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博学之 ① ,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二十) 注释 ① 之:语气词。 【译文】 要广泛地学习,要细致地询问,要谨慎地思考,要理智地辨别,要诚恳地去做。 感悟 《中庸》的作者认为“诚”和“中庸”是最高的道德范畴。真诚的德性,圣人先天就有,而普通人...

中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① 。发而皆中(zhòng) ② 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一) 注释 ①中:指人内在的性尚未表现为外在的情的自然状态,因而没有任何偏颇的倾向。②中(zhòng):符合。 【译文...

天命之谓性

天命 ① 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② ,修道之谓教 ③ 。(《中庸》一) 注释 ①天命:自然。②率性之谓道:按照自然本性而生活就是“道”,就算遵循大“道”了。道,本意为道路,引申为道理、规律。③修道之谓教:进而遵循“道”而修身,就是“教”。可见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人...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孔)子曰:“学如不及 ① ,犹恐失之 ② 。”(《论语·泰伯》十七) 注释 ①不及:赶不止。②失之:失掉、忘记了。 【译文】 孔子说:“在学习上,要有唯恐赶不上、赶上了又害怕丢掉了的心情。” 感悟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要有比学赶帮的精神。...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孔)子曰:“多闻 ① ,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 ② 之。”(《论语·述而》二十八) 注释 ①闻:听。②识:志,记...

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① 。(《论语·述而》二十五) 注释 ①文、行、忠、信:文化知识,社会行为,忠诚态度,诚信作风。 【译文】 孔子从以下四个方面教育他的弟子:文化知识,社会行为,忠诚态度,诚信作风。 感悟 古人那时就提出了知识、技能、品德的综合素质教...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① 。择其善者 ② 而从之 ③ ,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 。”(《论语·述而》二十二) 注释 ①焉:在其中。②善者:好的地方、方面。③从之:学习它。④改之:改正它。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对其...

举一反三

(孔)子曰:“不愤 ① 不启,不悱 ② 不发,举一隅 ③ 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八) 注释 ①愤:发愤(想要弄清问题)。②悱(fěi):心里想说而口又说不出。③隅(yú):角落,喻指问题的一个方面。 【译文】 孔子说:“对于学生,老师要做到不到他们发愤...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曰:“默而识 ① 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 ② 我哉?”(《论语·述而》二) 注释 ①识:志,铭记,把学过的知识默记着。②何有于:有何于。 【译文】 孔子说:“把学过的知识默记着,学习没有厌烦的时候,教育人没有疲倦的时候,我还有什么吗?” 感悟 “我还有...

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

(孔)子曰:“知 ① 之者不如好 ② 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③ 之者。”(《论语·雍也》二十) 注释 ①知:懂得。②好:喜欢,爱好。③乐:快乐,乐趣,以什么为乐。 【译文】 孔子说:“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或实践的结果,懂得它的(重要性)不如爱好它见成效,爱好它又不如以它为...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① 。文质彬彬 ② ,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十八) 注释 ①质、文:质地、文彩,指文章的内容、形式或一个人的内在气质、外在形象。野、史:原意为乡下人、掌管文书的史官,形容人的俗雅。②彬彬:文雅的样子。 【译文】 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评论卫国大夫孔文子):“敏 ① 而好 ② 学,不耻下问。”(《论语·公治长》十五) 注释 ①敏:敏捷、聪明。②好:喜欢、爱好。 【译文】 聪明好学,不以向下人、地位低的人请教为耻辱。 感悟 任何人都不可能行行精通、业业专攻。因此向专家、能手学习是获得知...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曰:“《关雎》 ① ,乐而不淫 ② ,哀而不伤。”(《论语·八佾》二十) 注释 ①《关雎》是《诗经》的首篇,诗中运用起兴、排比的手法,借助想象,描写了一位男子追求他心目中理想女性而不得的忧思,以及想象中她采茶等劳动的优美姿态和与她结婚时的快乐。②淫:...

揠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 ① 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 ② 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公孙丑上》二) 注释 ①揠(yà):拔。②病:劳累了。 【译文】 宋国有个人嫌弃他地里的禾苗长得慢,就把它们一律往上拔了拔。他一脸疲惫地回到...

谨庠序之教

谨庠序 ① 之教,申之以孝悌 ② 之义,颁 ③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三) 注释 ①庠(xiáng)、序:古代对学校的称呼。②悌:恭兄。③颁:同“斑”。 【译文】 认真办学的目的就是要从小就向学生传授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因为孝道盛行,须发斑...

学无常师

(门生子贡评价孔子):学无常师 ① 。(《论语·子张》二十二) 注释 ①常:恒常,一定的。 【译文】 孔子虚怀若谷,随时随地向人学习,没有一个固定的老师。 感悟 博采众家之长...

日知其所亡

子夏 ① 曰:“日知其所亡 ② ,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者也。”(《论语·子张》五) 注释 ①子夏:孔子的学生。②亡:无。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如果每天都知道(意识到)自己所没有的东西,每月都能不忘掉自己所学到的东西,那他就是好学的人了。” 感悟 人生应当...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曰:“性 ① 相近也,习 ② 相远也。”(《论语·阳货》二) 注释 ①性:人性,这里指人天生的自然属性。②习:习俗,这里指人后天的社会属性。 【译文】 孔子说:“人先天的本性是差不多的(没有善、恶之别),(由于学习、生活等环境的不同)后天的习性则往往迥然不...

生而知之,学而知之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① ;因而学之,又其次也;困 ② 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九) 注释 ①在认识上,孔子把人分为上、中、下三等,认为上智而下愚;上智的圣人天生就明白道理、赋有认知的本能;普通的士人通过学习能够明理;下...

有教无类

(孔)子曰:“有教无类 ① 。”(《论语·卫灵公》三十九) 注释 ①类:类别。 【译文】 孔子说:“人人皆可教育,没有什么类别(有高低贵贱之别)。” 感悟 在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前封建时代,孔子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并身体力行,从而打破教育垄断专属的局...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