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注释】 选自《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 竭泽而渔:戽干池水捉鱼。比喻不留余地。 【赏析】 《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篇主要讲赏罚要合乎道义。它举了一个例子:战国时期,晋文公将要与楚国的军队在城濮交战,他分别问计于大臣咎犯和雍季。咎犯建议使...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注释】 选自《吕氏春秋·季春纪·先己》。 自胜:克制自己。 论人:批评别人。论,评价。 【赏析】 《吕氏春秋·季春纪·先己》篇强调,决定事物成败的关键,不在事物的外部原因,而在于人自身的内部原因。治理天下的人,更应注重自身的修为和德行。并说:...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以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而以为五色

【注释】 选自《吕氏春秋·当染》。 【赏析】 《吕氏春秋·当染》的主旨,是讲人君的品行思想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文中引墨子的话说: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以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而以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意思是:素丝在蓝色的染料中...

流水不腐,户枢不蝼。

【注释】 选自《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 腐:臭败,腐烂;一说积垢。 户枢:门的转轴。 不蝼:不产生蝼蚁。蝼,蝼蚁。唐代马总《意林》引“不蝼”为“不蠹”。 【赏析】 《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篇讲的是养生长寿的道理。文章认为,天地产生阴阳、寒暑...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注释】 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举:推荐。 避:回避。 【赏析】 《吕氏春秋·去私》这篇文章,高举去私就公的旗帜,反对亲亲,贵贵的宗法血亲思想,在官员任用上,力主去掉私心,选贤举能,论功录用。为此,文章专门举了《左传》祁奚荐贤的故事,赞扬说...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

【注释】 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遂:成就。 【赏析】 “去私”,是《吕氏春秋·去私》篇的中心论点,也是这一句的主旨。私与公是一对立的矛盾。《韩非子·五蠹》说:“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所以,私是为自己打算,包括私利、...

《吕氏春秋》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富商,在赵国都城邯郸遇见作为人质的秦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认为奇货可居.于是出千金为之活动:入秦游说秦太子安国君(子楚父,即孝成王)的宠姬华阳夫人,使子楚得立为太子。子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注释】 选自《礼记·礼运》。 大道:上古时代所遵循之道。 【赏析】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成了一家之天下,而“谋用是作”,“兵由此起”,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差异和矛盾,战乱频仍,争斗不止。孔子对这个时期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现实极为担忧,他在参...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

【注释】 选自《礼记·学记》。 困:不够。 【赏析】 《礼记·学记》是一篇有关古代大学教育的文章。它阐明了教育能够化民成俗的重要功能,因而国君必须尊师重道,使全民知道学习的重要。它是我国古代教育理论、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总结,也是研究中国教育...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注释】 选自西汉戴圣《礼记·中庸》。 【赏析】 儒家推崇中和之美,并把它视作中国古代审美的最高标准。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礼记·中庸》对此做了深切而清楚的表述: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意思是:人的思想感情,虽然十分强烈,...

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注释】 语出《礼记·经解》。 温柔敦厚: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解释说:“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情性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敦厚,诚朴宽厚。 诗教:即以《诗》为教,是相对《书》教、《乐》教、《礼》教、《春...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 选自《礼记·檀弓下》。后人取名《苛政猛于虎》。 识(zhì):记...

《礼记》

《礼记》是记载周代各种礼仪制度的书。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七十子后学”在传授礼学的过程中,留下了一些关于《仪礼》的解说材料,称之为“记”,后经汉代儒生的编选,形成《礼记》。《礼记》各篇写作年代不一,其中多为战国时人所作,少数成于秦汉之际。 《...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注释】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十八》。 虑:考虑,谋划。 失:失误。 愚人:智力差、知识少的人。古代统治者多视民众为“愚人”。 得:正确。 【赏析】 齐国大夫晏子(婴)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晏子曾向齐景公论述“和”“同”的差别。他说,“和”...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注释】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十》。 淮:淮河。 枳:也叫“枸橘”,似橘而味酸苦。 徒:徒然,白白地。 实:果实。 【赏析】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子是有名的智辩之士,齐王派他出使楚国。楚王得知,遂与左右大臣商量,定下计谋,有意要将其羞辱一番。...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旧题为春秋时期齐国晏婴所著。晏婴(?—前500)春秋时齐国大夫。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齐国大夫崔杼杀齐君,他不肯以死殉君,认为君主与国家有别,君主虐民而亡,人臣不必殉死。曾对齐景公论述“和”、“同”...

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 选自《韩非子·难一》。 陷:刺穿。 【赏析】 先秦时代,儒家大力鼓吹古代尧、舜的德化思想,极力美化尧为天子时,舜躬亲化民的三件事:一是农夫争夺田界,二是渔人争夺好水面,三是陶器质量差。为了解决这些纠纷,舜于是亲自去耕种,去打鱼,去制...

韩非子

韩非子(约前280—前233)战国末年著名思想家,韩国公子,师从荀子。他看到韩国政治腐败,国势日蹙,曾屡次上书韩王,韩王不用,忧愤之余著《孤愤》、《五蠢》、《说难》等篇。其书传到秦国,得到秦王的赏识。入秦后受到李斯嫉妒,死于狱中。 韩非是荀子的弟子...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注释】 选自《荀子·天论》。 大天,以天为大,尊崇天。大:尊崇。 思:敬慕,仰慕。 孰与:何如,哪里比得上,怎么比得上。表示反问和比较。 物畜:像物一样蓄养它(天)。 制:控制。 从:顺从。 天命:自然变化的规律。 【赏析】 荀子的哲学思想里,“天...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注释】 选自《荀子·天论》。 天行:大自然的一切变化。 常:常规,一定的规律。 为:因为,由于。 【赏析】 春秋战国时代,随着社会变革的到来,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探讨头顶上的天,“天”成了百家争鸣的热点之一。荀子是先秦时期一位集大成的思想家。他...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