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传十章) 只有仁者在位,能流放恶人,驱除暴戾,不与不善者同处国中。这就是仁者善善而恶恶的道理。...

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

(传十章) 以污浊的言词蔑视人,人家也会以同样的话回问你。...

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以不合理的手段夺取财货,同样也会虚浮浪费,不能显其效用。...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传十章) 楚国的古书说:“楚国没有什么值得宝贵的,只有行善为最宝贵”。晋文公的母舅狐偃说:“逃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可宝贵的,只有亲仁为最宝贵。”...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传十章) 君子必先谨慎修德,有品德才能获得民心。有人民才有疆土,有土地才有财货,有财货才有国家可用的资源。 总而言之,政治的根本在于慎修品德。...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传十章) 品德是待人处事的根本;财货祇是末节。轻视品德的修养,而重视财货的聚敛,那无异与民争财,而施以劫夺,人民自会尤而效之,天下乱萌生矣。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本,德也。末,财也。谓人君以德为轻而疏远之,以财为重而攫致之,则无异与民争利,而...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传十章) 国人所喜爱的,我也喜爱;国人所厌恶的,我也厌恶。这才称得上是人民的父母。...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传十章) 《诗经》说:“商朝还未失民心时,君王的德望可与上帝相匹配。后世国君宜以殷商为借鉴。天子之受天命而获福祐,不是容易永保的。”这说明得大众拥戴,便得有国家;不得众的,便失去国家。...

君子有絜矩之道。

(传十章) 所谓平天下在于治国的意思,是说国君能敬老,国人自然也能行孝;国君能尊长,国人自然也能行悌;国君能怜恤孤儿,国人自然也就不弃置幼弱。所以,在位者要以推己及人的恕道,作教化国人行仁笃信的阶梯。这句和“忠恕之道”相通。...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此之谓洁矩之道。

(传十章) 我所厌恶于在上者,我也不以之待在下者;我所厌恶于在下者,也不以之侍奉长上;我所厌恶于在前的,也不以之待在后的。就是洁矩之道。 此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通。...

一家仁,一国兴仁。

(传九章) 人君在自己家里能够行仁守义,老百姓也会受到影响而行仁道。同样的,一家人能够体让,全国的人也就讲求礼让。相反的,国君如果贪婪暴戾,国人也就会因以倡乱。...

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传九章) 有位的君子,必须自己先具有德性,然后才能要求别人修习德性。推己及人,处善恶皆然。 郑玄曰:“有于己,谓有仁让也;无于己,谓无贪戾也。”朱熹曰:“有善于己,然后可以责人之善,无恶于己,然后可以正人之恶,皆推己以及人,所谓恕也。”...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传九章) 根本没有人先学习如何养育儿女之后,才出嫁的。纵使一个女人缺乏养育孩子的知识,但只要能本诸爱心和孩子接触,也能导之以正,使成君子。...

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传九章) 君子不出家门,也能把好的德风教化推广到全国。乃言君子教人以孝、悌、慈,亦可成敦厚之风,而成教于国矣。 老子说:“不出家门能知天下事,不必从窗牖向外看,也能知道天道运行的行状。”...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传九章) 尚书康诰篇说:“爱民如爱自己的婴孩一样。”心里确实存有这念头而真心真意地去推求,距离理想,所差无几了。...

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传九章) 所谓治国必先齐家的意思,是说连自己的家人尚不能就教而趋善,而谓能教导别人,这是不可能的。...

入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传八章) 所谓齐家在于修身的意思,是一般人对于他所亲爱的人,会造成偏袒。修身的本务,就是要求人能够涤去私心、私欲而行其所当行。...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传八章) 对于你所喜欢的人,能够察觉出他的缺失所在;而对于你所厌恶的人,能察觉他的优点所在,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传八章) 俗语说:“没有人能察知自己孩子的缺失,没有人能知道自己的禾苗壮大。”这就是说自身不能修治,便不能整饬其家。 前者是因为溺爱,后者则是“心”为利欲所迷惑。...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时。

(传七章) 如果一个人的心不专注,就是睁大眼睛在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甚至吃也不知它的味道。这也就是修身在于正心的最佳例证。 一个人如果心神不定就无法正确的判断一件事,也无法采取适当的行动。...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