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 恃聪明闻见,而不存神以体实理——必成乎妄也。 注释: 聪明: 指听觉好、视觉好。 句意: 凭借自己的听觉灵敏而听, 视觉清楚而看, 但不用大脑思考与体验实理, 一定是理论脱离实际的。 出处: 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乾称》...
名言: 欲闭内而不外,使不得合,则圣人不能舍此而生知觉。 句意: 想关起门来思索而不接触外界事物, 使思索和实践不结合起来,那么圣人也是不可能有所感悟的。 出处: 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乾称》...
名言: 天下之变万, 而要归于两端, 两端生于一致。 句意: 天下的变化成万, 而归结于阴阳两端, 两端是从一个原始事物产生的。 出处: 清· 王夫之《老子衍》...
名言: 耳目受物, 而心治物。 句意: 耳目接受事物而心统治事物。 出处: 清·王夫之《庄子通·人间世》...
名言: 气原是有理底,尽天下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 注释: 底: 的, 助词。 句意: 气原是有理的, 尽天下之间的事物没有不是气, 即没有不是理。 出处: 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
名言: 天下之物无涯,吾之格也有涯,吾所知者有量,而及其致之也,不复拘于量。 句意: 天下的事物没有边际, 而我获得知识是有限的, 我所知道的是有一定数量的, 等到获得它, 就不再局限于数量。 出处: 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
名言: 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 句意: 气之外再没有虚托孤立的理。 出处: 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
名言: 格物之功,心官与耳目并用,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 句意: 接触事物的目的, 就是要思维和耳目并用, 学问为主而思辨作辅助。 出处: 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
名言: “不可知”只是不易见, 非见之而不可识也。 句意: “不可感知”仅仅是不易看见, 不是看见了而不能认识。 出处: 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
名言: 艰者必先也, 先其难而易者从之, 易矣。 句意: 艰难的事必须先做, 先做了艰难的事, 容易的事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就很容易了。 出处: 清·王夫之《尚书引义》卷三...
名言: 天下之有无, 非思虑之所能起灭。 句意: 天下是有还是无, 不是思维能够生或灭的。 出处: 清· 王夫之《尚书引义·顾命中二》...
名言: 功者,人所有事于天之化,非徒任诸天也。 句意: 人们要成就某一事物, 就要研究与了解自然的变化, 不能单单是听任于自然。 出处: 清·王夫之《尚书引义·洪范》...
名言: 无目而心不辨色,无耳而心不知声,无手足而心无能使。一官失用,而心之灵废矣。 句意: 没有眼睛心就不能辨认颜色, 没有耳朵心就不能感知声音, 没有手脚心就没有地方使用。一个感官失去了作用, 心的灵敏也就废弃了。 出处: 清·王夫之《尚书引义...
名言: 知非先, 行非后, 行有余力而求知。 句意: 感知不一定在前, 实践不一定在后, 实践有余力而探求其内在的道理。 出处: 清·王夫之《尚书引义·说命中二》...
名言: 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句意: 实践可以包括感知, 而感知不能包括实践。 出处: 清·王夫之《尚书引义·说命中》...
名言: 虚以生其明,思以穷其隐,所谓致知也。 句意: 虚静可以使人明察, 思考可以使人穷尽隐蔽的事理, 这就是所说的获得知识。 出处: 清·王夫之《尚书引义·说命中二》...
名言: 无先后者天也……在我为先者,在物为后;在今日为后者,在他日为先。 句意: 没有终始的是天……对我来说在前的, 对别的事物来说是在后;对今日来说是在后的, 对将来某天来说是在前。 出处: 清·王夫之《周易外传》...
名言: 自然者天地,主持者人。 句意: 自然是天地, 主持它的是人。 出处: 清·王夫之《周易外传》...
名言: 人以天之理为理,而天非以人之理为理者也。 句意: 人以自然之理为理, 而自然不用人的理为理。 出处: 清·王夫之《周易外传·序卦传》...
名言: 其不见也,遂以为邃古之前有一物初生之始;将来之日,有万物皆尽之终。 注释: 邃古: 往古, 很久远。 句意: 道是看不见的, 于是就有人以为在很久远之前有一个原始的事物; 将来的某一天, 有万物都随着它结束。 出处: 清·王夫之《周易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