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述式讽喻

2019-05-25 可可诗词网-修辞艺术 https://www.kekeshici.com

        1.乡间有一个笑谈;两位近视眼要比 眼力,无可质证,便约定到关帝庙去看 这一天新挂的匾额。他们都先从漆匠探 得字句。但因为探来的详略不同,只知 道大字的那一个便不服,争执起来了, 说看见小字的人是说谎的。又无可质 证,只好一同探问一个过路的人。那人 望了一望,回答道:“什么也没有。匾还 没有挂哩。”
        我想,在文艺批评上要比眼力,也 总得先有那块匾额挂起来才行。空空洞 洞地争,实在只有两面自己心里明白。
        

(鲁迅《三闲集·匾》)


        评析 近视眼本身视力就差,看不清 楚,何况是对着未挂出来的匾空发议 论,能议出什么来呢? 鲁迅先生巧妙地 引述这一笑谈,直指当时中国文艺界文 艺批评无的放矢、言之无物的现状,一 语破的,击中要害。引用一段笑谈,省去 许多论述之笔墨,且通俗易懂,生动感 人,说理深刻。
        2.一位教师在发现他的学生出现“早 恋”现象的时候,巧妙地避开这个容易 使对方陷入难堪境地并极易引起对方 警戒、对抗心理的问题,而向学生讲起 了他家乡果园的事情。他说,“我们村子 周围有大片的果树园,寒往暑来,春华 秋实。有一年秋末冬初,我突然惊异地 发现,有些就要落叶的果树枝上,竟然 又开出了一簇簇小小的果花。不久,花 谢了,居然也结出山楂般大小的果子。 可惜没过了几天,霜冻就来了,叶落尽 了,小果实也烂掉了。小时候,我每每捧 着这些可怜的小果子发呆。后来,我才 明白:不该开花的时候开花了,不该结 果的时候结果了,是会受到自然规律惩 罚的。今天同学们中的一些事情又引起 了我的思考,你们是否也从中得到了一 些启迪呢?”同学们深有感触。早恋现象 在这个班消失了。(段贵林《怎样使你的 语言充满激励性》)
        评析 引述式讽喻针对性和目的性很 强,引述必须恰当。其内容可以是现成 的寓言故事,也可以是根据表达需要现 编的。但所述内容必须合乎逻辑,有现 实基础,才能起到讽喻作用。此例就是 很好的说明。
        3.这就是伟大的文学么?不是的,我 们自己并没有这么说。“中国为什么没 有伟大文学产生?”我们听过许多指导 者的教训了,可是他们独独忘却了一方 面的对于作者和作品的摧残。“第三种 人”教训过我们。希腊神话里说什么恶 鬼有一张床,捉了人去,给睡在这床上, 短了,就拉长他,太长,便把他截短。左 翼批评就是这样的床,弄得他们写不出 东西来了。(鲁迅《叶紫作〈丰收〉序》)
        评析 例中的希腊神话与我国古代寓 言“削足适履”有异曲同工之美,都是讽 刺和批评极端主观主义的。不过细品其 味,又大不相同。恶鬼的“拉长截短”之 术远比削足者的“适履”之举可怖可憎, 鲁迅先生所讲的寓言,给我们留下深刻 的启示。
        4.“桓公好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 之。”(韩非子《二柄》)齐桓公,春秋五霸 之一;易牙,齐桓公宠臣。这里讲的是, 齐桓公喜吃美味食品,易牙就将自己儿 子头割下,蒸熟后给他品尝。这个史实 虽然年代久远,至今听起来,仍令人毛 骨悚然,不寒而栗。
        ……
        时下,一些“本位”居官者,“好”抽,有人 送烟;“好”喝,有人赠酒;“好”大喜功, 有人捧上一摞高帽;“好”色,自有人找 上门来……不管“好”什么,只要有所 “好”,就有人去“投”其所“好”,而且命 中率一般较高。
        ……
        “桓公好味”结局如何? 后桓公病 重,易牙竖刁乘机作乱,堵塞宫门,饿死 桓公,三月不葬,尸臭生蛆,爬出门外。 桓公从“好味”到活活饿死,以至“虫流 出户而不葬”,不值得在位的“好”者们 有所深思吗?
        

(商正《“从桓公好味”谈起》)


        评析 “桓公好味”的故事生动、形象, 作者引述之,以古喻今,过渡自然。篇末 描述了“桓公好味”的悲惨结局,更是发 人深思。
        5.在庚午年的春天说老马,不只是为 了凑“马年说马”的热闹。相反,触发我 情思的倒是老马的受冷落。早在马年到 来的前年,人们就兴致盎然地大论其马 了。有呼唤“千里马”出山的,也有为驽 马正名的,有人主张取消伯乐的相马资 格,建立“多种相马机制”,更有人出来 护马,大呼“放下你的鞭子”。却很少有 人议论老马。而不管骐骥、骅骝,还是驽 马、骀马,都不免有老的一天,既然世上 有老马,就不妨议它一议。
        “老马之智可用也”,是句古话。这 发明的光荣应该归功于管仲先生。据 《韩非子》记载: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 小白率兵北伐孤竹(今辽宁朝阳一带), 春往冬返,迷失方向,君臣将士一筹莫 展。这时管仲想到了老马,说“老马之智 可用也”。于是放老马而随之,遂得归 路。若不是靠了老马之智,齐国将士还 不知要跑到什么荒漠险滩呢。
        老马不避艰险,跋山涉水,驰骋疆 场,即使到了暮年,仍然老骥伏枥,壮心 犹存,奉献之志不减,继续为人类的事 业跋涉奔驰。“明知夕阳短,更需奋蹄 急”。这就是老马精神的写照。但是老马 毕竟老了,马齿有缺,脚力也不如先前。 这自然规律谁都没法抗拒。所以,要使 老马发挥作用,还得学学杜甫先生,他 认为“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恐怕 主要的还应在发挥老马之智上做文章。
        

(翟小明《老马之智可用也》)


        评析 引述“老马识途”的故事,说明老 马虽老仍有其用,教育人们要发挥老马 的聪明才智,发挥其余热。“老马”喻经 验丰富、业务精熟的人才。他们的聪明 才智对人类的事业是有用的。奉劝用人 者不要因其“老”而弃之。进一步又引用 杜甫的话:“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说明要在“老马之智可用”上做文章。引 述式讽喻修辞,必须注意引述与本论的 密切结合,引述要简明扼要,而且要贴 切、恰当,所引述的故事、寓言与说明的 事理要有必然联系。此例运用较典范, 以马喻人,寓意含蓄。
        6.《豁达先生传》上载,厉鬼之害人不 外三技:一迷、二遮、三吓。
        “迷者”,幻化成如花似玉、沉鱼落 雁之美女,施人以色,动人以情,使你销 魂落魄,自甘投怀送抱,终像《聊斋志 异》中的那位王生公子一样,心脏被“画 皮”掏吃一空!
        “遮者”,“鬼打墙”也。拦路剪径,胡 搅蛮缠,使你行不通,躲不过,绕不开, 走不脱,终成鬼魅膛中之物。
        “吓者”,神经战也。披发纹身,青面 獠牙,血口碧睛,露出狰狞之原形,吓得 你“休克过去”,被饿鬼撕肉嚼骨,吮血 吸髓,饕餮一空!
        现实中的恶鬼,在作奸犯科,施暴 为虐时,其鬼蜮伎俩与厉鬼之“三技”, 何其相似乃尔! ………
        

(王恒泰《莫怕鬼之三技》)


        评析 借古喻今,针砭时弊。引述“厉鬼 三技”的故事之后,直接指出古今何其 相似,一针见血。正因为“相似”,所以引 述恰当,而且文章衔接紧密。
        7.笔者想到历史上有一个“蒲鞭罚 罪”的故事。汉桓帝时,刘宽担任太守, 他立下了一个法规:凡吏人有过,均以 “蒲鞭”(用柔软的蒲草编织的鞭子)挞 之。试想,挥舞软绵绵的“蒲鞭”,去惩罚 有过之吏,怎能取得效果! 这位太守的 “宽容”之道,使得他手下人有罪而无 恐,反而更加为非作歹。如今“蒲鞭罚 罪”的遗风还未绝迹。……有关部门何 妨从锄除“蒲鞭罚罪”做起,来个真刑实 罚,屡犯者乃至摘掉乌纱帽,岂有不见 功效之理?! (摘自1988年4月2日《新 华日报》)
        评析 利用讽喻,使之说理透彻而切中 时弊。
        8.《古今谈概》里说:“依照祖制,京官 三品才能乘轿,举人是不能戴大帽子 的。可是后来三品次下的大官纷纷私自 乘了轿,举人老爷自然也不甘落后,一 顶大帽泰然自若地罩在了头上。一日, 私乘轿的大官到下面巡视,看见一个举 人戴着大帽,怒问道:“举人戴大帽,始 自何年?”举人回答:“始于老大人乘轿 之年。”老大人哑口无言。
        这则故事至少说明两个问题,其一 是上行下效。……其二是正人先正己。 ……(摘自1988年4月29日《文摘周 报》)
        评析 讽喻修辞可以以物喻人,也可以 以人喻人。古之“大官”老大人、“举人” 之行为今之“公仆”中可有否? 以古喻 今,古今一理。篇末点明喻意。
        9.敌人以庞大的机构向我们压迫,难 道我们还可以缩小吗?实行缩小就感到 兵力不足以应敌。……何以对付敌人的 庞大机构呢?那就有孙行者对付铁扇公 主为例。铁扇公主虽然是一个厉害的妖 精,孙行者却化为一个小虫,钻进铁扇 公主的心脏里去把她战败了。柳宗元曾 经描写过的“黔驴之技”,也是一个很好 的教训。一个庞然大物的驴子跑进贵州 去了,贵州的小老虎见了很有些害怕。 但到后来,大驴子还是被小老虎吃掉 了。我们八路军新四军是孙行者和小老 虎,是很有办法对付这个日本妖精或日 本驴子的。目前我们须得变一变,把我 们的身体变得小些,但是变得更加扎实 些,我们就会变成无敌的了。(毛泽东 《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
        评析 毛泽东同志善于运用古代寓言 故事来讲述革命道理。这段讲话中引述 了《西游记》中孙悟空战胜铁扇公主巧 夺芭蕉扇的故事及唐代大作家柳宗元 的寓言《黔之驴》,阐明了当时为战胜日 寇,党中央制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政策 ——精兵简政。虽是说理,但生动、形 象,通俗易懂。引述式讽喻在引述时必 须注意要与所阐明的事理相吻合,叙述 要概括、精练,不能喧宾夺主。
        10.齐欲伐魏,淳于髠谓齐王曰:“韩 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 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 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 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动之苦而 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 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 功。”齐王惧,谢将休士。(《战国策·齐 策三》)
        评析 此文所引寓言故事与“鹬蚌相 争,渔人得利”意思相同。借此寓言使齐 王谢将休士,不再伐魏,讽喻修辞之作 用可谓大矣!
        1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 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蜀之鄙 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富者 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 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 曰:“吾数十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 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 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 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 贫者至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 也。(彭端淑《为学》)
        评析 引述四川两个和尚朝南海的故 事作比喻,论述难与易的辩证关系,强 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刻苦奋 进。同时,讽刺具有好的条件而不去努 力的人,只能一事无成。
        12.赵且伐燕,燕苏代谓(赵)惠王曰: “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 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 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曰: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 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 燕,燕赵久相争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 为渔夫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 “善。”乃止。(《战国策·燕策》)
        评析 引述式讽喻中所引的寓言故事, 经过人民群众的阅读鉴定,运用浓缩凝 练的语言形式,将其内涵固定下来,便 构成了成语。它可以脱离原文而独立成 篇。上例引述部分就是成语“鹬蚌相争” 的出处。
        13.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 山”。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华 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门南面有两 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 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决心率领 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 有个老头子名叫智叟的看了发笑,说是 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你们父子数 人要挖掉这样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 的。愚公回答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 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 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 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 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 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 动了上帝,他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 这两座山背走了。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 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 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 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 定要坚特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 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 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 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大 山,有什么挖不平呢?(毛泽东《愚公移 山》)
        14.“要面子”和“不要脸”实在也可以 有很难分辨的时候。不是有一个笑话 么? 一个绅士有钱有势,我假定他叫四 大人罢,人们都以能够和他攀谈为荣。 有一个专爱夸耀的小瘪三,一天高兴地 告诉别人道:四大人和我讲过话了! 人 问他:“说什么呢?”答道:“我站在他门 口,四大人出来了,对我说,滚开去!”当 然,这是笑话,是形容这人的“不要脸”, 但在他本人,是以为“有面子”的,如此 的人一多,也就真成为“有面子”了。(鲁 迅《说面子》)
        评析 为“面子”而至出卖自己的人格, 实在是一种只顾“面子”而不顾其余的 畸形心态。引述恰当,收到了辛辣的讽 刺效果。笔墨不多,却一针见血。
        15.社会上的职业有千万种,究竟哪 些岗位重要,哪些不重要? 能不能分个 高低贵贱?这里不妨先给大家讲个童话 故事:“有天夜里,人睡着了。人身上的 各个器官都活跃起来,争论着到底谁最 重要。眼睛骄傲地说:‘离开我,你们都 永远生活在一片黑暗里。’耳朵说:‘离 开我,世界上将成一片死寂。’嘴巴说: ‘离开我。你们全得饿死。’大脑骂人了: ‘你们这些蠢货,没有我,你们啥也不 懂。’……谁也不服谁,结果各自离开了 整体,都变成了一堆死肉。”一个人的身 体,是由各种器官,二百多块骨头、筋肉 和皮毛组成的,各有各的分工,谁也离 不开谁。如果因为什么好吃的东西都由 嘴巴享受,眼、耳、脑、鼻、手、足……都 离开自已的岗位去当嘴巴,把整个人体 当成一个“大漏斗”,就不成其为“人” 了。社会上的各个岗位,也是各有分工, 谁也离不开谁的。(《青年修养十二讲》)
        16.1937年,郭沫若同志不计个人安 危,从日本只身潜回祖国参加抗日,上 海地下党组织上海各界人士集会,欢迎 郭沫若回国和与此同时获释的沈钧儒 等“七君子”返沪。会上,国民党代表鼓 吹“一党专政”和抗日必须统一于“政 府”之下。郭沫若针对这种说教,作了精 彩的反驳。他说:
        政府好像是个火车司机,人民好比 火车上的乘客,司机、乘客是向着同一 目的地,乘客应该一致服从司机开车, 才能达到共同的目的地。但是如若替我 们开车的司机,是个喝了酒的醉汉,或 者他已经睡着了,这个时候全车乘客都 将有生命之虞,更不能安全到达目的 地,这样我们就不能再服从他了。这时 候我们不但不能服从他,而且应该叫醒 他了! ……
        即使他没有醉,没有睡着,而这个 司机不是个好司机的话,那他也是不会 安全行车的。像前面轨道上,堆放着许 多石块、障碍物,他还是硬向前开,全车 乘客的生命安全危在旦夕,这时我们全 车的人,为着自己的生命,为着胜利到 达目的地,也就不能盲目地服从他,大 家应该命令他停车,应该赶快下车,一 齐把石块、障碍物搬掉。
        

(张湘江《比较对照 讽喻类比》)


        评析 根据表达需要编写故事,以类比 法新颖、别致、巧妙地驳斥了国民党代 表的谬论,充满讽刺意味。
        17.一个地区和单位的廉政建设如 何,“头头”带头是最要紧、最管用的。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 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喊破嗓 子,不如做出样子”,“三令五申不如身 体力行”。这些古今谚语都是被实践反 复证明了的真理。……
        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大官张居正,在 任首辅时,一再提倡廉政,要求各级官 吏克己自俭,严惩贪污受贿。连皇帝的 外祖父李伟和他的同学兵部侍郎汪道 昆受贿,也不放过。张居正实施廉政可 谓铁面无情,可是万历年间的贪污受 贿,奢糜之风并没有因此收敛。原来张 居正的廉政是律人不律己的。他个人的 衣食住行极其阔绰,在北京修建住宅的 费用一次就达白银一万两。由于张居正 不能身体力行做出表率,自然也就不敢 公开号召各级官吏“向我看齐”。这种正 人不正己的廉政结局是可想而知的。
        

(毛书征《“向我看齐”与“见贤思 齐”》)


        评析 引述式讽喻的针对性很强。此例 所引述的故事,使人们自然会联系当今 社会现实,对于端正党风,搞好廉政建 设,有借鉴意义,起到了以古讽今的作 用。
        18.马克思主义看问题,不但要看到 部分,而且要看到全体。一个虾蟆坐在 井里说:“天有一个井大。”这是不对的, 因为天不止一个井大。如果它说:“天的 某一部分有一个井大。”这是对的,因为 合乎事实。我们说,红军在一个方面(保 持原有的阵地的方面)说来是失败了, 在另一个方面(完成长征计划的方面) 说来是胜利了。敌人在一个方面(占领 我军原有阵地的方面)说来是胜利了, 在另一个方面(实行“围剿”“追剿”计划 的方面)说来是失败了,这样说才是恰 当的,因为我们完成了长征。(毛泽东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评析 引述井底之蛙“坐井观天”的寓 言故事,说明眼界狭小,看问题片面的 人就如井底之蛙。教育我们的干部要全 面地辩证地看问题,正确理解中国工农 红军三支主力军的阵地大转移的真正 意义。
        引述式讽喻的针对性、目的性更 强。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