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民俗学
以非洲民俗为对象的理论研究。当今的非洲黑人民俗和民俗学主要是指整个的非洲,撒哈拉沙漠南部、西印度群岛的民俗以及对它的研究、同时也涉及对非洲黑奴在美洲的后裔的古老习俗、文化传统的考察、整理和研究。
非洲民俗历来以其材料的丰富原始,分布的广泛,传统的悠久而闻名于世。据斯特克估计非洲民间故事约近25万则之多。克雷帕尔曾统计过已有5000多个神话和故事被编辑出版。而她自己在1938年出版的目录索引收集了9000个条目。由此可见对于非洲丰富的民间文学资源的开发,现在还仅仅是开始。非洲神话之多,数量之大是举世著称的,来自东南部非洲的班图人部落的神话集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创造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日月星辰神话、关于本氏族部落的祖先、图腾和迁徙的神话、习俗和祭礼的解释神话遍及非洲各部落,也遗留在美洲黑人的口传文学中,非洲神话在当地土著人看来是神圣的,是绝对真实的历史,因而带有极大的神秘性。在讲授神话前常需举行神圣的祭神仪式,还要给讲授者以补偿。有的土著部落认为家族的图腾神话是具有神力的,掌握了它的人就能拥有控制整个部落成员生死的神秘法力。因而它们是绝对密不传人的。这给神话的收集整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过去对于非洲神话的研究一般多是从宗教研究的角度进行的,而从民俗学、神话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现今仍很薄弱。
非洲的民间故事集以乔·查德利·海瑞斯(美国作家)在1880年出版的《雷玛斯叔叔故事集》最为著名。其中《兔子兄弟》的故事流传极广。在非洲民间故事中,机智人物(或叫“骗人精”)的类型是较为典型的,它可以是动物,以可以是人或神灵。象流行于东非约鲁巴人、尼日利亚的安格斯人故事中的兔子兄弟,流行于西非和东非地区的乌龟精的故事,流行于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黄金海岸的蜘蛛精的故事,此外还有一些神奇的故事,如神奇的动植物变作不孕妇女的孩子的故事;异类妻子或丈夫的故事;神奇的物件的故事等。非洲的民间故事的异文现象很突出,有的情节类型常被移植到其他的故事中去,甚至在一个部落中想要找出一个故事的确切原本都是不实际的想法。
非洲黑人的传说是把历史的回顾和历史人物的传奇轶事融合在一起的。在非洲土著人眼里,这些传说都是真实的历史,内容多是关于洪水、飓风、饥荒等自然灾害,和贩奴时期奴隶的生活、起义、自杀以及部落首领的事迹、酋长继承权、宫殿的建立、部落间的战争等等。
谚语是非洲民俗中最富特色的,从民俗研究的角度看是有极高价值的口传文学。杜克曾出版了一部著名的谚语集《拉姆巴谚语1695条》,这是他从津巴布韦北部的土著中收集来的。还有从黄金海岸单一的土著部落中收集的《阿散蒂谚语3600条》。谚语在非洲人的生活中,有着特别的作用,一些古老的谚语被视作权威性的民约,用来作为评判事非曲直的律条。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谚语也成为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必要的反应和自我控制情绪的工具,被用来进行挑战或嘲笑别人。在土著人的对话中处处是谚语,几乎到了无谚语难以交谈的地步。而谚语的基本特点就是它们很难用书面文字记录下来,当失去了表述时相应的手势、面部表情和语音的强弱使用时,谚语就失却了它的生命力。谚语时常是从一则故事中衍生出来的,脱离了与之相应的文化背景就无从理解。有的谚语阐发的则是一般性的哲理,如:“鸡蛋掉下来也能砸破碗的话,那世界也就完了。” “无论钉子有多小,鸡也无法吞下它。”
非洲的民歌涉及的范围是很广的。有在祭神仪式上用的“招神”歌;有传播消息和流言的时政歌;有表现重大的战争和历史事件的叙事歌;还有劳动歌、爱情歌和摇蓝曲等。在韵律的使用上比较自由、活泼,节奏感极强,常出现循环复沓。在非洲土著人的许多民俗活动中,民歌的演唱渗入其中,例如在民间故事讲述时,听众常集体伴歌,同时拍着手合奏出鲜明的节奏,有时听众的合唱比故事自身更为重要,如果,一个故事讲述者试图打断众人的咏唱,他的听众就会反对他。因此一个优秀的故事讲述家必须具有在最恰当的机会插入受到人们广为欢迎的民歌的才能。而非洲民间故事中所具有的重复单调冗杂的特点,恐怕也和这种讲述方式有关。
非洲民俗中有着大量的韵文资料,除了谚语、民歌外,还有谜语、绕口令、赞名等。非洲土著的谜语的内容是和其文化及习俗观念密不可分的,它时常是用陈述句的形式,而不是疑问句形式。如果没有相应的语言知识和民俗知识,就无法判断其所指。非洲黑人常用古老的语言和高度典型化的手法来描绘个人的功迹和特点,这就是赞名(Praise names)的形式,即借用首领、英雄、氏族、部落、神祗、动物、生物的名称来命名。有的约鲁巴人拥有一组赞名。
对于非洲土著居民的巫术、宗教、图腾、禁忌等信仰民俗的研究一直是世界民俗学家感兴趣的课题,如古老的祭祀、巫术仪式、神秘的割礼、神圣的图腾、众多的禁忌、祈神娱神的歌舞和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交感巫术手法的运用,等等。在18世纪中叶,欧洲人就开始了对非洲古老的布须曼人岩画的研究,开始还仅仅是从艺术的角度,逐渐地岩画中所描绘和反映出的非洲黑人的宗教观念、民俗、文化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他们不仅从审美的角度,而且开始从原始宗教的角度来分析岩画。他们发现了许多岩画是模仿巫术的表现,有的岩画实际是一些神秘的祭礼仪式和成年礼仪式的纪念碑,弗朗西斯·克林根特在他的《艺术和思想中的动物》一书中认为岩画的动机是一种“婚姻的祭典和狩猎的祭典”。在研究非洲神话的过程中,学者们注意到神话是社会祭典和宗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洲文化实体的基础,它在现行社会仍具有权威性和民俗约束力,它和传说以及一些神秘的惯用语(如咒语、秘诀、祝福语、祈祷语、问候语、口诀等)都是在割礼或古老的祭礼上秘密传授给部落中的男孩子的。对于非洲生产、制度、岁时节令、人生仪礼、服饰、饮食、居住、商业、建筑等物质方面的民俗事象的记录,研究一般总是和非洲文化史的研究结合在一起的,或散见于欧洲的旅行家、学者的旅非游记随笔中。
非洲民俗的理论研究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才开始的。最初,欧洲的旅行家在非洲腹地进行了大量艰苦的拓荒工作,戴维·利文斯通、格哈特·罗尔夫斯、亨里克·巴思、乔治·施瓦因弗特等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记录了不少珍贵的民俗资料,有的还发表了研究著述,如利文斯通的《在南非的传道和调查研究》 (1858)。而第一个对非洲民俗学进行专门的考察和研究的民俗学家是德国学者利奥·弗罗贝纽斯,他从1904年起,对非洲各地进行了12次大型的学术考察。在对非洲民俗广泛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他创立了自己的“文化神话学”理论体系。在自己的第一部巨著《非洲文化的起源》 (1898)里,他一方面对非洲各地区的文化成分和起源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另一方面,对文化实质问题阐发自己独特的观点。弗罗贝纽斯试图在非洲范围内划分出文化圈,每一个文化圈都具有一系列主要来自物质文化领域的特征。他明确划分出了包括刚果河流域,下几内亚河和上几内亚河沿岸在内的“西非文化圈”。他认为这种文化源于东南亚,故称之为“马来亚尼格罗文化”。此外,他在非洲划分出了两种“亚细亚”文化:较早期的,对北非和东北非有巨大影响的“印度文化”;较晚期的,接触到北非的“闪米特文化”。而源于非洲自身的最古老的文化是以南部非洲为核心的“尼格罗文化”。它与前两种更年轻的外来文化相融合,产生出了全新的“非洲”文化。弗罗贝纽斯还试图对文化的本质、产生和其传播机质进行理论探讨,他称自己的观点为“文化神话学”。他认为文化是活生生的机体,它“在生活、分娩和死亡”,因而他认为文化应有不同的性别——男性和女性。他划出了“特卢斯埃塞俄比亚父系”文化和“赫顿哈米母系”两大文化圈。并对两者的物质文化特征进行了对比,他认为这两种文化类型的“永恒的对立”是“形而上学”的差异。继而又用“东方”和“西方”来取代“埃塞俄比亚”和“哈米”,把这种理论扩展运用到更大的范围,在研究非洲宗教时,他拟制了宗教的早期公式:①在狩猎经济阶段上, “万物有灵论”(动物崇拜)处于统治地位;②在定居农村经济阶段上, “祖先崇拜”占优势;③在社会分化产生的情况下,占统治地位的则是“太阳崇拜”。他的学术著作《非洲文化的起源》、《非洲文化史》、《非洲的未知数》、《太阳神时代》在世界民俗界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第一次真正系统地提出了绘制文化地图的方法。他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非洲民俗学家。
对于非洲民俗学的研究,目前还仅仅是开始,大量的考察、收集、整理工作正有待完成,而对非洲民俗学从理论的角度进行总体或分类的研究,则更是一个有待开拓、深化的领域。
非洲民俗历来以其材料的丰富原始,分布的广泛,传统的悠久而闻名于世。据斯特克估计非洲民间故事约近25万则之多。克雷帕尔曾统计过已有5000多个神话和故事被编辑出版。而她自己在1938年出版的目录索引收集了9000个条目。由此可见对于非洲丰富的民间文学资源的开发,现在还仅仅是开始。非洲神话之多,数量之大是举世著称的,来自东南部非洲的班图人部落的神话集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创造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日月星辰神话、关于本氏族部落的祖先、图腾和迁徙的神话、习俗和祭礼的解释神话遍及非洲各部落,也遗留在美洲黑人的口传文学中,非洲神话在当地土著人看来是神圣的,是绝对真实的历史,因而带有极大的神秘性。在讲授神话前常需举行神圣的祭神仪式,还要给讲授者以补偿。有的土著部落认为家族的图腾神话是具有神力的,掌握了它的人就能拥有控制整个部落成员生死的神秘法力。因而它们是绝对密不传人的。这给神话的收集整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过去对于非洲神话的研究一般多是从宗教研究的角度进行的,而从民俗学、神话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现今仍很薄弱。
非洲的民间故事集以乔·查德利·海瑞斯(美国作家)在1880年出版的《雷玛斯叔叔故事集》最为著名。其中《兔子兄弟》的故事流传极广。在非洲民间故事中,机智人物(或叫“骗人精”)的类型是较为典型的,它可以是动物,以可以是人或神灵。象流行于东非约鲁巴人、尼日利亚的安格斯人故事中的兔子兄弟,流行于西非和东非地区的乌龟精的故事,流行于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黄金海岸的蜘蛛精的故事,此外还有一些神奇的故事,如神奇的动植物变作不孕妇女的孩子的故事;异类妻子或丈夫的故事;神奇的物件的故事等。非洲的民间故事的异文现象很突出,有的情节类型常被移植到其他的故事中去,甚至在一个部落中想要找出一个故事的确切原本都是不实际的想法。
非洲黑人的传说是把历史的回顾和历史人物的传奇轶事融合在一起的。在非洲土著人眼里,这些传说都是真实的历史,内容多是关于洪水、飓风、饥荒等自然灾害,和贩奴时期奴隶的生活、起义、自杀以及部落首领的事迹、酋长继承权、宫殿的建立、部落间的战争等等。
谚语是非洲民俗中最富特色的,从民俗研究的角度看是有极高价值的口传文学。杜克曾出版了一部著名的谚语集《拉姆巴谚语1695条》,这是他从津巴布韦北部的土著中收集来的。还有从黄金海岸单一的土著部落中收集的《阿散蒂谚语3600条》。谚语在非洲人的生活中,有着特别的作用,一些古老的谚语被视作权威性的民约,用来作为评判事非曲直的律条。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谚语也成为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必要的反应和自我控制情绪的工具,被用来进行挑战或嘲笑别人。在土著人的对话中处处是谚语,几乎到了无谚语难以交谈的地步。而谚语的基本特点就是它们很难用书面文字记录下来,当失去了表述时相应的手势、面部表情和语音的强弱使用时,谚语就失却了它的生命力。谚语时常是从一则故事中衍生出来的,脱离了与之相应的文化背景就无从理解。有的谚语阐发的则是一般性的哲理,如:“鸡蛋掉下来也能砸破碗的话,那世界也就完了。” “无论钉子有多小,鸡也无法吞下它。”
非洲的民歌涉及的范围是很广的。有在祭神仪式上用的“招神”歌;有传播消息和流言的时政歌;有表现重大的战争和历史事件的叙事歌;还有劳动歌、爱情歌和摇蓝曲等。在韵律的使用上比较自由、活泼,节奏感极强,常出现循环复沓。在非洲土著人的许多民俗活动中,民歌的演唱渗入其中,例如在民间故事讲述时,听众常集体伴歌,同时拍着手合奏出鲜明的节奏,有时听众的合唱比故事自身更为重要,如果,一个故事讲述者试图打断众人的咏唱,他的听众就会反对他。因此一个优秀的故事讲述家必须具有在最恰当的机会插入受到人们广为欢迎的民歌的才能。而非洲民间故事中所具有的重复单调冗杂的特点,恐怕也和这种讲述方式有关。
非洲民俗中有着大量的韵文资料,除了谚语、民歌外,还有谜语、绕口令、赞名等。非洲土著的谜语的内容是和其文化及习俗观念密不可分的,它时常是用陈述句的形式,而不是疑问句形式。如果没有相应的语言知识和民俗知识,就无法判断其所指。非洲黑人常用古老的语言和高度典型化的手法来描绘个人的功迹和特点,这就是赞名(Praise names)的形式,即借用首领、英雄、氏族、部落、神祗、动物、生物的名称来命名。有的约鲁巴人拥有一组赞名。
对于非洲土著居民的巫术、宗教、图腾、禁忌等信仰民俗的研究一直是世界民俗学家感兴趣的课题,如古老的祭祀、巫术仪式、神秘的割礼、神圣的图腾、众多的禁忌、祈神娱神的歌舞和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交感巫术手法的运用,等等。在18世纪中叶,欧洲人就开始了对非洲古老的布须曼人岩画的研究,开始还仅仅是从艺术的角度,逐渐地岩画中所描绘和反映出的非洲黑人的宗教观念、民俗、文化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他们不仅从审美的角度,而且开始从原始宗教的角度来分析岩画。他们发现了许多岩画是模仿巫术的表现,有的岩画实际是一些神秘的祭礼仪式和成年礼仪式的纪念碑,弗朗西斯·克林根特在他的《艺术和思想中的动物》一书中认为岩画的动机是一种“婚姻的祭典和狩猎的祭典”。在研究非洲神话的过程中,学者们注意到神话是社会祭典和宗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洲文化实体的基础,它在现行社会仍具有权威性和民俗约束力,它和传说以及一些神秘的惯用语(如咒语、秘诀、祝福语、祈祷语、问候语、口诀等)都是在割礼或古老的祭礼上秘密传授给部落中的男孩子的。对于非洲生产、制度、岁时节令、人生仪礼、服饰、饮食、居住、商业、建筑等物质方面的民俗事象的记录,研究一般总是和非洲文化史的研究结合在一起的,或散见于欧洲的旅行家、学者的旅非游记随笔中。
非洲民俗的理论研究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才开始的。最初,欧洲的旅行家在非洲腹地进行了大量艰苦的拓荒工作,戴维·利文斯通、格哈特·罗尔夫斯、亨里克·巴思、乔治·施瓦因弗特等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记录了不少珍贵的民俗资料,有的还发表了研究著述,如利文斯通的《在南非的传道和调查研究》 (1858)。而第一个对非洲民俗学进行专门的考察和研究的民俗学家是德国学者利奥·弗罗贝纽斯,他从1904年起,对非洲各地进行了12次大型的学术考察。在对非洲民俗广泛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他创立了自己的“文化神话学”理论体系。在自己的第一部巨著《非洲文化的起源》 (1898)里,他一方面对非洲各地区的文化成分和起源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另一方面,对文化实质问题阐发自己独特的观点。弗罗贝纽斯试图在非洲范围内划分出文化圈,每一个文化圈都具有一系列主要来自物质文化领域的特征。他明确划分出了包括刚果河流域,下几内亚河和上几内亚河沿岸在内的“西非文化圈”。他认为这种文化源于东南亚,故称之为“马来亚尼格罗文化”。此外,他在非洲划分出了两种“亚细亚”文化:较早期的,对北非和东北非有巨大影响的“印度文化”;较晚期的,接触到北非的“闪米特文化”。而源于非洲自身的最古老的文化是以南部非洲为核心的“尼格罗文化”。它与前两种更年轻的外来文化相融合,产生出了全新的“非洲”文化。弗罗贝纽斯还试图对文化的本质、产生和其传播机质进行理论探讨,他称自己的观点为“文化神话学”。他认为文化是活生生的机体,它“在生活、分娩和死亡”,因而他认为文化应有不同的性别——男性和女性。他划出了“特卢斯埃塞俄比亚父系”文化和“赫顿哈米母系”两大文化圈。并对两者的物质文化特征进行了对比,他认为这两种文化类型的“永恒的对立”是“形而上学”的差异。继而又用“东方”和“西方”来取代“埃塞俄比亚”和“哈米”,把这种理论扩展运用到更大的范围,在研究非洲宗教时,他拟制了宗教的早期公式:①在狩猎经济阶段上, “万物有灵论”(动物崇拜)处于统治地位;②在定居农村经济阶段上, “祖先崇拜”占优势;③在社会分化产生的情况下,占统治地位的则是“太阳崇拜”。他的学术著作《非洲文化的起源》、《非洲文化史》、《非洲的未知数》、《太阳神时代》在世界民俗界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第一次真正系统地提出了绘制文化地图的方法。他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非洲民俗学家。
对于非洲民俗学的研究,目前还仅仅是开始,大量的考察、收集、整理工作正有待完成,而对非洲民俗学从理论的角度进行总体或分类的研究,则更是一个有待开拓、深化的领域。
今日更新
-
朝鲜人参拜祠堂习俗
[2020-04-02]
-
朝鲜人的忌四习俗
[2020-04-02]
-
蒙古人的宗教信仰
[2020-04-02]
-
蒙古人的喇嘛教信仰
[2020-04-02]
-
蒙古人的扬奶求福习俗
[2020-04-02]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