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六章) 有钱人家可以把房子装饰漂亮;有德行的人可以润泽其身心。内心坦然,身体自然安泰。 “心广体胖”:胖,安舒也。言心无愧怍,则广大宽平,而体常舒泰也。...
(传七章) 亦所谓修身在于正心的意思。如果心怀恚忿,便不能得到事之平正。 身:当作心。忿懥:怒也。则不得其正:朱熹曰:“盖是四者(指忿怒、恐惧、喜爱、忧患) ,皆心之用,而人所不能无者,然一有之而不能察,则欲动情胜,而其用之所行,或不能不失其正矣...
(传六章) 曾子说:“十只眼睛注视着你,十只手指着你,这真是可怕的啊!”一个人的所作所为,都逃不过世人的耳目,所以君子必须坦荡荡,千万不可自欺,否则必将导致身败名裂。...
(传六章) 君子独处的时候,言行举止仍须十分谨慎,不自欺,自欺,亦所以欺天也。 “慎其独”: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处人所不及见而己所独知之时,亦戒慎恐惧,不敢苟且也。...
(传六章) 小人平时多行不义,甚且无恶不作。见到君子,便躲躲闪闪地掩饰自己的坏处,而表现自己的好处。 闲居:独处也。指平时。...
(传六章) 所谓诚意,就是不欺骗自己。这也就是修持的起步。...
(传六章) 讨厌不善,要像讨厌臭的气味一样。好善,应该像喜欢美色一样,这可使人的内心自足惬意。 “自谦”谓自足也。...
(传四章) 背弃实情的人,不敢以虚诞不实的言辞来狡辩。使一般人的心志,自然为君子的明德所感召而有所畏服。 此章释本末,言以德化民为本,听讼,末也。...
(传二章) 诚能除去旧染的污垢,不断地求革新,则能日新又新。这是商汤刻在洗盘上的铭文,借此时时警惕自己。 苟,诚也。言诚能一日,有以涤其旧染之污而自新,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不可略有间断也。...
(传二章) 有德行的人,做自己该做的事,都会尽心竭力。 “极”就是至极的意思。...
(传三章) 与人交往,以能守信为准绳。 (参考)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经一章) 如果自己修身的工夫都没有做好,而想使国家天下治平,是不可能的,应该视修身为首要。如果不先修身,则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根本不修,绝不能善其枝节。非如此,则想要恩泽及于天下,是不可能的。 “本”指修身。“末”指齐家、治国、平天下。...
(经一章) 要想增进自己的知识,在于能做到即物穷理。 朱熹:“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格物”即物穷理也。朱熹曰:“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经一章) 自天子到平民,都应该以修身为根本。 “壹是”谓一切也。...
(经一章) 任何一件东西,都有其根本和末梢。任何一桩事情,都有终结和开始。知道那些在先,那些在后,这样就接近大学所讲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朱熹曰:“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言任何一件事,要分清本末,辨别先...
(经一章) 古人想要使天下人都能彰明自己的德性,就先得治好自己的国家。但想要治好自己的国家,又先得治好自己的家庭。处理一切事情,都要从根本处着手。...
(经一章) 人在知道止于至善的境界,然后心志才有定向。 这句话是接着大学三纲领中“止于至善”之后而加以说明,不论做任何事情,总该以至善作为第一目标。 定者,知至善之所,则志有定向。...
(经一章) 指导一般民众除去旧染的污垢,不断地求革新,当日新又新。就是不仅自己要修身养性,同时也要使别人能够敬谨修养本身灵明之性。...
(经一章) 想要达到至高至上的境界,须对自己的修养,不断地琢磨,精益求精,使能严密、刚毅、光明磊落。...
(经一章) 尚书康诰篇说:“能彰明自己的德性。”大甲篇说:“经常审视天所赋予我的德性。”尧典篇说:“能彰明大德”。这都是说要自己来彰明天赋之灵明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