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制无割。

(二十八章) 伟大的作品是不加雕饰的,伟大的人,也不必用聪慧来强调。 木材经过切刻成为器具,结果器具被人使用,生命受人支配。还未作成器具的木材,因为不能使用,生命不受支配,木材算得上是最好的器物。 “大制无割”比喻完善的政治,是顺自然而行,无为...

不善人,善人之资。

(二十七章) 坏人是好人反省的借镜,坏人随时警惕善人免于坠落陷溺。所以,天地之间绝没有可以任意舍弃的东西。 “资”是资料,引伸为借镜。...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二十七章) 最巧妙的结法,是不用绳带,却也无法轻易解开。换言之,若没有相互约束的心意,任何条约都会变成废纸。也就是说,善于结纳人心的人,谦冲自牧,所以即使不用绳索来捆缚,别人也不会离去。...

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

(二十七章) 最好的门禁,就是不用横锭和纵锭,也不能轻易开启的。 人际相处,如果相互诚心守秘,那么,就是不写誓约书,也是不会泄露的。也就是说,善于笼络群众的人,能推诚相与,所以即使不用门户来局限,群众也不会背离他的。 “关”是横锭。“楗”是纵锭...

善行无辙迹。

(二十七章) 最好的走法,就是走了之后,不留下痕迹。意思是说,善于处事的人,能顺应自然而行,不留一点痕迹。在人生旅途中,不留足迹于后世,这才是人们应有的处世态度。 “善行”是最好的走法,意指无为。“辙迹”是车轮所辗的痕迹。...

重为轻根,静为噪君。

(二十五章) 草木的根很重,株叶很轻,因此重的部分常称为根柢,轻的部分则为枝叶,这是持重以克轻的道理。又拿骚动和静止的东西使说,常常的静止的东西支配着骚动的东西,这是守静以胜躁的道理。 以上两句是人君当要清静慎重,尊重笃厚,戒除轻躁的时候所常...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五章) 人的道德和行动,效法地从不私载,地效法天的从不私覆,天效法道的,育万物而不为主,道则完全出乎本性的自然。...

道法自然。

(二十五章) 道之所以能主宰万物,完全是顺应自然,听任万物的变化而已。草木的生长是自然的,春夏秋冬的变化也是自然的,人所践行的道,也以顺从自然为最好。...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二十四章) 垫起脚尖想要高过别人的人,反而站不久稳,因为这是勉强的动作。 张大步伐想要快过别人的人,绝不能走得很远。因为走法太过于勉强,过分求进,反而违背了自然。...

希言自然。

(二十三章) 声音的发生,是由于某些东西互相撞击,或互相摩擦而产生的。而无声才是自然应有的现象。 这就是劝戒人们做事不要太勉强。过于勉强则容易发生摩擦,而违背了自然。所以,为政要清静无为,才合乎自然。 “希”就是声音很小的意思。“希言”就是无声...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二十三章) 激烈的风是刮不了一整天的,急骤的雨也不可能持续太久,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违背自然,太过于勉强了。 “飘风”就是激烈的风。“骤雨”是急骤的雨。两者同喻暴政。...

少则得。

(二十二章) 财富较少的人,反而能享受得到东西的快乐;反之,财富太多的人,即使得到了新的东西,也不会再有得到东西的欢欣。 “少”就量言是不多,就质言是简朴。“一”最少,“道”最简,所以圣人抱“一”就可以为天下的楷模。...

多则惑。

(二十二章) 同样的一个人拥有很多东西,虽然在表面上看来好像很快乐,可是实际上,却会因不知如何使用而感到迷惑。知识和学问太多的话,思想上的迷惑也会因之而增加。例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就是多则惑的意思。...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二十一章) 道是体,德是用。大德、深德随着道而转移。因为德是道的表徵,道是本,德是末,末必有所本,亦即就整体而言是道,就部分而言就叫做德。 “孔德”的孔,就是大或深的意思。...

曲则全。

(二十二章) 弯曲的树木,是不能使用的,可是,正因为这样,才免于被砍伐,反而能够保全了它的生命。人也是一样,如果才能过高,就会被使用,而不能达成自己真正的心愿;反之,如果无才无能,反而得以任意施展所能。所以,老子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在其变化的...

贵食母。

(二十章) 人来自自然,归返自然,又蒙自然养育之恩。自然既能生养万物,所以我们应该尊重自然。 “食母”就是自然,指“道”而言。...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十九章) “巧”就是精巧的东西,引伸为机巧。“利”就是文明的利器,意指财货。如果使机巧生于内,而财货引诱于外,那么,人必定会沦为盗贼。所以必须断绝内在的巧、外在的利,然后才能使盗贼绝迹。 参照:“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学无忧。

(二十章) 人因为有知识和能力才会产生烦恼,为学虽能增益知能,但欲望、机巧也同时因而增加,而欲望、机巧正是一切忧愁烦恼的根源。换句话说,为学就是忧虑的开始。所以,必须弃绝一切后天所学的知识,才能无忧无虑的生活。...

六亲不合,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十八章) 父子、兄弟、夫妇等六亲之间发生不和睦时,才会把孝行或慈爱提出来讨论。因此,孝行和慈爱被谈论时,就是六亲不和的证明。 同样的,国家大治时,一切都上了轨道,不需要有才能或有道德的人出来辅佐国君治世,只在国家昏乱时,才产生忠臣,所以,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十九章) 放弃精明和智巧的统治,老百姓反而能得到百倍的利益。不谈仁、义,老百姓也才能恢复孝顺和慈爱的本性。 参照:“大道废,有仁义”。...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