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因事有

理因事有,心逐 ① 境生,事境 ② 俱忘,千山万水。(《五灯会元》卷十二) 注释 ①逐:跟随。②境:境地、处境。 译文 事理由于事物的存在而存在,意识随着身处的环境而产生,如果能够把事物和身处的环境都忘记,心胸就会像千山万水一样开阔。 感悟 这里说的是“物我两...

心忍可令诸事不生

一切之事,心能忍,可令其不生。(《道院集要》) 译文 一切事情,只要在心里忍受了,就可以让它不发生。 感悟 遇事不冷静,不能控制情绪,甚至采用极端手段的人,很难正确、妥善地处理问题。因此我们要学会在各种环境中保持平和的心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忌冲动,做到遇...

风动心摇树

风动心摇树,云生性起尘,若明 ① 今日事,昧 ② 却本来人。(《五灯会元》卷二) 注释 ①明:明白。②昧:不明白。 译文 风吹动时心就会像树一样地摆动,云生成时本性就会像尘土一样扬起,如果总是想弄明白现实中的这些事情,反而会不明白本来的自我。 感悟 不要注重外...

信为根本

诸利 ① 根本,信 ② 为大力 ③ 。(《大智度论》卷一) 注释 ①利:利益。②信:信仰。③大力:决定性的因素。 译文 无论要获得什么样的利益,信仰都是最根本的决定因素。 感悟 信仰危机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弊...

诸苦所因,贪欲为本

诸苦所因,贪 ① 欲 ② 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 ③ 止 ④ 。(《法华经》卷二) 注释 ①贪:梵文Raga的意译,即贪心、贪婪。②欲:梵文Chandas或Rajas的意译,即希求、欲望。③依:依靠,依托。④止:居住,栖息。 译文 人的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于贪欲,如果能够灭除贪欲,痛苦...

张三李四

如何是佛?张三李四。(《五灯会元》卷十) 译文 什么样的人是佛呢?张三、李四都是佛。 感悟 佛家认为张三、李四都是佛,即人人都能够成佛,是因为人人都有佛性。借用佛家的这个观念,可以说,我们——张三、李四——都能够成为人格完善、品德高尚的人,但问题在于我...

骑牛觅牛

问:“学人欲求识佛,何者即是?”丈 ① 曰:“大 ② 似骑牛觅牛。”(《五灯会元》卷四) 注释 ①丈:长老,对德高僧人的尊称。②大:很。 译文 有人问长老:“学生想认识佛,请告诉我什么是佛?”长老回答:“你这样很像是骑在牛背上找牛。” 感悟 “骑牛觅牛”的比喻说...

有二白法

有二白 ① 法,能救众生:一惭,二愧。惭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惭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惭愧。无惭愧者,不名为人,名为畜生。(《涅槃经》卷十九) 注释 ①白:告白、明白。 译文 有两种方法告诉大家可以救众生:一是惭,二是愧。所谓惭是...

心知畏忌

深观善恶,心知畏忌,畏而不犯,结吉 ① 无忧。(《法句经》卷上) 注释 结吉:“结”即结交;“吉”即吉祥、吉利。 译文 能够深刻地洞察和分辨善恶,内心就知道对什么应该感到惧怕和忌讳。知道畏惧就不会去做(错事),就能够广结善缘,没有忧患。 感悟 人们不仅仅需要辨...

枉杖良善,灾仇无赦

枉杖良善,妄谗无罪,其殃十倍,灾仇无赦。(《法句经》) 译文 平白无故地打了善良的人,肆意诽谤没有过错的人,做这些事所带来的灾祸是做一般错事的十倍,而且将无法得到赦免。 感悟 陷害、诽谤正直善良的人,让人无缘无故承受肉体和精神上的苦痛,这种明显带有主观恶...

前心作恶,云覆月

前心作恶,云覆月;后心起善,如炬消暗。(《未曾有因缘经》) 译文 开始如果产生了做恶的念头,心里就会像乌云遮住了月亮一样;如果后来心里产生行善的念头,就会像火炬将黑暗驱散。 感悟 人做了恶事,哪怕获得的好处再多,心灵也是阴暗的;行善之人,光明高尚,心里总是...

悲母在堂

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为日中;悲母死时,名为日没;悲母在时,名为月明;悲母亡时,名为暗夜。(《心地观经·报恩品》) 注释 悲母:即有悲恩的母亲。悲恩指拔苦之恩,指诸如解除病痛、饥渴、寒热等方面苦恼的恩情。 译文...

圣人陈福以劝善

圣人 ① 陈 ② 福以劝 ③ 善,示 ④ 祸以戒 ⑤ 恶。小人 ⑥ 谓 ⑦ 善无益而不为,谓恶无伤而不去 ⑧ 。(《法苑珠林》) 注释 ①圣人:指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人。②陈:陈述、述说。③劝:说服。④示:表明、指出。⑤戒:戒除、革除。⑥小人:卑鄙的人。⑦谓:告诉。⑧...

慈母最为亲

若远至他国,行伴名为亲;于自居家中,慈母最为亲。(《别译文杂阿含经》卷八) 译文 如果出门远行去别的国家,同行的伙伴是最亲密的人;如果在家中,慈爱的母亲是最亲的人。 感悟 母爱是人间最无私、最执著、最美好的爱。 无私在于:为了这份爱,母亲能够委屈自己。孩...

应生孝顺心

于父母兄弟六亲中,应生孝顺心,慈悲心。(《梵网经》) 译文 对于父母兄弟等各位亲属,要具有孝顺心和慈悲心。 感悟 六亲不认的人也能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吗?...

妨慈悲之道

凡愚吝惜 ① 家财,靡 ② 有舍心,而丧躯命,但 ③ 为贪生,恒 ④ 忧不活。遂使妻儿角 ⑤ 目,兄弟阋墙 ⑥ ,眷属乖离,亲朋隔绝。良 ⑦ 由悭 ⑧ 因悭缘,悭法悭业。乖菩萨之心,妨慈悲之道,不生救护之意,唯起烦恼之情。如是之愆 ⑨ ,实由悭贪为本也。(《法苑珠林》)...

善心教化

若善心教化,虽为别离,亦不得罪;若以恶心,令他斗乱,则是两舌 ① ,得罪最深。(《成实论》) 注释 ①两舌:向此说彼,搬弄是非。 译文 如果以善良的心去教育感化别人,即使别人因此离你而去,你也没有做什么坏事;如果以恶毒的心去教别人相互乱斗,这就是搬弄是非,你就...

失得相推

失得相推 ① ,祸福相袭 ② ,恶积而天殃自至,罪成而地狱斯罚。此乃必然之数 ③ ,无所容疑矣。(《玄明集》) 注释 ①推:推移。②袭:继承。③数:自然之理。 译文 得与失相互转换,福和祸相互承袭。恶行积累得多了自然要遭到来自上天的祸殃,形成了罪恶就要遭到来自...

仰天而唾

恶人害贤 ① 者,犹如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 ② 己堕。(《四十二章经》) 注释 ①贤:有道德、有才能的。②从:随着。 译文 恶人加害于有才能的人,就好比仰面朝天吐唾沫,不但不能将唾沫吐到天上去,反而还会回落到自己的身上。 感悟 害人其实是害己,报应就在眼前...

如影随形

罪福响应,如影随形,未有为善不得福,行恶不得殃者。(《旃檀越王经》) 注释 罪福响应:“罪”即作恶。“福”即造福。“响”即发出声音。“应”即回应。 译文 作恶得祸,造福得福,这就像发出的声音有回音一样,又像影子跟随形体始终不离一样,从来都不存在做好事不得...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