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三章) 与人交往,以能守信为准绳。 (参考)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经一章) 如果自己修身的工夫都没有做好,而想使国家天下治平,是不可能的,应该视修身为首要。如果不先修身,则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根本不修,绝不能善其枝节。非如此,则想要恩泽及于天下,是不可能的。 “本”指修身。“末”指齐家、治国、平天下。...
(经一章) 要想增进自己的知识,在于能做到即物穷理。 朱熹:“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格物”即物穷理也。朱熹曰:“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经一章) 自天子到平民,都应该以修身为根本。 “壹是”谓一切也。...
(经一章) 任何一件东西,都有其根本和末梢。任何一桩事情,都有终结和开始。知道那些在先,那些在后,这样就接近大学所讲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朱熹曰:“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言任何一件事,要分清本末,辨别先...
(经一章) 古人想要使天下人都能彰明自己的德性,就先得治好自己的国家。但想要治好自己的国家,又先得治好自己的家庭。处理一切事情,都要从根本处着手。...
(经一章) 人在知道止于至善的境界,然后心志才有定向。 这句话是接着大学三纲领中“止于至善”之后而加以说明,不论做任何事情,总该以至善作为第一目标。 定者,知至善之所,则志有定向。...
(经一章) 指导一般民众除去旧染的污垢,不断地求革新,当日新又新。就是不仅自己要修身养性,同时也要使别人能够敬谨修养本身灵明之性。...
(经一章) 想要达到至高至上的境界,须对自己的修养,不断地琢磨,精益求精,使能严密、刚毅、光明磊落。...
(经一章) 尚书康诰篇说:“能彰明自己的德性。”大甲篇说:“经常审视天所赋予我的德性。”尧典篇说:“能彰明大德”。这都是说要自己来彰明天赋之灵明德性。...
(经一章) 圣贤君子研求学问的目的,第一就是琢磨上天赐与人的德行(即良心)。第二就是不但自己须努力实践,更要推广到一般人,使他们都能明了道德的本务。第三就是把前面两个目的,达到至善至美的地步。这就是“大学”的真正目的。 大学之三纲领,为在明明德...
【诗句】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出处】唐白居易《 浪淘沙六首其四 》 【意思】我怨恨你不象潮水那样遵守约定的时间回来,我 想念你情深意长,方才觉得大海并不深。诗句用具体的 潮、 海 比喻抽象的恨 、思,巧...
【诗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出处】唐白居易《 观刈麦 》 【意思】种田人家很少有闲暇的月 份,到了五月,人更是倍加繁忙。 【鉴赏】农家很少有闲暇的时候,进入五月,人 们更是倍加繁忙。种田人家整年忙碌,而得之甚少。诗人的笔常常触及 贫苦人,...
人的吉凶祸福,无一不是天命。只要能顺受其正命就行了。 朱注:“人物之生,吉凶祸福,皆天所命。” (参考)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这一节的意思是说,人所遭际的吉凶祸福,都是出诸天命...
(尽心下) 我最厌恶似是而非的东西。...
(尽心下) 君子只要回复到经常的大道上去就对了。况且经常的大道能够端正起来,百姓自然就会奋发兴起。百姓能够奋发兴起,自然就没有乡原之类的邪恶行为了。 “反经”:朱注“反,复也。经,常也。万世不易之常道也。”...
(尽心下) 生在这世上,就依照这世上的流俗来做人。只要大家说我好就行了。这样遮遮掩掩地来讨好世人,就是乡原了。 “阉然媚于世”朱注:“音,如奄人之奄,闭藏之意也。媚,求悦于人也。孟子言此深自闭藏,以求亲媚于世,是乡原之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