄子,力追韩愈,是清代著名...
【注释】 选自清·王士禛《池北偶谈》。 兴会:指诗人情感兴致爆发的一种冲动,是创作的有效契机与形象思维极为活跃的阶段,其中包含着把感受表现为形象的创作灵感。表面上看,“兴会”似乎是不期而至,偶然“情来、神来、兴来”,实际上,“兴会”是在某一...
王士禛(1634—1711),清代诗人。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顺治十五年(公元1656年)进士,授杨州府推官。曾平反许多民间冤案,颇有政声。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擢礼部主事,历国子监祭酒、经筵讲官、国史副总裁,官至刑...
【注释】 选自清·叶燮《原诗·内篇下》。 才:指诗人在艺术构思、写作技巧方面所独有的艺术才能及认识事物“理、事、情”的能力。 胆:指诗人敢于创新、敢于独立的创造精神和勇气。 识:指诗人的知识、见识,辨别事物“理、事、情”特点的能力,或鉴别前人...
【注释】 选自清·叶燮《原诗·内篇下》。 万有:世间万物。 举:全部。 越:越过。 【赏析】 关于诗歌创作中主客观之间的关系,叶燮认为,就主观方面讲,需要具备才、胆、识、力四方面的才能,就所表现的客观事物讲,则可以用理、事、情三者来概括。他说:...
【注释】 选自清·叶燮《原诗》。 胸襟:指诗人的思想、志向、对事物的认识水平及分析能力,包括叶燮讲的才、胆、识、力等。 基:根基,根本。 【赏析】 叶燮的《原诗》是一部有完整体系的论诗著作,他之所以以《原诗》名书,是因为他认为“诗有源必有流,有...
叶燮(1627—1703),清初诗论家。字星期,号已畦,浙江嘉兴人,后移居苏州。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进士。曾任江苏宝应县令。晚年定居吴江横山讲学,时称横山先生。他的《原诗》是一部有较为完整体系的诗论专著,系统地阐明了诗歌本源、特质、发展流变以及诗...
【注释】 选自清·王夫之《古诗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