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陀

2023-11-01 可可诗词网-民俗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印度古文献,在印度被视为圣典。“吠陀”是知识、学问的意思。《吠陀》有四部“本集”:①《梨俱吠陀本集》,又名《赞颂明论本集》,包括1000多首诗。主要内容是赞颂火神阿耆尼,战神因陀罗、苏摩撒、太阳神苏尔耶,晓天神邬霞,水神伐楼拿和死神阎摩的。此外,也有反映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以及祭祀、巫术的内容。②《娑摩吠陀本集》,又名《歌咏明论本集》,包括1875多节歌词。这些歌词,在祭祀时可配曲演唱,除99节外,其余大部分是从《梨俱吠陀》中摘抄而来,或内容大体相同。③《夜柔吠陀本集》,又名《祭祀明论本集》,有两种本子,即: 《白祭祀明论》 (白论)和《黑祭祀明论》 (黑论)。《白论》包括1975节经文,用诗体或散文体写成,系各种祭祀用文。《黑论》与《白论》内容大同小异,只是《黑论》比《白论》的经文少些。④《阿达婆本集》,又名《禳灾明论本集》。据说为古仙阿达婆所传,因此得名。全书有诗731首,多系咒语,现存的传本分为20卷,前7卷是短诗,其余各卷有的是长诗,有的大部分是散文。从内容上看,有的内容狭隘,思想腐朽,但有不少诗与生活、生产有关,反映了人民同自然界斗争和战胜敌人的信心与决心以及对生活的乐观精神等等。这四部本集各有用途,《梨俱吠陀本集》是诵者咏诵的, 《娑摩吠陀本集》是歌者唱的,《夜柔吠陀本集》是行祭者口中念的,而《阿达婆吠陀本集》是祭祀的监督者们所必须精通的。由于它的古老,人们通常称书中所表现的时代为“吠陀时代”。为传授《吠陀》,各派婆罗门还编订了一些文献,称为《梵书》。《梵书》主要记载举行祭祀的规定、仪式及风俗习惯等,是对“本集”的解释和说明。《梵书》中有不少神话传说,散文文体由此得以发展。最著名的《梵书》有《百道梵书》、《爱达罗氏梵书》等。与《吠陀》有关的还有“经”书。经书又分三类,一是《所闻经》,是一般祭祀仪式的提要,记述祭祀的规定及祭祀的做法;二是《家宅经》,讲的是一般节日庆祝和日常礼仪规定,说明家庭里举行的生死婚丧等礼仪,三是《法经》,它讲的是社会上各种人应该遵守的风俗习惯和法律,后来它发展成各派的法典。《吠陀》最早的“本集”约在公元前15世纪,最晚的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就形成了。直到婆罗门祭司把这些长期积累的文献编订成集以前,一直是把它们当作圣典世世代代师徒口头相传的。到后来,虽然有了棕榈叶或树皮上刻下来的写本,但主要仍靠口头传授。这一传统直到19世纪开始印刷这些古书时仍未断绝,现存的传本基本上保留了古代原来的面貌。吠陀文献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不仅对了解印度上古时期的社会文化和民族风情等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一直被后人视为圣典,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为后来的语言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哲学、文学及天文学等的发展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大大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宝库。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