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身

2020-03-30 可可诗词网-民俗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用刀、针等锐器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刻出花纹或符号,涂以颜色,使之保存永久的一种身体装饰。此种自残身体的习俗盛行于世界各国。如澳大利亚的阿兰达人、阿内特人、新西兰的毛利人、巴希亚人、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南美的海达人、印度南部的图达人、日本的阿伊努人等,以至于古代的欧洲人,都盛行过文身习俗。我国包括汉族在内的大多数民族如黎、傣、基诺、布朗、独龙、高山等族也都一度风行文身习俗。文身的形式有涂色、切痕、黥纹等三种。涂色又称画身、绘身,或用单一色彩涂遍全身,或取复形,描绘图腾的形象;切痕是用刀切开皮肤,刀口愈合后显露出一定的伤痕浮像。浮像内容与图腾有关;黥纹是将墨色黥刺于皮肤,使之成为纹样。文身的部位或全身,或局部,因地区与民族而异。它的施行皆出于自愿,并且含有成年和使图腾祖先承认与保护的原始宗教意味。文身在现代社会出现种种变式。或为刑徒的记号;或为某一职业或秘密社会集团的标记;或为爱与恨的矢誓;或为艺术表演的道具;或为美的妆饰。对文身习俗的心理依据有种种说法,主要的有:①美饰说。出于对美的追求与装饰而文身。②尊荣说。为了明尊卑之别而文身。③吸引说。文身与性的吸引、婚恋有关。④巫术说。文身的产生与原始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充满巫术与宗教相关。⑤标志说。此说包涵了上述诸说的原理内核,认为文身是氏族与图腾,成年与情爱,尊贵与卑贱的标志,并且认为只有当文身的实用作用过渡到美饰之后,人们才会注意和追求文身中的美。而在最初,文身作为氏族与图腾的标志时,人们是很少注意到美的效用的。文身的施行具有一定的仪式。最初与成年加入氏族和图腾仪式一起举行,后期才成为单独的仪式,并且要选择特定的季节、特定的场所。在文身的过程中及文身以后的一段时间内,还有各种各样的人事禁忌。文身的图式虽因各民族和同一民族内不同族群而异,但所要表现的都是某一具体意象。这种意象与各该民族和族群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宗教观念紧密相联。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