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章) 用大声的言辞和严厉的颜色来化民,是最末等的事。...
(三十三章) 处在房屋的最深处,也能无愧于心。 此句与“不欺暗室”、“慎其独”同义。 “屋漏”,室西北隅最深处。...
(三十三章) 君子不必行动,人都尊敬他,不必说话,人都相信他。因为君子的心中已有“诚”。...
(三十三章) 穿着彩色的绸衣,外面还要加上一层单衫,使绸衣的文彩不外露。 华丽而不外露,乃是君子一贯的态度。...
(三十三章) 君子为人之道,外表不显露,而美在其中,日子久了,自然一天天彰明起来。 此句与“隐而莫见”同义。喻施阴德不为人知,此种美德日后自然显现于世,恶事亦然。...
(三十三章) 君子只求自己心里反省,没有愧疚,对于自己的志愿,无所厌恶。...
(三十二章) 只有天下至诚的圣人,才能治理天下人伦的常纲。 “大经”,大常道也。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伦常。...
(三十二章) 他的态度诚恳,是仁心的表现,他的深静清远,就像深渊一样;他的广大,就像天一样。要不是本来就聪明睿智而通达天德的人,又有谁能知道他呢?...
(二十七章) 处事若能既明事理,而又睿智,就可以安保自身。...
(二十八章) 愚笨的人偏爱自恃才能,如此,灾祸一定会临到他的身上。 愚笨的人若能知己守本分,也就不再愚笨了。...
(二十七章) 君子在治世和乱世都有一定的处世原则。国家有道时,他说的话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无道时,他的沉默足以保身。...
(二十七章) 圣人的道理,非常充裕广大,必须等候有才德的人出来,才能实行。...
(二十七章) 一个人修身有两种方法,一是内省,一是外求,内省是探求自己的良知,外求是依靠学问的力量来体察。因此,君子要恭敬地奉持自身的德性,还要讲求学问。 《论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就是指“尊德性”,“学”就是指“道问...
(二十七章) 君子的道德和学问虽然达到最高明的境地,但是言行仍然遵循中庸的道理。...
(二十六章) 至诚永不间断,其作用是永久的、至大的。...
(二十六章) 天地的道理,非常广博、深厚、高大、光明、悠远、无穷。 人受天命,故要遵从天地的道理,无论在事业或其他方面,都要力求博厚、高明、悠久,上与天齐才可以。...
(二十七章) 圣人的道理,充满在宇宙之间,足以发育万物,其高大可与天齐。...
(二十四章) 至诚的人就像神明一样,具有惊人的力量。...
(二十五章) 诚是万事万物的始终本末,不诚就虚妄无物了。...
(二十一章) 由至诚而自然明白善道,称为全然天性;由明白善道而至于诚,称为人为的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