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苟篇) 一个哗众邀宠,欺世盗名的人,最是令人不齿,这比盗取财物更为恶劣。因为,盗取他人财物是有形的,受害者能够感觉得到,也能够再赚得回来,而盗名者却是使他人受害于无形,其创痛却更深刻。...
(不苟篇) 千人万人的心,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心。人情是亘古不变的,因为他人的心,正同于自己的心。这种道理,放诸四海而皆准,管理政治尤然。虽然面对着千人、万人,其或不只千万人,但是以自身的心思,去衡度大众,就能博得众人的景仰,这也就是所谓“人溺己...
(不苟篇) 这句话是出自屈原的“渔父辞”。大意是说:刚浴清身体时,要拂掉衣服的灰尘,而刚洗完头发时,要拂掉帽上的灰尘,这是人之常情。今引用此话来形容一个君子,要远避世俗的污浊以免污染了清高至洁的心灵。...
(不苟篇) 真正的君子,在修养心性时,最要紧的是具有诚意。如此,就不会畏惧权势,也不会担心做错事情。...
(修身篇) 不怠不懈地,一步步慢慢地走,即使是跛了脚的鳖,也能行致千里之遥。...
(不苟篇) 一个真正的君子,不能有恃才傲物的想法,以为他人不能为,而己能为,故自视为尊贵的骄傲心理。又普通人不能说的言论,而己说之,且自视不凡,追求毫无意义的虚誉虚名,都是君子的忌讳。所以,能安于平凡,才是真正的伟大。...
(修身篇) 好的农夫无论是洪水或是干旱的日子,都不会拖宕推衍、停止耕作。比诸君子亦是如此,不论环境如何的变迁、景物如何的改换,也不会耽误自身的本务。...
(修身篇) 坚白同异(有厚无厚之察,非不察也)。 用眼睛看石头,可以知道石头是白的,可是无法知道它是否是硬的;若光用手去摸石头,可以知道石头确是硬的,但又不清楚它是白的。所以,坚、白的观念不能同时成立。 这种概念是由战国时代赵公孙龙所提出的。...
(修身篇) 一个人的行为,只要是合乎礼、合乎义,那么即使是在王公贵族之前,也不会感觉到丝毫自卑。 “轻”在此的意义,不是指“轻蔑”、“看不起”,而是“不畏不屈”的意思。...
(修身篇) 所谓“君子”是以自己为主体,而超凌万物,役使万物。而小人却恰恰相反,受制于外物,羁绊于俗世。这句话乃荀子引释古语而来,至今流传极广。...
(修身篇) 能够洞察机先,行其善事,作人楷模的,就是所谓的“教育”。...
(修身篇) 对的事就说“对”,错的事就说“错”,绝不受人、物左右,而改变心意;泯灭良知、口是心非的人,不能被称为“正直”了。...
(修身篇) 无论是谁,只要能够正确适当地指出我的缺点,即使是疾言厉色地责难我,我仍然将他视为老师般尊敬。...
(修身篇) 无论我对或不对,只一味地对我巧言令色,谄媚阿谀的人,就是想陷我于不义的贼人,应当远离他。...
(劝学篇) 对于好与他人做口舌之争的人,绝对不可以和他谈论事情的是非清白。...
(劝学篇) 引弓百发,中的九十九次,虽仅失败一次,仍不足称为“百发百中”。相同的,一个人不论做了多少好事,其行为举止堪称楷模典范,但若犯下一件错事,那么过去所做的好事即将一笔抹煞,前功尽弃。因此,一个人所行所为能不慎乎?...
(劝学篇) 由耳朵到嘴的距离仅四寸而已,因此,用来形容刚学到一些东西,立刻就将所学夸耀出来的,就称为“口耳四寸之学”。从而可知,浅薄的学问,是无法变换人的气质、美化七尺之躯的。...
(劝学篇) 我们的眼睛若左右各自分别视物,必定不能看得清楚。因此,双眼必须一致,相辅相成,方能收效。譬喻做任何事情,如果不能专心,那么永无成功的一天。...
(劝学篇) 一个人的行为不管是如何地隐密,总有透露出来的一天,有人自作聪明的以为“人不知,鬼不觉”,殊不知,当他做的时候,已是人神共鉴了。故而“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劝学篇) 一个人如果不能孜孜不缀、持之以恒的修业向学,他就不可能有深邃的眼光和超人的见解。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不能勤劳不懈的工作,他也不能有使人震骇的功业成就。 冥冥:高远的意思。 昏昏;与冥冥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