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

2019-05-25 可可诗词网-修辞艺术 https://www.kekeshici.com

        升华本指固态物质直接变为气体的物理现象。这里借用来表示把 描写的客观对象(人或事物)提到理性的认识高度,发掘其内含的意义, 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修辞方式。例如:
        到了长城,我这个“好汉”却感到十分惭愧,确实是,奋力爬上长城 付出了我很大的努力,流了不少的汗;可是当年有千千万万英雄的劳动 者却在这样的深山大谷,悬崖绝壁上造成了一万二千七百里的长城啊! 一块大石头就有几百上千斤吧?真正的英雄好汉永远属于劳动的人民, 就是喊千百声“万岁”也表达不了对这些无名英雄的同情和崇敬。他们 才是中国的脊梁,民族的骄傲。他们留下了永恒的长城,永远赢得举世 的惊叹。(吴祖光《万里长城断想》)
        年过花甲的作者,历经艰难终于登上长城,不由自主地产生“不到 长城非好汉”的豪情,又从“好汉”的惭愧感出发,想到当年千千万万的 长城建造者。这一由此及彼的联想过程,正是事物的升华过程,作者超 越了个人的狭小感受,揭示了长城这一形象所包蕴的深层含义,并将个 人与千万劳动者形成强烈的对比,赞美了劳动人民伟大、永恒、不朽的 创造力及其价值,并启发读者对此作出哲理性的思索。
        物象升华实际上是主题提炼的过程。作者常常采取以小见大的手 法,从个别到一般,由具体的事物到抽象的观念,从现象到本质,将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于作者所追求的是揭示描写对象中最本质的 东西,所以升华是哲理,是思想的火花,是情感浓缩的结晶。
        从语言形式上看,升华常常是一段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文字。作者 从实到虚,虚实结合,熔描写、叙述、议论、抒情为一炉,情与景,物与我, 达到了高度的有机的统一。
        运用升华可以使作品的立意深刻清新,显示出作者深刻的洞察能 力,能够开辟作品的新的思想艺术境界,给读者许多哲理性的启迪和思 索。
        升华还能够直抒胸臆,抒发强烈而真诚的感情,将个人的情感升华 到时代和社会的高度,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达到鼓舞和教育人们的目 的。
        升华常见的形式有:由点升面,由表升里,由此升彼三种。不论是哪 种形式,都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的结果,所以运用升华时,一定 要做到推理严密正确,合乎逻辑思维规律;想象必须合情理,有充分的 依据,否则就会成为空洞的说教和拔高,无法达到给人启迪,给人感染 的目的。
        升华常见于散文、杂文中,有时也出现在其它文学作品中,常常附 着于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写或叙述后,有时在文中,有时在结尾,发挥 出画龙点睛的作用。
        1.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评析 破旧的茅屋,抵挡不住凄寒秋风 的袭击,茅草随风卷去。作者面对这样 的情景,由此及彼,推己及人,生发出有 千万间大厦,让天下寒士避寒的愿望, 表达了作者宽广博大的胸怀和强烈的 忧患意识。诗中的升华部分运用了感 叹、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将作者的舍 己为人,忧国忧民的民主意识和感情。 表达强烈而感人。
        2.一次是您被带出去看大字报回来, 高兴地对妈妈和我说,刚才见到了陈毅 同志,尽管周围监视的人很多,但陈伯 伯还是意味深长地向您点头致意,从陈 伯伯的亲切目光中,您看到了党和同志 的信任。(陶斯亮《一封终于发出的信》)
        评析 陈毅和陶铸不仅是普通公民,而 且是党和人民的杰出领导者。他们相互 间的“点头致意”和“亲切的目光”是身 处逆境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们交流感情 的特殊方式,不仅充分表达了他们对 “四人帮”的蔑视和对同志的信任,而且 还表现出对未来和革命信念的忠贞不 渝,以及乐观精神。正是这种共同的理 想和信念,沟通了彼此的心灵,陶铸同 志才从陈毅眼中看到别人无法看到的 涵义。伟大的高贵品质和精神,在升华 的语言形式中,得到生动的展示。
        3.我只觉得他(她)不是在编故事,而 是对昔日生活的哂笑,对新生活的颂 歌。只是,木苟当初说的那句话——“我 们……天天在度蜜月”使我久久沉思起 来:他(她)把放蜂的流浪迁徙生活视作 蜜月般的旅行;他(她)结婚九年了,感 情仍像新婚那样浓烈;他们把伟大历史 转折的新生,给予形象的生动的描 绘……
        啊,但愿一切年轻人都有美满的 “蜜月”。然而,我同样赞美这篇小文中 的一对年轻人,他(她)的“蜜月”,是在 追寻生活的蜜源中度着的,于是便有永 恒的价值。
        

(杨羽仪《蜜月》)


        评析 升华常用于对事物的描写之后, 用句或语段的形式抒发作者的理性认 识和强烈感情。例中的一段议论,既表 达了作者对生活中美好事物和人物的 希望和赞美,又是该文的文眼,帮助读 者理解文章的主旨,鼓舞人们去追求和 探索美好的生活,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 义。
        4.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 绿的沙地来,上面蔚蓝的天空中挂着一 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 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即便成了 路。(鲁迅《故乡》)
        评析 由地上的路联想到人生的路,革 命的路,启发人们要勇于实践,敢于开 拓,哲理意义十分深刻。由于其中还运 用了比喻修辞,使说理形象而具体。
        5.果实就是树的心,随便怎么摆,都 是美的。如果一个人有果实,也是一样。 (林清玄《果实是树的心》)
        评析 作者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表现 出他对生活的理解与感受。树有心的说 法已很新颖,但作者并不因此而止笔, 进而指出“如果一个人有果实,也是一 样”,仅仅12个字,就使文章的含义升华 了一层,赞扬了一切有所作为并做出贡 献的人们,赞扬了纯洁的爱心和母爱。
        6.鲁迅先生曾经看见一个黄包车夫 的身体大起来。我现在也如此:忽然看 见桌子角上这两个蚂蚁大起来,大起 来,大得同山一样,终于充塞于天地之 间,高不可仰了。同时又觉得我自己的 身体小起来,小起来,终于小得同蚂蚁 一样了。我站起身来,向着这两个蚂蚁 立正,举起右手,行一个敬礼。(丰子恺 《敬礼》)
        评析 丰子恺先生的这篇文章意在通 过写蚂蚁之间的友爱、慷慨牺牲与互助 精神来表达他对这种感情的赞赏与渴 望。“大起来”、“大起来”与“小起来”、 “小起来”形成一组鲜明的对比,将作者 的强烈感受诉诸于笔端。表现出作者严 于律己的高贵品质。
        7.母亲看来不会再走了,也好,人各 有志,让她永远生活在泥洋河边,生活 在石桥边,生活在父亲身边吧。她的根 在这里,她的土壤在这里,她的苦乐在 这里,她的天地在这里。我了解母亲,支 撑她艰难一生的力量决不能用贞节二 字概括,而是一种生活的信仰,人格的 力量,不是么,她养育了我和我的孩子, 如今又把爱做了第三次分配,把爱撒向 了人间。
        几天后我走了,带走了一条河,一 条绿色的河,一条母亲的河。它的波涛 时时注入我的体内,冲动心的轮机,我 的眼睛比过去亮了。
        

(尧山壁《母亲的河》)


        评析 写“母亲”的作品很多,作者巧妙 地运用母亲生活在泥洋河边的事实,由 表及里,以“河”的宽大、包容、淙淙不断 地流淌来写母亲的性格,表现了母亲对 “我”人格形成和成长的深刻影响。其中 “波涛时时注入我的体内,冲动心的轮 机”,是一种比喻说法,指品格和精神的 继承和鼓励。“我的眼睛比过去亮了”则 是说我的成熟与壮大。
        8.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 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 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 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 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 啊! (杨朔《荔枝蜜》)
        评析 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 对蜜蜂的赞美,表达了他对这种崇高品 格的推崇。由表及里的升华方式,表现 了作者的审美情感,深化了主题。
        9.我们的国家如同这缀着晨露的石 榴花,花果同枝,生机蓬勃。每个人都应 该是一朵花,该开时,尽心竭力地开,该 落时,坦坦荡荡地落,无论是翘立枝头, 还是俯身泥土,都不忘培育新生的使 命。这样,我们的事业就会新陈代谢,永 葆青春的活力。(谢大光《落花枝头》)
        评析 花开花落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 现象,被作者升华提炼成一种思辨的和 独特的哲理,这种效果是通过作者细致 的观察、新颖的构思达到的。升华在这 里起到了拓宽意境、深化思想的作用。
        10.我探身窗外,欲再寻几片颤抖的 回忆,可是机器的轰鸣使我心头猛惊, 老运河仿佛也在激动、震颤,一股湍流 冲向小阁楼的倒影,把它拉长、扯碎,带 走了……难道我还处在童年和少年?我 不该走入青年和壮年吗?我不该在完成 了古老的使命之后把空间让给更新的 生命? 留恋往日的遗迹和光荣,会促人 前进,也往往会缚住人的手脚,特别当 你留恋的旧物,已经转化为陈腐的时 候! 我们民族的长期停滞,不也阻于“留 恋”么? (赵翼如《家乡的阁楼》)
        评析 作者通过写家乡阁楼的今昔变 迁史,把留恋旧物升华成如何对待遗产 与光荣这样一个严肃的课题。作者面向 未来,不断前进的思想充满了辩证法, 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升华修辞,既是感 情炽热化的产物,又是理想思索的深沉 结晶。
        11.小小六米斋,拢共只有六平方米, 确实是够小的了,可是六米斋里装了一 颗波涛汹涌的心,于是就从心中流出了 有可能是长存不朽的细流。这样一来, 它还小么?拿诚实的劳动去奉献给人民 和历史吧! 你看那阿拉伯数字中的“0”, 它本来代表的是什么都没有,再小不过 了。可是前面有一个真正靠得住的实 数,那就每在后面增加一个“0”,都立即 会使这个数的值增加十倍。(苏晨《六米 斋》)
        评析 作者借用阿拉伯数字中的“0”与 前面一个真正靠得住的实数的关系,形 象生动地写出了“六米斋”空间的狭小 与心灵世界的广袤的辩证关系。突出地 表现了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例中的 升华部分由多个联想构成:由“六米斋” 到“主人的心灵世界”,到“劳动人民”到 “人类历史”,再以阿拉伯数字“0”作形 象化的说明,带给读者许多哲理性的启 发,并受到这种崇高情感的熏陶。
        12.等到我把一盘用精盐、麻油、味 精、白糖精心调配好的荠菜放到餐桌上 去的时候(小的时候,我可是做梦也没 有想到我那可爱的荠菜会享受到今天 这样的“荣华富贵”),他们也还是带着 那种迁就的微笑,漫不经心地用筷子挑 上几根荠菜……看着他们那双懒洋洋 的筷子,我的心里就像翻倒了五味瓶, 什么滋味都有。因为我知道,这种赏光 似的迁就,并不只是表现在对挖荠莱这 一桩事情上。它还表现在对我们这一代 人的一些见解和行为上。在他们看来, 我们的有些见解和行为,都像陈列在博 物馆里的出土文物——离他们的现实 生活太远了,不顶用了。自然,我也并不 认为我们的见解和行为就完全正确,只 要他们不觉得厌烦,我甚至愿意跟他们 谈谈我们在探索人生方面所曾经走过 的弯路,以便他们少付出一些不必要的 代价。我真希望我们之间不是各自站在 各自的圈子里的两代人,而是心心相通 的朋友。(张洁《挖荠菜》)
        评析 作者从品尝荠菜写到两代人如 何对待生活、理解生活这样一个重大的 主题,并希望两代人能够交流与沟通。 这样就使得挖荠菜、尝荠菜这样平凡的 生活现象有了沉甸甸的感觉。这种表达 效果主要是通过由此及彼的升华格式 来完成的。
        13.老师的解释,使我早在那少年时 代,就总结出了一条人生经验:即便有 鬼,也可以不怕;最恐怖的,倒是你明明 是人,是一个活泼泼的好人,而却有人 指认你为鬼,并死追不舍。(刘心武《恐 怖》)
        评析 从迷信传说中的鬼联想到人妖 颠倒、是非不分的社会动乱年代,深刻 地揭露和控诉了指人为鬼的政治迫害 给人造成的心理及精神的伤害。
        14.从那以后,我一天天长大起来,踏 上社会,生命之舟驶进了生活的大海。 但我记住了这个地平线,没有在生活中 沉沦下去,虽然时有艰辛、苦楚、寂寞。 命运和理想是天和地的平行,但总有交 叉的时候。那个高度融合统一的很亮的 灰白色的线,总是在前边吸引着你。永 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 充满了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 精力。(贾平凹《地平线》)
        评析 平平常常的地平线,在一般人的 眼里或熟视无睹,或仅当作一种风景。 但在作者笔下,却别有一番感受,并升 华为对人生理想与信念的追求,可谓以 小见大。
        15.我们的三姐,是一个最普通的家 庭妇女,没有动人的史传,没有不朽的 业绩,她的生,不过像无际绿原的一棵 春草;她的死,不过像风飘万点的一片 月季花瓣。那么,我为什么要写这么一 个普通的老人呢?没有别的原因,只因 为我熟悉她,我敬重她,我从她的身上 看到了几个不同时代的印记,也从她的 身上看到了很多同一时代的人和我自 己。(陈大远《落花时节》)
        评析 从普通家庭妇女平凡的一生来 透视同一时代许多人生活道路的轨迹, 由点及面,画龙点睛,增加了文章的思 想意蕴,既有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 情,又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的主题。
        16.沙头角,这就是深圳沙头角镇,并 不是太显眼的石桩分开了两个不同的 社会,虽然这块刻着“清光绪二十四年 中英分界”的石桩旁,没有设置铁丝网, 也没有持枪对峙的士兵,然而,它却是 一条鸿沟,一条地理上和心理上的鸿 沟。(谭朝阳《有这么一个小镇》)
        评析 地理上的鸿沟是看得见的,心理 上的鸿沟却只能感受到。作者这样写, 不仅突出了该小镇的重要位置,而且揭 示了政治历史给中华民族所造成的心 理裂痕。从而使读者站在历史的高度深 刻认识到边陲重地“沙头角”在国际交 流和社会开放中的重要意义。此例属于 由表及里,揭示事物本质的升华形式。
        17.这番话,给我讲明了两个道理。一 个是:樱花开遍了蓬莱三岛,是日本人 民自己的花,它永远给日本人民春天的 兴奋与鼓舞;一个是看花人的心理活 动,做成了对于某些花卉的特别喜爱。 金泽的樱花,并不比别处的更加美丽。 汽车司机的一句深切动人的、表达日本 劳动人民对于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的 话,使得我眼中的金泽的漫山遍地的樱 花,幻成一片中日人民友谊的花的云 海,让友谊的轻舟,激箭似地,向着灿烂 的朝阳前进! (冰心《樱花赞》)
        评析 作者接着上段文字进行的议论, 采用联想的方式,写出了樱花象征中日 友谊的深刻意义,使花升华成有情物, 拓展了文章的深邃意境。
        18.不管怎么说,登陵的孩子永远是 纯洁可爱的——少年天籁,其乐也无 穷,他们正是我儿时的影子。望着这一 群群活泼灵动的身姿,我真想赶上前去 呼唤他们,提醒他们:人生,恐怕并不在 于盲目地登高,关键还在于生活得有追 求,有探索,以至有深度。(杨闻宇《登陵 忆》)
        评析 作者也曾和登陵的孩子一样盲 目地攀登,然后快快乐乐。但后来的登 陵经历却使他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所以 在文章的结尾,采取由表及里的升华方 式,提醒这些登陵者去探索人生的真 谛。文章前面的铺陈是为了后面的议 论,细细体会,对于捕捉思想的火花,发 掘蕴含在生活中的燧石也许不无裨益。
        19.再往西去,再往西去,蜃市偶尔就 要出现:楼、台、亭、阁,花坛,鱼塘,还有 骋群马队,万千人物……眨眼却没有 了。这里曾经是刀光血影杀声吞云的古 战场吗?眼前只是沙,白沙,还是白沙。 沙的形成真的是卵石成千上万年在风 里碰撞的结果,这该是多么伟大的艺 术,似乎宇宙的变迁,生命的进化,在这 里是一幕放慢了的境头。那一个世纪如 果缩短为一个生命的单元,石头的碰撞 为细沙,会是一首何等雄壮的七音俱发 音乐啊! (贾平凹《河西》)
        评析 作者运用联想的方式,从眼前静 态的沙粒生发开去,虚实并举,熔现实 与历史于一炉,表现出一种生命演化的 壮美。语中多用感叹词,抒发出心灵的 强烈震撼和感受。
        20.高原的兵站上,一个比一个漂亮 的“大棚”星罗棋布,一个比一个有趣的 故事到处传闻,……
        “吃嘛,快尝尝嘛,这里的瓜特别好 吃呐!”热情劝说的是一个四川籍的战 士,粗糙的双手,黧黑的脸,和先前那位 一样,他也是兵站蔬菜大棚的辛勤栽培 者。
        我们接了过来,“嘣”地咬了一 口……
        “喂,你吃出有股特别的味了没 有?”同行的老程,忽然眯起双眼,饶有 兴趣地问。
        特别的味道?我一楞,马上会意了: 是的,是有股特别的味道,高原的蔬菜 瓜果哟,不但十分脆甜,而且分外芳香, 因为它融和着高原战士的万千汗水,因 为它饱含着太阳的香味哪!
        

(叶文玲《太阳的香味》)


        评析 叙事、状物的目的在于写人。瓜 果蔬菜由于出于高原战士的辛勤劳作, 融合着他们的汗水,也饱含着太阳的香 味而令人觉得分外脆甜芳香。这种特别 的味道与其说是用嘴品尝出来的,毋宁 说是用心品味出来的。因为这里的味道 已升华为对高原战士的由衷歌颂与赞 美,渗透着他们扎根高原,献身于保卫 祖国的崇高精神。
        21.我踩着这落叶走,忽然发现一片 叶子,异常显眼,它比较一般叶子稍小, 崭新油亮,分明是一片新叶。可惜它生 不逢时,没有长足,胀满它每一个生命 的细胞,散尽它的汁液与幽香,就早早 随老叶一同飘落。可是,大自然已经不 可逆地到了落叶时节,谁又管它这一片 无足轻重的叶子呢! 我看见,这涂了一 层蜡似的翠绿的叶面上注着几滴晶亮 的水珠,兴许是刚才的雨滴,却正像它 无以言传的伤心的泪。它多么热爱这树 上的生活——风里的喧哗,雨里的喧 闹,阳光里闪动的光华,它多么切望在 这树上多多流连一刻。生活,尽管给生 命许许多多折磨、苦涩、烦恼、欺骗和不 幸,谁愿意丢弃它? 甚至依旧甘心把一 切奉献给它? 生活,你拿什么偿还一切 生命对你的奉献?永远是希望么?(冯骥 才《感觉》)
        评析 作者从生活中一片司空见惯的 落叶写起,由此及彼,刻意发掘,写出了 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即面对生活中的 许多不如意,该如何对待的大问题,令 人思索,耐人寻味。那种无私奉献和执 著的追求精神很能激起读者的共鸣。
        22.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 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 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 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 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 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 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 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 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 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 能讥之乎?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评析 作者在前面详细地叙述了游历 山洞的情景,由于中途而废,只能败兴 而归,使得他引咎追悔。反复思辨中,深 刻领悟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的道理。并由此对治学之 道进行深入的思考。文章紧扣“深”、 “难”、“奇”三字,从志向、力量、物质条件 三方面,进行游洞和治学二者之间的相 互比拟,由实而虚地进行升华,融叙事 与议论为一体,说明了在客观条件许可 下,做任何事都必须树立雄心壮志,才 会不避险远,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勇往 直前地取得奇伟、瑰怪、辉煌成就的道 理。作者由小喻大的升华方式,加深了 文章的议论深度,所阐述的道理,至今 仍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23.无名河,那是没有涛声的无名河。
        无名河,那是没有帆影的无名河。
        无名河,却无疑是大地母亲从心
        灵里流出的一条河……
        它的细小,它的无名,衬托出了别 的江河的博大;或者说,我们无论沿着 哪一条道路,去追寻“伟大”的源头,都 会发现那个地方的名字只有一个:“渺 小。”
        找到了这个“渺小”的,那将是“伟 大”的。
        

(徐刚《夜行笔记——从冬天走向 春天》)


        评析 作者运用矛盾修辞手法把对客 观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升华到哲理的高 度,揭示出“伟大”来自于“渺小”和“平 凡”的真理。语意精警,给人启迪。
        24.这高山深谷里温暖的泉水从深深 的地层下冒出来,从岩隙石缝间喷流。 温泉的珠泡一颗颗、一串串,晶莹闪光 升出水面,而人间的温泉却从金嫂和银 姑的心中流出,金嫂沉默,银姑活泼,她 们的心中同样蕴藏着纯洁的感情,像温 泉一样流向人间,温暖着千千万万进山 出山的人们……(碧野《山泉水暖》)
        评析 作者从自然界的温泉写到人间 的温泉,并以自然界温泉的纯洁、美丽、 温暖来类比金嫂、银姑的崇高精神境 界,两者相映成趣,读完后留给人以水 美人更美的回味。
        25.可是,太阳的初升,正如生活中的 新事物一样,在它最初萌芽的瞬息,却 不易被人看到。看到它,要登得高,看得 远,要有一种敏锐的视觉。(刘白羽《日 出》)
        评析 从某种意义上说,发现平凡事物 的闪光点并揭示其本质特征,是升华修 辞手段的重要特点。作者从太阳的初升 联想到新生事物出现时的情景,启发人 们对待新生事物要登高望远,要有敏锐 的视觉,意味是十分深刻的。
        26.……回望着那些欲近不能,反而 渐渐远去的山峰,心想,世界上美的东 西,总是如此这般地难以寻觅! 除了人 的因素外,常常也因天时地利的关系, 使你不得不暂时冻结你的热情,暂时放 弃你的志趣,而在前进的过程中,拐一 个弯,回一次头,而且这一“回”一“拐”, 往往又很难卜算,也许是几年、几十年, 也许一生再无机缘。现实和理想之间, 大约从来没有或者很少会有什么坦途 的。(温暖《游天桂山不遇》)
        评析 要游天桂山而因雨雾阻隔未能 看到山中美景,本是一件憾事,作者却 变换思路,出人意料地由此联想到人们 在追求理想、寻觅美好事物过程中遇到 的挫折。由此及彼,由表升里,表达了自 己的所感所得。这种借助升华寻觅到的 感受,远比原来预期的游山玩景的收获 要大得多。虽然这种感受说得很含蓄, 但读者能够体会到:人生无坦途,为了 理想的寻觅,需要不懈的努力。
        27.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 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 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 的对于我的热切的希望,不倦的教诲, 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 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 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 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 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鲁迅《藤野先 生》)
        评析 在对人物进行了一番描述之后, 作者采用升华的修辞方式,对藤野先生 恪守师道、超越国界、忠于医学事业的 高尚品格作了高度概括的评价。作者熔 抒情、议论于一炉,抒发了对藤野先生 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28.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你已经可 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一种人,这种 人是甚么一种品质,他们的灵魂是多么 的美丽和宽广。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 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 他们是世 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 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我们以我们的祖 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 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魏巍《谁是最可 爱的人》)
        评析 这段议论和抒情文字是作者感 情的升华,不但和文章的内容密切相 关,而且令人觉得真是到了不吐不快的 境地,其中倾注了作者对抗美援朝的志 愿军战士发自肺腑的无限深情。
        29.而南海,南海那紫蓝色的海涛永 远留在我的神驰心荡之中。在那白花花 的珊瑚石上,在那浓荫荫的琵琶树下, 我看到的只是一个张毓清,一个梁奠坤 吗?不,我看到了整个西沙群岛的灵魂, 整个南海的灵魂,正是这美好而崇高的 灵魂凝成那样庄严、肃静、深沉、壮丽的 巍巍紫色。(刘白羽《南海,紫蓝色的 海》)
        评析 作者从守卫海岛的个别战士身 上看到了全体南疆海域卫士的“灵魂”, 即固守领士、领海的坚强意志,由点及 面,突出了形象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和典 型特征,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 深化文章的主题。
        30.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 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 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 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 的伟大。(贾平凹《丑石》)
        评析 文章结尾处的升华,往往能够达 到拓宽意境、深化主题的效果。该例写 丑石,赞美丑石“不屈于误解、寂寞”的 品格,实际上是为了赞扬具有“丑石”精 神的人的伟大。没有这一层情感的升 华,就不会产生撼动人心灵的艺术感染 力。
        31.卖栀子花的老人依然头也不回地 走着。她那稀疏、花白的头发挽成的髻, 松松散散地坠在脑后。发髻上别着一支 桅子花,随着脚步颤动着。一身家织的 青布衫裤,溅满星星点点的泥水,还有 孩子们扔的泥团。高高卷起的裤管下, 是枯柴般细瘦的腿和一双赤裸的脚。那 腿是深褐色的,泛着一层釉光。
        我心震颤! 我仿佛看见了我的母 亲,我的祖母,我祖母的母亲……我看 见中国的女性在人生苦难的历程上,风 里雨里,泥里水里,几个世纪来,是怎样 艰辛地跋涉着。
        

(刘庆瑜《栀子花》)


        评析 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卖栀子花老 人的背影,为下文的议论奠定了基础。 接着由近及远地联想、追溯,使中国女 性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勤劳朴实的性 格通过由点及面的升华得到一层又一 层的刻画、塑造,浓烈的感情,大有震撼 人心的力量。
        32.啊,我那可爱的青竹啊! 你就在那 里长吧,繁衍吧! 只要在你枝叶的绿汁 中,铭记着我对你的爱意! 我那美丽的 桃树啊,你年年怒发结实吧,只要在你 的乳浆里保存一点对我的记忆! 葡萄 啊,伸长你的藤,芭蕉啊,你扩展自己的 叶! 在月白风清时,只要偶有一回对我 思念,我就会觉得欣慰心醉的!
        我知道,人,是不能光凭欲望生存 的。人不能捧着碗守着盆又盯着锅里, 不能只想着占尽天下的便宜,不能像狗 一样只追着自己的尾巴过日子。只要是 前进,就总有许多利益要被抛弃,舍不 得抛弃利益的人是不能去开拓更新的 天地。
        

(苏叶《告别老屋》)


        评析 文章结尾处的议论丝毫没有说 教、空洞之嫌,相反,却给人以启迪和思 索,表现出一种洒脱与豁达的壮美情 感。这种情感固然来自于作者对于写作 客体的深入观察与思考,但更得力于升 华修辞的运用。
        33.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海边遇见 了一位熟识的老渔民。我们攀谈了起 来。……我忽然感叹地说:“人和海比, 人是太渺小,太短促了。”老渔民似乎不 假思索地笑了笑,随口说:“那是你会 想,海懂得什么?!”他的不经意的回答, 犹如一道电光在我心灵深处一闪。我似 乎得到了一种启示。我望着大海、群山、 礁石……许久,忽然产生了一个前所未 有的思想。我想,是啊,海懂得什么?山 懂得什么?! 它们虽然已经存在了亿万 年,今后,也许还将存在更多的亿万年, 可是,它们并没有也不可能感知和意识 到自己的存在,哪怕一分钟,一秒钟呢! 而人,虽只有短短的几十年的岁月,却 每时每刻,甚至在梦中都意识到自己的 生命,自身的存在。而且,不正是人类自 己赋予了大自然以人的面貌、思想和感 情吗?在无知的自然面前,人,难道不该 感到骄傲和神圣吗? (蒋夷牧《启示》)
        评析 从老渔民的一句听似寻常的话 生发开来,联想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进 而领悟到人的伟大,这样的“启示”确实 是深刻的,有价值的。升华用在结尾,有 力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34.也有人觉得没看见一片好红叶, 未免美中不足。我却摘到一片更可贵的 红叶,藏到我心里去。这不是一般的红 叶,这是一片曾在人生经过风吹雨打的 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不用说, 我指的是那位老向导。(杨朔《香山红 叶》)
        评析 “香山红叶”的迷人之处并不仅 在于其叶红如染,而在于生活在其中的 人——老向导的老当益壮,作者把景与 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由物及人,刻意 点染,赞扬了在艰难困苦中锻炼成长的 中国劳动人民,突出了主旨,深化了主 题。最后一句旁白式的点破,使首尾呼 应,使文章的寓意更加豁朗明晰。
        35.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手 中有豆,就有了做豆腐的原料。其次,还 要施出被史书遗露了的那个有磨氏教 会我们磨碎颗粒的本领,把豆子磨制成 浆。再其次,也是最主要的,还必须向豆 浆里点卤,才有可能使它凝聚成豆腐, 这教给我们点卤的第一位豆腐师傅是 谁呢?他是一位伟大的点化者。我们生 活中有多少流散着的智慧,在等待着像 豆腐点卤那样地给予点化成材啊! 我又 想起一句豆腐汇语:“豆腐点卤,各管一 行。”即使种出了智慧之豆,磨出了智慧 之浆,但缺少了智慧之卤,仍不能造就 出智慧的成品。这一行确实非别一行所 能代管的,固然社会的通力合作很重 要,却并不否定“各管一行”。若没个岗 位责任制,大家都越俎代庖起来,岂不 乱了套?掌握着智慧之卤的点化师们, 可要当仁不让啊! (忆明珠《唱给豆腐的 颂歌》)
        评析 作者把制作豆腐的过程分解,从 点卤的师傅写到生活中点化者的重要 作用。进而由此及彼地升华,指出社会 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强调了社会分工 的重要性。
        36.于是我们便由一碗牛肉面交谈起 来。
        “俺在大陆上当过县长,谁知道要 来台湾卖面?”
        我想,谁也料不到自己的生活,那 么,处在一个新环境里,便去多多培养 自己,料理生活吧! 生活没有绝对的舒 适与劳苦,那只是感受的问题,以及我 们对于它单纯肯定而产生的印象。
        

(庄因《守巷者》)


        评析 作者巧妙地运用一个疑问句作 过渡,概括了一段对于现实生活的描 写,然后运用由此及彼的联想方式,引 出对人生际遇的一番思考和感受,那种 直面生活的勇气和能力是值得赞赏和 借鉴的。
        37.那位老同志说得好,老李就是一 块很好的磁钢! 他有磁的吸力,钢的硬 度。磁是一种强大的能量,有科学家预 言:磁将支配人类的未来。(《磁》载《来 自特区的报告》)
        评析 这里的“磁”是物象升华的中介, 是指老李执著不移,艰苦创业的精神。 作者首先运用比喻修辞写出人物的风 采,然后由点及面进行升华,热情赞扬 了这种精神对人类未来的支配作用。
        38.晚上当我回到旅馆时,看到桌上 摆着一小包和我衣服同色的钮扣。一包 松紧口袜子。原来是下车时我的吊袜带 松了,袜子脱落,向上扣过一次,他注意 到了。还有一个烧茶的电茶壶,他当然 知道中国人是不习惯于老喝凉水的。
        这个人就此不见了。
        我看着这些价值无多的零星东西, 心里感到这绝对不是礼品,而是一个去 国离乡,不能再回来的浪子的心,一个 中国土生土长的人向着祖国的心。
        

(韦君宜《故国情》)


        评析 升华用在叙事、描写之后,多是 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所蕴含的事理或主 观感受。此例以“绝不是……而是……” 的复句形式,把“这个人”赠予钮扣等价 值无多的零星东西的行为所具有的特 殊意义揭示出来,写出了海外游子对故 土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39.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 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 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 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 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 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 得好熟! 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冯骥才《珍珠鸟》)


        评析 如果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没有写 下“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那画 龙点睛的一笔,那么文章所提供的美学 欣赏价值就会差得多了。正是因为这恰 到好处的升华,增强了表达效果:人与 鸟之间需要用信赖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人与人之间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诗一样 美的意境,诗一样美的情感,静静地流 淌在我们的生活里。
        40.苍茫的呈着微微青光的暮色,把 苍穹和群山混为幽邃深远的一体,…… 静默取代了纷繁,幽深取代了险奇,天 地才显出一天中从未有过的深沉和庄 重。
        ……
        是呀,黄山的暮色时分的确是一天 中最光辉灿烂的,它将薄明的晨曦,绚 丽的云霞,灿灿的阳光全收进自己的怀 里,这正如一个人的晚年,收获了童年, 少年,青年的美好时光,因而它才显得 庄重,深沉,含蓄,灿烂。
        

(邓莺莺《黄山暮色》)


        评析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事理升华 的常用方式。作者借黄山的暮色联想到 老人的暮年,在描写使老人醉心的暮色 美的同时,表现了老人的心灵美,并展 示出人情与人性中无限深厚和美好的 内涵。
        41.也许就因为这神秘的、会由苦变 甜的橄榄,我们才使自己止息了哀叹和 哭泣,从那阴暗的小屋里走到了开阔的 原野上;我们才度过了那些没有太阳的 日子,寻找着我们期待的光明。生活从 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勇气和信念带给 我们无穷的希望。(张抗抗《橄榄》)
        评析 从由苦变甜的橄榄果,写到生活 的滋味,使生活这一抽象概念形象化 了。这里作者是在采用托物言志的方式 来表现自己的审美情趣与理想的,也是 升华修辞的一种形式。
        42.我赞赏地接过,谢了她,她送我到 门外,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她又像安慰 我似地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 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她用小手在 前面画了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 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显然地,这 “大家”也包括我在内。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慢慢地在 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桔红 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 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 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冰心《小桔灯》)


        评析 写作中有“卒章显志”之说,小桔 灯在人们的生活中,也许只是一个寻常 之物,但作者将灯与作灯的人联系起 来,由此及彼地将感受升华为一种信 念,使人们感受到乐观、勇敢、坚定向上 的情绪,意境深邃,耐人寻味。
        43.这真是位卑未敢忘忧国! 像梁三 喜他们,尽管十年动乱给他们留下了难 言的苦楚,但当祖国需要他们的时候, 他们一个个都以身许国! 我们的民族是 伟大的,这就是伟大之所在! 我们的事 业是有希望的,这就是希望之所在! 鲁 迅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梁三喜 他们,真正称得上是我们的民族之魂! (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
        评析 在小说中,这种直抒胸臆的文字 并不多见,作者采用由点及面的方式, 高度赞扬了梁三喜等普通战士以身许 国的伟大精神,从民族和历史的高度断 言“这就是希望之所在”,“民族之魂”, 强烈地引起读者的共鸣,使人读后热血 沸腾。
        44.她的成绩,是平凡的积累,马拉松 式的记录:六年来,她的生产质量保持 在第一流,名列前茅,既没直线上升,也 没直线下降。六年来,她先是为母亲送 了终,继而又死了父亲,加上婆婆生病, 孩子生病,她自己也累出病来,……简 直没有喘息的工夫。而她始终出满勤, 干满活,使满劲,像一根坚强的柱子,默 默承受着沉重的压力,不摇不晃,凝结 着力的美,稳定的美……
        这,不也正是当今一代中年人的形 象么! 饱经忧患,坚韧不拔,含辛茹苦, 伫立于浑厚的大地,支撑着金碧辉煌的 屋顶。
        呵,中年,社会的壮工,国家的筋 骨!
        

(理由《中年颂》)


        评析 作者在对主人公其人其事作了 全面系统的描述之后,熔议论和抒情为 一炉,运用了由点及面的升华形式,概 括了中年一代含辛茹苦,坚韧不拔的人 生经历;歌颂了他们承上启下的巨大社 会作用和价值;展示出他们崇高、浑厚、 深沉的精神美。热情洋溢的情感,不仅 使中年人共鸣,也令青年们崇敬,老人 们慰藉。
        45.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 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 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 国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 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 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报答母亲的深恩 呢? 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 民,尽忠于我们民族和人民的希望—— 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 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 一定能做到的。(朱德《母亲的回忆》)
        评析 这是一段总结性的文字。从母亲 的“平凡”写到千千万万平凡而伟大的 劳动人民,进而写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层层深入,抒发了作者那种博大的爱与 宽广的襟怀,以及对革命事业忠贞不渝 的情操。
        46.当我们连败两局的时候,作为一 个观众,作为一个热爱祖国的公民,人 人心里惴惴不安,情绪像波浪起伏。第 五局,决定胜负的最后关头一开始,心 里希望着,又感到希望太渺茫,怕失败, 又觉得不会失败,正在这关键时刻,战 局突然停止了。
        ……
        由于这一场以强对强转败为胜的 球赛,使我看到球员们的克服困难,临 败不馁的坚强斗争精神与必胜的钢铁 意志。
        这是我们队员的高尚风格,也是我 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高尚的国格。
        

(臧克家《看球记》)


        评析 写一场以强对强转败为胜的球 赛,作者的笔触没有停留在对球员们顽 强的意志与拼搏精神的肯定和赞许上, 也不是就事论事,浮在表象;而是运用 升华修辞进行开掘,把它与我们伟大的 社会主义祖国的国格联系起来,于是就 产生了质的飞跃。人们就球赛中看到的 是民族精神和这种精神的巨大创造力, 由此受到教育和激励。
        47.今天,在传统的弃旧迎新佳节,卖 酱油老人重现在我眼前,那熟悉的叫卖 声,又在我耳畔回响。他不会认出那个 住在草房,雨天中等候买他酱油的小姑 娘了。而我,却忆起过去的一切,搅动感 情的波涛:那被淡忘的童年纯真、少年 的虚妄,以及经历的失意、坎坷,萌生的 希冀和也曾有过的追求,争斗中的苦和 乐……卖酱油老人形象越来越清晰,他 声声叫卖惊破我的迷惘,使我有所悟 觉。是呵,在人生的长河中,与其飘浮在 上面,不如认识自己,明确自身坐标,把 应该承受的担子负在肩上,不再徘徊, 不再停步,也无须回头,脚踏实地,一步 一步走着人生的路,如那个能够给人们 以微薄贡献,执著、无怨无艾地肩挑木 桶的卖酱油老人。(冯慧莲《卖酱油的老 人》)
        评析 认识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步 走着人生的路。这种理性认识是受到卖 酱油的老人的启迪,经过由此及彼,由 表及里的升华之后得来的,虽然语调恬 淡,却于朴实中抒发了真情。
        48.太阳升高了,狮子山上,花光映着 阳光,阳光照着花光,女孩子们的衣裙 和初开的牡丹花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 片多么灿烂夺目的景象! 她们终日辛勤 地抚育着牡丹,她们自己也像牡丹一样 的被终日辛勤地抚育着。她们也是四月 沙沙的雨声里竞红赛绿的大自然的一 个组成部分,她们也在生根长叶,也在 精心地孕育着自己那未来的花苞。
        呵,祖国不正是一座美丽的牡丹园 吗?
        

(严阵《牡丹园记》)


        评析 文章末一句用一个反问句式来 抒情,联系上下文来看,可谓水到渠成, 情之所至。既简洁、明快地结束了全文, 又将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升高了一个 层次,升华对文章主题的点石成金的作 用不可忽视。
        49.这绿洲是如何形成的? 在荒无人 烟的大戈壁中建设一座城市,那真是惊 天动地的壮举。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浩 浩荡荡的骆驼队,出现了无数忍着饥 渴,顽强地在戈壁滩上跋涉、种树、打夯 的人群,他们的汗珠还没有滴到地上, 就已经化成了烟……这大概也可以算 是世间最艰难,也是意义最深远的事业 之一。当人们轻松而又优美地唱着“戈 壁变绿洲”,唱着“翰海明珠”,唱着“人 间正道是沧桑”的时候,不一定能联想 到这其中的涵义,联想到这是何等不易 的一件事。只有亲临这茫茫戈壁,才能 体会、理解这是怎样一种事业。(赵丽宏 《大戈壁》)
        评析 作者通过联想,把戈壁变绿洲的 过程形象化,揭示出表象所蕴含的深刻 意义,进而达到赞扬绿洲开拓者丰功伟 绩的目的。
        50.这寺院当然不是唐朝的旧观,可 是眼前的这个布置尽够叫人满意了,何 况单提慈恩寺这个名字就叫人发生历 史的感情。这是玄奘法师翻译佛经的场 所,寺里的雁塔是玄奘法师所倡修,玄 奘法师那样艰苦卓绝地西行求法,那样 绝对认真地搞翻译工作,永远是中国人 的骄傲,永远是中国人的一种典范,谁 信佛法谁不信佛法并没关系。(叶圣陶 《登雁塔》)
        评析 作者先写慈恩寺的园林化布局, 再写慈恩寺的建造和命名的由来,接着 顺势说下去,介绍玄奘法师的业绩和人 格。运用升华手法将玄奘法师的求法行 为与中华民族刻苦、求实,对理想与信 念不懈追求的精神联系起来,不仅展示 了玄奘法师的人格美,而且揭示出中华 民族的优秀传统和崇高品格,给人激励 和启迪。
        51.张大爷的一席话,在我的脑海中 激起了层层浪花:“只要后人过上那好 日月,咱死的时候也能闭上眼睛了。”这 高尚的情思,这纯洁的灵魂,正是延安 人所共同具有的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 啊! 刚才我所目睹的各种人物,他们不 都是摆脱了低级趣味,摆脱了狭隘小圈 子里的个人私利,为了后代子孙的美好 生活而忘我地劳动吗?“凡水皆有源,是 树都有根”,我似乎觉察到在他们的思 想深处,有一股永不枯竭的力量源 泉……(杨典《延安的早晨》)
        评析 这是一段表现延安人民思想境 界的文字,清新、明快,其健康的格调, 鲜明、深刻的主题是通过由点及面的升 华形式完成的。例末所说的“永不枯竭 的力量源泉”,使人联想到理想、信念, 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献身等高尚的品 质和行为,给人以深刻的教育。
        52.这时一切一切都宁静极了,宁静 极了。整个宇宙就像刚诞生过婴儿的母 亲一样温柔,安静,充满清新、幸福之 感。再往下看,云层像灰色急流,在滚滚 流开,好让光线投到大地上去,使整个 世界大放光明。我靠在软椅上睡熟了。 醒来时我们的飞机平平稳稳,自由自 在,向我的亲爱的祖国,向太阳升起的 地方航行。黎明时刻的种种红色、灰色、 黛色、蓝色,都不见了。只有上下天空, 一碧万顷,空中的一些云朵,闪着银光, 像小孩子的笑脸。这时,我深切感到这 个光彩夺目的黎明,正是新中国瑰丽的 景象;我忘掉了为这一次看到日出奇景 而高兴,而喜悦,我却进入一种庄严的 思索,我在体会着“我们是早晨六点钟 的太阳”这一句诗那最优美、最深刻的 含意。(刘白羽《日出》)
        评析 作者多次运用比喻修辞细致地 描绘了在飞机上看日出时的景象,并自 然地把日出的瑰丽景象与新中国的光 辉形象和人生联系在一起,联想自然, 寓意深刻。使人感受到朝气蓬勃,永不 衰竭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并由此而看到 祖国的未来和人生的意义。
        53.我看见,荒漠的尽头冒着一缕缕 炊烟,乳白色的、懒散的炊烟,孤寂的心 里立即腾起一丝温暖……
        我盼望那烧炊的是位慈祥的阿妈;
        我还盼望是位贤慧的大嫂;
        我更盼望是位清俊的少女,那炉内 的热焰映亮了她羞涩的眼……
        如果只有温暖而没有美,那还不是 春天!
        

(王中才《炊烟》)


        评析 当你在沙漠的尽头看到一缕炊 烟时,也许会想到家庭的温暖。这是人 们共有的感受,如果诗人们反复地抒写 这种感受,就会平淡无奇,索然无味。诗 人在《炊烟》里联想到的是更深一层的 东西。他不仅想到了家庭的温暖,而且 想到了美好的爱情。最后一句“如果只 有温暖而没有美,那还不是春天”,将前 面的诗意升华到更高境界,使诗有了启 迪人的更深一层的思想内涵。
        54.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 花、桑树和鱼塘的地方走去了。到了一 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 来,背起了我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 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 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 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 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 世界。(莫怀成《散步》)
        评析 春日里三代人一次自然而和谐 的家庭散步,居然使作者产生了“好像 我背上的同她(妻子)背上的加起来,就 是整个世界”的感受。仔细品味这句话 的深邃内涵,我们可以发现作为中年人 的作者,所具有的启上承下,顶天立地, 继往开来的凝重的历史感和社会使命 感。作者将其对母亲和孩子的爱升华为 对社会、人类的道德、义务和职责,使人 感受到中年的艰辛、博大和深刻。升华 手法开拓了散文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增 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55.爹爹说:“花生底用处固然很多, 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这小小的豆不像 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底果 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 望而发生羡慕的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 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你们 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 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 接触它才能知道。”
        我们都说:“是的。”母亲也点点头。 爹爹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 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 西。”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 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了。”爹爹说:“这是 我对于你们的希望。”
        

(许地山《落花生》)


        评析 “吃花生”是生活中极其细小的 琐事;“花生好吃”也是人们极为普遍的 感受。作者却从这琐事上生发,将花生 作人格化的象征,赋予了它社会和人生 的涵义,借此对沽名钓誉的利己主义者 进行了批判和否定,给人以深刻的启 示。同时将普遍感受升华为博大而深厚 的感情,并由此而领悟到人生的意义和 做人的准则。朴实、平常的语言蕴含着 隽永、动人的艺术魅力。也许正因为这 个原因,作者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 名,时时鞭策自己。
        56.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我走着, 一面想,几乎怕敢想到我自己。以前的 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 思?奖他么?我还能裁判车夫么?我不 能回答自己。
        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 故此也时时熬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 自己。几百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 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 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 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 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鲁迅《一件小事》)


        评析 如果没有文章结尾处,对“一件 小事”的意义和感受的深刻揭示和阐 述,文章就会流于生活琐事的记录而失 去强烈的社会教育意义,读者也很难从 作品中看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不 断探索不断前进”的思想历程。以小见 大的升华手法,不仅再现了劳动人民毫 不利己,相互援助的高贵品质,而且再 现了鲁迅伟大的人格。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