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棺葬
又称崖葬。一种古老而特殊的葬式。人死入殓后,悬棺于岩壁之上或崖洞内,即在陡峭的山崖上凿洞插桩,置棺其上,或寻找天然岩洞、崖缝,置棺其间,低则不下20余尺高,高则达百余尺。此俗曾在云贵川的少数民族中普遍流行,也见于闽、浙、湘、赣、粤等个别地区。早在唐代,张鷟的《朝野佥载》中就曾记有南方五溪蛮的悬棺葬风俗, “尽产之棺,余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枢,弥高者以为至孝。即终身不复祭祀。”在东南沿海地区有关此俗的记载更早。三国时沈莹的《临海水土异物志》中载:“安家之民,悉依深山,……父母死亡,杀犬祭之,作四方函以盛尸,饮酒歌舞毕,仍悬著高山岩石之间,不埋土中作冢墩也。”有的地区悬棺之俗自春秋时代一直延续至明、清时代。
今日更新
-
朝鲜人参拜祠堂习俗
[2020-04-02]
-
朝鲜人的忌四习俗
[2020-04-02]
-
蒙古人的宗教信仰
[2020-04-02]
-
蒙古人的喇嘛教信仰
[2020-04-02]
-
蒙古人的扬奶求福习俗
[2020-04-02]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