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封建史学思想的发展

反封建史学思想的出现与当时政治形势有关。内忧外患使中国面临危机,进步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提出了“变”与“新”的口号,学术上也要适应此变化。而在学术上与政治最密切的就是史学,从而逐渐掀起了反封建史学的浪潮。于此有贡献的人物很多,其中最有影响的有以下几...

四、章学诚的史学

章学诚是封建时代中国最后一位大史学家,是封建时代可与刘知几比肩的著名史学评论家。 (一)章学诚(1738年—1801年)的生平及其著作 章学诚,字实斋。他比王鸣盛小十六岁,比赵翼小十一岁,比钱大昕小十岁。其一生特点:1.天资很低,背书不过二三百字,作文虚字用得不...

三、历史考证学的发展

历史考证学至明还处于史学的附属地位,还没有人专搞考证。到清乾嘉时有人终生考证,考证内容有经史子集。 (一)历史考证学的内容 1.校正文字,这牵扯到版本学、校勘学、文字学。明人刻书喜改字,清人便对明刻本进行考证。 2.解释文义,一字一词一句之解释,人名、官...

二、历史地理学的发展

历史地理学是从地理方面研究历史的发展变化,亦称地理沿革史。地理最早见于《尚书·禹贡》的记载,此后正史中有地理志、郡国志,唐时始单独成书,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元和是唐宪宗年号),此书据元和年间的区划叙述疆域和政区的变化,有图有志,南宋时图失传,惟志...

一、历史编纂学的继承与发展

明清时期的历史编纂学多数是继承,发展很少。 (一)纪传史(正史):有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两部《元史》和《明史》。明修《元史》撰写时间短,修了两次,加到一起不到一年的时间,错误、遗漏、混乱、重复的很多,但也确实保存了元史的资料,乃为研究元史的必读之书。清修《...

五、纪事本末体的创立

袁枢(1131年—1205年),南宋人,比李焘晚二十年,比李心传早四十年,地方官中央官都做过,做过知州知府,也做过史官。前半生研史,晚年研经。 《通鉴纪事本末》抄《资治通鉴》,共二百三十九篇,每篇是一个事件,每篇自己立一标题,从三家分晋开始到周世宗征淮南,包括了...

四、编年史的发展

隋唐时编年体难与纪传体相比,在北宋司马光作《资治通鉴》后,此体复兴。(1)出现了高质量的编年体通史,以前有许多编年史时间通,地域却不通,或地域通而时间是断代,《资治通鉴》则通时间通地域通内容。(2)出现了内容丰富的编年体断代史,超过了纪传体的断代史,三国...

三、典章制度史的发展

《尚书》的《禹贡》和《洪范》是最早记典章制度的著作。《禹贡》主要记贡赋和地理,《洪范》(译成现代文曰大法)主要记政治经济制度,也有天文、历法、五行,从《史记》后成为纪传体的一部分“志”,记载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地理等,因以记政治制度为主,故称典...

二、刘知几的史学

唐朝出现了史学史上著名史学家刘知几,他写了史学评论著作《史通》。梁启超说,有了左丘明、司马迁才有了历史,有了刘知几才有了史学。 (一)刘知几(661年—721年)的生平 刘知几从十一岁读《左传》始对史学发生兴趣,十七岁以前读完了唐朝以前的历史。二十岁中进士...

一、封建政权对史学控制的加强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史官,但对史学控制不严,齐设史馆,但仍不限制私人修史,隋朝统一后设史馆,禁止私人修史,公元593年隋文帝令“人间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隋设史馆,宰相监修。但由于统治时间短,没有来得及写。 唐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亲自把史馆...

九、专职史官的设置

在三国以前没有专门掌管记事修史的史官。周朝五史职掌范围甚广,秦汉太史令掌天文历法,亦管记事修史。东汉太史令主要是掌天文历法,修史调别的官临时组织班子,称“著作东观”,仍不是固定工作,写完就散。三国时开始有了专职史官。魏明帝(曹丕之子)设著作郎(名称...

八、史学评论的开展

史学评论不是史事评论,而是对怎样编写历史的评论。这时除了有一些史评文章外,还有了专著。魏晋时傅玄写有《傅子》,对《史记》、《汉书》等书的编纂予以评论。西晋的张辅写了《马班优劣论》,晋干宝写了《史议》,徐众写了《三国志评》,裴松之《三国志注》中也有...

七、史注的发展

史注对史学发展有很大关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了史注,主要是注解文字。最著名的如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史记》三家注之一《史记集解》是刘宋时裴骃所作。文字注解主要包括人名、地名、专有名词、典故。在这时还出现了一种补充史实的注解,即裴松之的《三...

六、史考的出现

以前的史家写史时,对史料的审察过程就是考证过程,但没有专成一书。有的人也在一些著作中有专门几篇考据历史事实的文章,如王充《论衡》的《书鉴》和《儒鉴》,但未写成书,且王充不是为了考史,而是驳斥虚妄之说。东汉末年的《风俗通义》是考证礼俗的,而不是专门...

五、传记的发展

以前的人物传记都在纪传史体书中,这时期独立成书了。据现在统计共有一百四五十种。分四类:1.别传,即个人的传记,别传的意思是于纪传体史书外别为之传。2.家传,如《诸虞传》、《裴氏家传》。3.同一地方的人物传记,如《会稽先贤传》、《襄阳耆旧传》。4.同一类型...

四、地方史的著作

地方史与方志有区别也有联系。地方史着重在叙述历史,地方志着重在现状。方志中也记沿革,但比记当时要少。在历史上有方志也有地方史。 正式的地方史是从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开始的,主要记四川和陕西一部分的历史。《尚书·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四川和...

三、两部通史的编著

(一)梁武帝《通史》。此书是梁武帝让其臣下编的。梁武帝不是好皇帝,但学识渊博,文学、史学皆有造诣。此书是纪传体,从三皇至南齐,写成六百卷(或说六百二十卷)。主要是吴均写了本纪、世家、列传。吴均没写完的由别人接着写,还写了志。秦以前基本根据《史记》,还...

二、断代史的发展

断代史的数量在这时最多,编年体、纪传体都有,粗略统计,写东汉史的有十三种;写三国史的有十二种,多数是专写一国的;晋史,包括西晋或东晋及西东晋皆有的约二十三种;写十六国史的有记一国的、有记数国的、有记全部十六国的,共三十种;写南北朝史的共有二十三种。总...

一、历史著作的繁富及其原因

西汉的图书目录中史书不成一类,《汉志》中把史书附于“六艺类·春秋家”,因为数量太少,正式的历史著作未及二十种。东汉以后历史著作逐渐增多了。西晋荀勖编目时分甲乙丙丁四类,史书在丙类里,属第三位。东晋时李充重新编目,史书改为乙部,居第二位,史学地位之提...

三、纪传、编年二体的并行

马、班之后,纪传体盛行了,纪传体由《史记》、《汉书》而确定了,编年史则自司马迁以后无人写了。至东汉末年又有人写编年史了。自东汉末,有人认为编年史不可偏废,纪传、编年二体并行了。 (一)官修《东观汉记》 《东观汉记》是东汉王朝写本朝的历史,历史是传世的...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