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选自《商君书·更法》。 苟:如果。 法:取法。 故:指旧的法度。 循:遵守。 礼:指旧的礼制。 【赏析】 商鞅到秦国后,宣传法家主张,提出变法主张,受到秦孝公重用。秦孝公赞成变法,但又有所顾虑:“恐天下之议我也。”商鞅为此劝说道: “苟可...
商鞅(约前390—前338)战国时期思想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卫国人。原姓公孙,名鞅,亦称卫鞅。因受封于秦国商地,尊为商君,故称商鞅。初为魏相公叔痤家臣。后入秦向秦孝公宣传法家主张,任左庶长,在秦两次实行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
【注释】 选自战国时期《尹文子》。 异采:不同颜色。 楚庄:楚庄王。 【赏析】 尹文子认为,“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只要统治者带了好头,上行下效,就可以培育出良好的民风民俗来。他说: “齐桓好衣紫,阖境不鬻异采;楚庄爱细腰,一国皆有饥色。” 意思...
尹文(约前3世纪初—前2世纪末之间),齐宣王时人。汉代刘向《说苑·君道》载有尹文与齐宣王问答。同时,《吕氏春秋》载有尹文与齐浔王问答。尹文居稷下时,与宋、彭蒙、田骈同学,师从于公孙龙。 今存《尹文子》两篇,即《大道上》与《大道下》。《汉书·艺文...
【注释】 选自《管子·权修》。 树:种植;培养。 【赏析】 管子相齐40余年,一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治理国家、统治人民的策略和原则,一方面又强调在发展生产、人民富裕以后,要大力推行教化,培育人才。他说: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
【注释】 选自《管子·形势》。 辞:推辞,拒绝。 【赏析】 管子的《形势》篇从事物外部现象着手,论述事物发展的规律,在论及国家的为政之道和学习时,他说: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意思是:大海不拒绝水流,所以能成就其浩大...
【注释】 选自《管子·牧民》。 仓廪:储藏米谷的仓库。 【赏析】 管仲是春秋前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在《牧民》一文中,为君主提出了一系列治理国家、统治人民的策略和原则。他说: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意思是:国家粮仓充实才...
【注释】 选自《庄子·让王》。 随侯之珠:古代名珠。《成疏》:“随国近濮水,濮水出宝珠。即是灵蛇所衔以报恩,随侯所得者,故谓之随侯之珠。” 千仞:形容极高。 【赏析】 战国时期,各诸侯争夺天下,争权夺利之风盛行,庄子则倡导人的生存权,提出治身为...
【注释】 选自《庄子·外物》。 荃:通“筌”。捕鱼的竹笼。 蹄:捕兔的套子,如网绳之类,可以缠住兔脚。 【赏析】 庄子在谈到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时,用了比譬的方法。他说: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
【注释】 选自《庄子·庚桑楚》。 函:包。这里是吞下的意思。 介:独。 砀:通“荡”。 苦之:使之苦。指蚂蚁也危害它。 【赏析】 《庄子·庚桑楚》篇谈到,庚桑楚是老子的弟子,《列子·仲尼》讲他“得聃(老聃,即老子)之道”。庚桑楚说: “函车之兽,介...
【注释】 选自《庄子·知北游》。 大美:大的美德。 明法:明显的规律。 议:说。 成理:事物固有的道理。 【赏析】 庄子哲学思想的最高境界是“道”。他说:“道者,万物之所由也。”所以,“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宇宙运动的规律,顺之则成,逆之则败。同...
【注释】 选自《庄子·知北游》。 白驹:骏马。指阳光。 隙(xī):隙,空隙。 忽然:时间很短。 【赏析】 庄子感叹生命的短促,说: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意思是:人活在天地之中,就像阳光从门缝外移过,很快就结束了。 庄子认为:...
【注释】 选自《庄子·山木》。 醴:甜酒。 绝:断绝。 【赏析】 庄子一贯的思想是以无用为用,在论述为人处世的道理时,也坚持无用为用的观点。他特别举了孔子周游列国,在宋国遭到了伐树的屈辱,在卫国受到了削迹的羞耻,在商周又陷入困境,在陈国、蔡国之...
【注释】 选自《庄子·山木》。 朴:朴素纯真。 【赏析】 卫国大夫北宫奢为卫灵公征集原材料铸造编钟,经过短短三个月时间,上下两排编钟就完成并挂在架子上了。王子庆忌见了问道:“你用什么办法造成的?”北宫奢回答说:“我用纯一之道来造钟,不敢夹杂些个...
【注释】 选自《庄子·秋水》。 安:哪里,怎么。 乐:快乐,怡乐。 【赏析】 庄子与惠子(惠施)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看到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认为鱼儿很快乐。惠子反问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则机巧地回答: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意思...
【注释】 选自《庄子·秋水》。 井蛙:井底之蛙。喻指见识不大。 拘:局限。 虚:通“墟”,指井蛙生活的地方。 夏虫:春生秋死的昆虫。 笃:与“拘”互文,限制的意思。 时:时令。 曲士:乡曲之士。见识浅陋,只懂得某方面道理的人。曲,偏僻之地。 束于教...
【注释】 选自《庄子·天运》。 :同“颦”,眉蹙,皱眉头。 【赏析】 庄子认为,孔子想把周公的做法拿到鲁国去推行,肯定行不通,因为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为说明这个问题,庄子讲了一个东施效颦的故事:西施是春秋时越国著名美女。一天,西施心口痛,于是...
【注释】 选自《庄子·胠箧》。 窃:盗窃,偷盗,窃...
【注释】 选自《庄子·马蹄》。 毁:破玉雕琢。 孰:哪能。 珪璋:贵重的玉器。 道德:自然之道。 废:失去。 安取:哪里用得着。 【赏析】 庄子反对用仁义礼智等人为的东西来禁锢人的思想,他说: “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 意思是:白...
【注释】 选自《庄子·骈拇》。 凫(fú)胫:野鸭子的腿。 续:接长。 鹤胫:鹤的腿。 断:截断。 【赏析】 庄子认为,天下能匡正的正道,一定是合乎人性、合乎常情的,长得长的不算多余,长得短的不算不足。他说: “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