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篇) 千里之远的路途,如果不是一步一步地迈向前方,又如何能到达呢?可想而知,任何一项伟大的成就,也是如此慢慢地努力,逐渐抵于成功的境地。一蹴千里是绝不可能的。 跬:伸出右脚或左脚走一步的意思。...
(劝学篇) 骐、骥都是能日行千里的名驹,然而,它的一跃也只是一个步伐而已,而不是十步。驽马是匹羸弱的劣马,但它以不疾不徐的行程,照样能驮负重量,走上十天的路程。这就是说,不要恃才傲物,能以持续不歇的精神,不停地进步,才是真正值得称道的。...
(劝学篇) 虽然是同样的土地,可是水流却向低洼的地方流去。亦即人的命运若何,是决定在其本性、天分与学习之上。...
(劝学篇) 同一份量的材木叠成两堆,在同一距离之处引燃火种时,其火势必然蔓向干燥的木材。人的天分与努力,也是决定其命运的条件。...
(劝学篇) 肉类腐臭之后,自然就长出了蛆虫,鱼儿如果枯死了,蠹虫也随即寄身鱼尸。这就好象根本之处倘使腐朽,祸患即将接踵而至。 “蠹”:专食鱼尸的虫子。...
(劝学篇) 强实的木材,虽不自行刻画标榜,也自然会被用为梁柱;柔弱的枝芽,即使加以渲染,也仍将被捆入束薪。这也就是说,一个有才具的人,必然会脱颖而出,终被重用的。反过来看,一个不够材料的人,尽管妄自干求,也不可能出人头地。所以,人的成就,视乎...
(劝学篇) 真正的君子,必定要选择一所好的居所环境,与其交游往来的,也一定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这是因为生长的环境,和朋友的往还,与人的必性息息相关,直接、间接地都会影响到其性格、修养的好坏。...
(劝学篇) “所立者然也”与“所系者然也”大同小异,意义相若。都是说我们必须选择适合修养心性的地方。...
(劝学篇) 蓬艾原是弯弯曲曲的植物,但是将之植于挺直坚硬的麻丛中,自然而然地,蓬花也能生得挺拔。我们人的生长,也会受到环境的左右而或弯、或直。...
(劝学篇) “身之所置,得之所结”,人在那一种处境,其所学、所得,必将随环境而表里。因此,君子必须要选择真正适合自己心性的地方,方可如鱼跃渊,如鸟飞林般逍遥自在。...
(劝学篇) 蹑起脚跟,想要引颈望远的人,实在不如站在高的地方,更能眺望得宽广高远。喻及于学,也正是所学愈多,其视野、胸襟才能更宽、更阔。...
(劝学篇) 所谓幸福,并不是指富裕、懒散的生活,而是能长久地生活在无灾无...
(劝学篇) 个人之思想举动,因所受之教养而致,即“风之所至,草为之偃也。”的道理。社会亦是如此,无论是正是邪、是错是对,也都是由人心所向,风气所指。...
(劝学篇) 刨切木材时,必须用墨绳规划,才能切得直稳成线。金属铁器亦当在磨石上琢磨,才能磨得光亮、锐利。比之于人亦当受规距的磨琢,才能变得刚直不阿。...
(劝学篇)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是指自身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就无法得知伟人的伟大处。为学亦是如此,不去求其精进,又如何能得其芳华。...
(劝学篇) 青色是由一种叫做“蓝”的草取出来的,但其色泽却比蓝更青。后人沿用为“青山于蓝而胜于蓝”,比喻学生比教师的成就更高、更好。也有人说为“出蓝之誉”。但无论何种说法,都是赞誉修为凌越师承的意思。...
(劝学篇) 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更冷。此句与“出蓝之誉”相近,均为赞赏弟子比先生的成就更高。...
(劝学篇) 做学问最怕的是,断断续续地不能贯彻始终。一个真正想要钻研学问的人,必须要恒久地,毫不间歇地探讨,才能体其味,得其华。非仅求学如此,做人亦当如此,“百善无人知,一恶遍天下”。一个人尽管做了百件好事,但只要做一件坏事后,其所做的好事立...
(七十二弟子解) 孔子答孟武伯;“一个人在行为上有其一定的规矩规范,久而久之,就变成好象是天性般自然了。”这句话若以今语言之,就是习惯成自然。” 孟武伯是至圣先师孔子的七十二名弟子之一。...
(在厄) 芝兰草以芳香见长,生于深山幽谷之间,虽然是无人赏识,但仍不以为悲,照常吐露着芬芳。君子就应该具有如芝兰般的傲骨,虽身处逆境困厄之间,亦应保持他的高风亮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