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章) 要实践平常的道德,谨慎平常的言语,圣贤的言行亦不出二者。 “庸”,平常也。例如:子女孝顺父母亲是平常之事。...
(十三章) 说话时要反省,所说的话是否与日常行为一致。同时反省,行为与言语是否相矛盾。 此句是君子对人生的态度。...
(十四章) 君子只求在现有的地位上去行事,不愿去贪慕范围以外之事。 “素”,犹现在也。《论语》说:“君子思不出其位”与此同义。...
(十三章) 君子治人是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能够改正就停止。...
(十三章) 忠恕即对人有体念之心,这是达到仁的第一步。体念他人之心是伴随人性而来的,所以“违道不远”。...
(十三章) 中庸之道不远离人,假如有人从法中庸之道而远离人生,就不能称之为道了。...
(十三章) 砍段木头做斧柄,这斧柄的长短、粗细究竟有多少?新斧柄的榜样并不远,就是手中的旧斧柄。 欲统治老百姓的君主,若能领悟到自己也是人,从其中自会悟出统治的标准。...
(十一章) 有才德的人依循中庸而行,即使隐遁山林不为人知,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做得到。 “遁世”,隐遁山林,不在世上露面。《论语》里有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与此同义。...
(十二章) 君子的道理,用处很广,而本体却很微妙。 “费”,本作财物之意,引伸为用之广。...
(十二章) 君子的道理,从平常的夫妇开始,到了极致时,天地间一切事物没有不昭著的。...
(八章) 善事,就牢记心中,时时奉持,不让它失去。 “拳拳”,奉持之貌。“服膺”,奉持而著于心版。...
(十章) 有德行的君子以和待人,而不为流俗所移。 此句与《论语》“和而不同”同义。...
(四章) 人没有不饮食,但很少能知道饮食的真味。 譬如,鱼和水是很普遍的东西,但其味常为人忽略,中庸的道理亦然。...
(四章) 聪明和愚笨的人都不能行中庸之道;因为聪明的人太过自信,以为中庸之道过于鄙薄,不足行;愚笨的人却又不明白,因而不能行。...
(一章) 能够完全达到中和的地步,天地便可安居正位,万物便可顺遂生长。 “中”,喜怒哀乐的情感,在未发动前,叫做中:“和”,喜怒哀乐发动以后都合乎节度,叫做和。“中”是体,“和”为用。...
(二章) 君子的作为都顺着中庸的道理,小人则违反中庸的道理;故小人与君子之别,在能否行中庸之道。...
(二章) 君子有所不为,有所必为,依时间或场合以行中庸之道。...
(一章) 做人的道理就是顺着人性,故人一刻也离不开道;道,若离开人性,就有背于真正的道理。...
(一章) 君子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常戒惕谨慎,在人听不到的地方也常惶恐畏惧。...
(一章)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导自易经。意谓从事之隐晦处以发掘,则能见事物之真。从事物之最微小处研究其经始,则事物之理性,均彰著而明显。易言之,思所以隐者,终必彰其所见。而错失之微,亦必为人之所尽知。故君子“慎其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