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议论文综合训练

2022-11-12 可可诗词网-高中生作文 https://www.kekeshici.com

        [知识要点]
        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第一单元基础知识是“杂文的阅读”,写作训练是拟议论文写作提纲及写议论文。
        教材不要求写杂文,“知识要点”从略。
        [写作指路]
        第一题,拟议论文写作提纲
        A. 基本式。
        先看示例,用“引论——本论——结论”的基本结构,编写一个写作提纲。
        下面是“示例”和试拟的提纲。
        《谈“友谊”》写作提纲——

        

谈 “友 谊”


        引论(提出问题):从一般青年人都希望得到友谊谈起,提出什么样的“友谊”才是真正的同志的友谊。
        本论(分析问题):先剖析对“友谊”的种种错误认识、错误表现及其危害,然后正面论述为什么要有真正的革命友谊。
        结论(解决问题):怎样建立和发展同志之间的革命友谊,为四化做出积极贡献。
        《谈珍惜时间》写作提纲——

        

谈珍惜时间


        引论(提出问题):从俗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说起,提出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时间。
        本论(分析问题):先剖析有些人不珍惜时间的种种表现及其危害,然后正面论述为什么要珍惜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知识。
        结论(解决问题):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相等的,但相等的时间有不相等的成绩。要把有限的时间投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
        B. 并列式
        先看示例,用并列式(横式)结构编写一个写作提纲。
        下面是“示例”和试拟的写作提纲。
        《正确对待课余爱好》写作提纲——

        正确对待课余爱好
        1. 发展课余爱好是可喜现象,应该受到鼓励和支持。
        2. 正确发展个人的课余爱好要处理好三种关系:
        (1)处理好发展课余爱好与学好功课的关系。
        (2)处理好广博与精深的关系。
        (3)处理好取与舍的关系。
        “处理好三种关系”并列,属并列式结构。
        《珍惜生命的三分之一》写作提纲——

        

珍惜生命的三分之一


        1. 李大钊说:“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要珍惜生命的三分之一——青年时期。
        2. 论述为什么要珍惜生命的三分之一:
        (1)青年时期是树立远大理想,确立世界观的重要时期。
        (2)青年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
        (3)青年时期是富于创造力的生命最旺盛的时期。
        “青年时期是……”并列,属并列式结构。
        《谈勤奋》写作提纲——

        

谈 勤 奋


        一、论点:学习必须勤奋。
        二、论证:
        1. 勤奋,取决于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既要肯下死工夫,又要勤于摸索学习方法;
        2. 勤奋,来源于珍惜时间,珍惜青春年华的认识;
        3. 勤奋,根植于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感、迫切感。
        三、结论;勤奋,这不是一种孤立的学习品质。
        论证部分三者并列,属并列式结构。
        C. 递进式。
        先看示例,用递进式(纵式)结构编写一个写作提纲。
        下面是“示例”和试拟的提纲。
        《严于解剖自己》写作提纲——

        

严于解剖自己


        1. 要不断进步,必须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2. 论述如何才能“解剖”好自己。
        (1)对自己要有自知之明(这是“解剖”好自己的前提。不了解“病”在哪里,就无从下刀)。
        (2)光有自知之明还不够,还要勇于自我批评(这是解剖好自己的途径。不去开刀,就无从去“病”)。
        (3) 自我批评的勇气来源于对真理的追求和崇高的信念(这是解剖好自己的关键。不掌握开刀的规律,刀就开不好,也就难以真正去“病!”)。
        第2部分(1)(2)(3)之间是递进关系,属递进式结构。
        《“勿以善小而不为”》写作提纲——

        

“勿以善小而不为”


        1. 要有所作为,就要做到“以善小而为之”。
        2. 论述怎样才能做好“善小”。
        (1)要重视小善,做小善事是做大善事的基础和保证。
        (2)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此种能力才能择善而为之。
        (3)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持之以恒,踏踏实实地干下去。
        (4)坚持长期做小事要有远大的理想。
        第2部分(1)(2)(3)(4)之间是递进关系,层层深入,属递进式结构。
        D. 综合式。
        《谈“自立”》写作提纲——

        

谈 “自 立”


        一、必须培养自立精神。
        二、为什么要培养自立精神:
        1. 有自立精神的好处。
        2. 缺乏自立精神的坏处。
        三、怎样培养自立精神:
        1. 思想上,独立思考问题。
        2. 工作上,独立开展工作。
        3. 学习上,独立完成作业。
        4. 生活上,独立锻炼自己。
        这个提纲总体上是递进式结构,第二部分正反并列,第三部分是分类,不同侧面的并列。

        第二题,读陈蕃的故事写读后感
        这一题读后感,要求就一点或一个侧面谈感受,不要写成对陈蕃、薛勤的话的评论;要求有新意。原材料的中心思想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可循此联系实际阐发新意,也可以从陈蕃的话的有理部分谈感受,还可以兼蓄陈、薛所说的合理部分谈感受;要求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或论证方法,注意议论与概括叙述结合,适当抒情,宜用类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题目要求有新意,本题构思时应着力于立意思考。对原材料不妨多方面思考:陈蕃的话是否也有道理,也有正确的部分? 薛勤的话,是否也带有片面性,单是这么说够不够? 立意的侧重点可有两种:一是强调实现大志应从身边小事做起。“扫除天下”与“扫一屋”,从逻辑上说是种属关系,“扫除天下”要从“扫一屋”做起。生发开去,从大事与小事的关系来看,大事要从小事做起;从立志与践志的关系来看,实现大志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言与行的关系说,应从身边的事脚踏实地做起,不尚空谈。二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强调从小应立“扫除天下”志。胸有大志方能有目标有方向,立志是践志的前提;只扫门前雪,也难以扫除天下。
        《作文通讯》1990年第4、5期刊登两篇根据本题所写的作文,都属第一种立意。一篇末尾说:“‘扫清一屋,方能扫遍天下’,真希望能有哪一天啊,所有的‘少年陈蕃’都将猛醒!”另一篇的结尾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反问陈蕃的话,不也是对我们青年人的鞭策吗?”都是承薛勤的话得出启迪,告诫同龄人。
        《作文通讯》1991年第6期刊登苏州中学中国科大少年预备班两位同学关于少年陈蕃故事立意的争鸣,题为《当立“扫除天下”之志——读少年陈蕃故事有感》的一篇文章提出不要对人求全苛责,陈蕃不扫一屋情有可原的见解。文章说:陈蕃独居一室,而其庭院龌龊不堪,未免有些立下大志,却不付诸行动,办事好高骛远之嫌,但我认为这看法并不全面。一个人按照他的志向,聚精会神要去实现它,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放在别的事物上的精力必然减少。不可能要求一个人十全十美,陈蕃不扫一屋当然就情有可原。“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有失才有得,闻一多著书立说时不就曾“三月不梳头”吗? 另一篇从公与私的关系着眼进行分析,提出扫天下者不必非扫一屋不可,一心为国民者当以扫天下为己任而弃一屋于不顾的见解,颇有新意。篇末联系陈蕃的大节,论证显得有力:东汉陈蕃,最终还是有所作为的,他官至太尉,反对宦官专权,最后为实现自己“扫除天下”的志向而被杀。证明薛勤“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指责是站不住脚的。
        当然,陈蕃在独居一室思考勤学的同时,注意打扫庭院就更好了。不过,人就是人嘛,何必对每个人苛责求全呢?

        [例文评点]
        

A.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日常生活中,卖布的须使用“度”量尺寸;卖水果的须使用“权”称轻重数量;搞建筑设计的须使用“规”与“矩”画方圆直角。与此相同,一个国家,一个单位,须使用“制度”,匡正天下,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办好事(邓小平语)。商鞅“内立法度,务耕织,”使秦很快强盛起来。曹操强调制度“设而不犯,犯而必诛”。其从弟曹洪所养宾客仗势犯法,满宠将他杀掉。曹洪私告曹操,想压制满宠,曹操非但没怪罪满公,还公开批评了曹洪,又推行“唯才是举”,从“卒伍”中提拔的于禁,从“败兵”中招收的张辽、徐晃等,都为曹操统一北方,推动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李自成闯进北京后,把当年的“规矩”抛到九天云外,结果画了半个圆就仓惶而逃! 多么可悲呀!
        现实是历史的继续。我们党在制度建设上——确切说在法制建设上是急需加强的。大丘庄命案已警醒了人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矩,为非作歹,偷抢劫杀这类社会癌症便无法控制。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法律、法制不仅承担保障重任,更发挥着领航导向的作用。假如没有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禁止权力滥用等《民法》规矩,要想解决“社会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公民的安全等问题将是竹篮提水的事。而现在,“人治”更多地代替了“法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权钱交易”,“貌钱交易”,使偷税漏税抗税现象比比皆是,假冒伪劣商品久禁不止,我行我素者大有人在。为何有的人“看见矛盾装瞎子,听到问题装聋子,遇到麻烦绕圈子”? 为何坑蒙拐骗者久抓不净? 如此等等。邪恶泛滥的原因何在? 回答只有一句话:法度不全。
        历史的经验教训是该记取的时候了。
        祸国殃民者是该严惩的时候了。
        而这些,统统应囊括在:一个好的规矩之内。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规矩”,放置不用,也不成“方圆”,在“规矩”面前,因“人”而“治”,更不成“方圆”。而唯有“唯规唯矩”,才能为国为民画出理想的“方圆”来。
        

(彭 猛)


        [评点]
        联系法制建设论述,立论角度可取。古今、正反并列,论述较充分。有了“规矩”不用也不成方圆,将论述推向深入。
        

B. 谈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古语说得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长的尺在丈前显得短,而短的寸在毫前却变长了。大凡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应当一分为二地辩证地看待事物。
        世界上从来就没有过完美的东西。《骆驼和羊》中,骆驼长得很高大,能吃到树上的叶子,便自鸣得意。可有一天它看到了一块肥美的草地却吃不到草,原因只是草地外那堵墙,它根本过不去,只好望草兴叹。而一贯因个矮吃不到树叶而被骆驼嘲笑的羊,在被骆驼视为大障碍的墙前,却轻而易举地从墙脚小洞中一钻而过,饱餐了一顿青草。二者的优劣恰好调了个个。骆驼盲目自大,太得意于自己的高个,而忽略了个高有时也是个短处,终于受到了惩罚;而羊却在墙洞前发挥了长处。
        可见,只有优点没有缺点或只有缺点没有优点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事物如此,人亦然。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过:“伟大的光明并非没有黑暗,只不过不被黑暗所掩蔽;真正的英雄并非没有卑劣的情操,只不过不被卑劣的情操所控制罢了。”人是感情动物而不是神怪,从他诞生起,就处在矛盾之中,是在与错误的不断斗争中成长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古训不断被无数的事实所验证。因此,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和人就显得尤为必要。况且,有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它的缺点会转化为优点,优点也会变为缺点,正如上文所说的羊和骆驼。所以,看待事物和人都不能用单一的眼光,只看到其中一面而忽视了另一面,而应该坚持全面发展、一分为二的观点——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事物,指导行动。
        因此,怎样对待长处和短处,归根到底,是一个怎样评价自我,看待自我,更好地发挥自我潜力的问题。林肯说过:“我的生活经验告诉我,没有缺点的人往往优点也很少。”正确对待优缺点,就要求我们本着一种谦虚的精神,杜绝目空一切的盲目自大。既要善于挖掘自身的优点,进一步发挥长处;又要及时发现缺点,一旦发现,立即纠正,绝不留下后患;还要十分注意二者之间能相互转化的关系,“扬长而避短”,争取和谐的完美。就像春秋战国时法家代表人韩非——作为政治家,口吃是他极大的弱点,但他却毫不气馁,避开了说的弱点,而加强了笔的犀利,终于成为一代名家。而且一旦必要,你还可以请别人帮忙,“旁观者清”,有了旁人当镜子,一定能使你变得更加完美。
        总之,只要你注意到了事物的客观性,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事物,坚持扬长避短的精神,尺短寸长的教训就一定不会在你身上重演。
        

(唐 冰)


        [评点]
        本文紧密围绕中心,说理充分。先阐明只有优点没有缺点或只有缺点没有优点的人和事物是不存在的事实,然后论述在一定条件下优缺点也会互相转化,因而看事物应持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要坚持扬长避短精神。论证有一定的深度。
        

C. 莫以善小而不为


        某教育家做了个小实验,在通往考场的过道边倒置一凳,结果由此经过的数百学子视而不见,无一人将倒地的凳子扶正。于是这位老先生感叹道:“当代青少年道德素质之低堪为人虞!”
        老先生的感喟不是没有道理,类似的情景在校园里每天都在发生:有谁自觉弯腰捡起地上的废纸?有谁肯用泥沙石子填平道上的小水坑……但这是否表明当代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已急剧滑坡呢?我看不能一概而论。我曾问过一位同学,为何晚自习结束后,不顺手将过道上的灯拉灭。他理直气壮地反问:“这点小事,还得我去做?”问题的症结就在这里。如今的青少年不是没有远大的志向,不是缺少英雄的血性,也不缺乏向善的力量,而是不少人将自己作了错误的定位,自视太高,而不屑于所谓的“小善”。
        然而,我们这些从小接受辩证唯物论熏陶的人,恰恰遗忘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理——量变质变规律。聚沙成塔,积腋成裘。任何“大善”都是由“小善”积累而成的,谁也不能一蹴而为英雄。成大事者,必先从“小善”做起。毛泽东少年时代便经常为乡亲做些“小善”,所以才有后来指点江山,解民倒悬的大手笔;船王包玉刚,在其发迹以前的艰难岁月里,不忘给大家做些“小善”,故其成为亿万富翁后,乐于为祖国教育事业行“大善”;雷锋之所以成为当代青年的楷模,又岂能离得开他为人民服务的每一个“小善”……从企业家到政治家,从科学家到文学家,古今中外,没有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会轻视“小善”且弃之脑后。黄道婆、居里夫人如此,关汉卿、巴尔扎克同样如此。二千多年前的荀子,尚能揭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个朴素的哲理,我们就更应该明白不做“小善”无以行“大善”的真谛。
        如此说来,做不做“小善”不是品德问题,更重要的是认识问题。认识到了“小”与“大”的辩证关系,也就能懂得“小善”之重要,就会身体力行,乐此不疲。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看到了善良的,努力追求,惟恐赶不上,哪里还有时间去考虑善之大小,故孔子终成大圣人。东汉陈蕃,本以“大丈夫当扫天下”为借口,懒于整理自己的小窝,结果被乃父之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当头棒喝惊醒,顿悟“扫一屋”与“扫天下”的内在联系,从此常为“小善”,终有所成。对于我们青少年学生而言,“志当存高远”,这没错,但是,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小善”的内涵和作用,正确处理好立“远志”与为“小善”的关系,像陈蕃那样,放弃幻想,回到现实中来,脚踏实地,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只有通过“小善”的日积月累,我们才能最终达到行“大善”的崇高境界。
        事实上,我们只要作一个简单的假设,便能清楚地看到为“小善”之重要。试想一下,假如我们每个人一味地想干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地没人扫,路没人铺,花草没人栽种,沟渠没人疏通……我们的世界立马变成污秽满地、臭气熏天、不见花红、不闻鸟啼的人间地狱。良好的生活环境既已不存在,我们的“大事业”又从何实现呢?
        三国刘备曾遗诏刘禅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可惜后主未谨记此诏,既无先主雄才大略,又不肯如先主“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般多为“小善”,眼高手低,一事无成,落了个“扶不起的刘阿斗”之笑柄于后世。
        一心想干大事而又不屑为“小善”的青少年朋友们,有必要记取陈蕃迷途知返的经验与后主刘禅国灭身亡的教训。社会主义的大厦是靠一砖一瓦砌成的,你不拾砖,他不拾瓦,那么,我们的事业只能停留在蓝图上;完美的人格,也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来描绘,若嫌这善小,那事微,我们始终不过是行动的侏儒。“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圣人不屑“小善”,不成其为圣人,众人多为“小善”亦有成圣的可能。有道是“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对于我们青少年而言,任何一件“小善”都是“土壤”,都是“细流”,假如我们能做到“不让”、“不择”,努力而为之,那么,我们不但能把自己雕塑成二十一世纪的时代英雄,我们还将垒起一个卓尔不群、傲立于世的伟大民族。
        

(蔡 伟

)
        [评点]
        作者先以“老先生”的感叹委婉地引出论题,接着通过对校园生活中小事的分析,点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讲道理、举事例,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分析论证。论据虽然并不生疏,但密度大,选用角度得当,因此论述视野开阔,且有一定的气势。
        

D. 一屋不扫,未必不能扫天下


        东汉的陈蕃,由于持有“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的观点,而遭到薛勤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责备。不错,一些成就大业的人,都是首先从小事做起的,但我认为,一屋不扫,也未必就不能扫天下。
        薛勤认为,一个人想要成就一番伟业,首先必须从“扫一屋”这样的小事做起。但是,好男儿志在四方,又怎能为一屋一院所困? 一个人只注重身边的琐事,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它上面,却没有成就事业的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也根本谈不上“扫天下”。相反,如果有成就大事的志向,并为之而努力奋斗,即使不去做“扫一屋”这样的小事,那又有何妨? 所以,陈蕃不去“扫一屋”而志在“扫天下”未必就错。
        唐朝大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青苔都长到了他门前的台阶上,马上就要进入室内了,他也没有去“扫”一下,却依然与“鸿儒谈笑”,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专心创作,终于成为名闻天下的诗人。闻一多先生为研究古代典籍,目不窥园,兀兀穷年,头发凌乱不堪,可他却不屑梳理一下,终于写成了著名的《唐诗杂论》。再比如,一个重要战役的胜利,士兵作战时的勇敢固然不可少,但是指挥员的正确指挥往往具有决定性作用。如果每个指挥员连打洗脸水这样的小事都必须亲自去做,把自己的时间都花在小事上,哪还有时间去研究作战方案呢?所以,有时一些小事,不必做的就不去做,毛泽东主席连吸烟这样的小事都经常让别人给点火,难道你能说他不能扫天下吗?
        这里我并不是说扫屋者不对,而是说我们不应该被一些繁琐小事所困扰,如果把自己的宝贵时间都浪费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上,那是很可惜的。相反,我们应该树立成就事业的大志,并全力以赴,分秒必争地为之奋斗,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成就大事业,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较大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一屋不扫,也未必就不能扫天下。
        

(刘彦辉)


        [评点]
        文章先讲道理,后摆事实。讲道理,针对薛勤“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观点,从正反两个方面辩驳:没有远大理想,只注重琐事,不可能有所成就;有成就大事的志向,不顾与大事无关的小事,与“扫天下”无碍。摆事实,列举刘禹锡、闻一多、毛泽东等人为大事而不顾小事,终成大业的实例,对上面的道理加以确证。最后,辩证地指出“这里我并不是说扫屋者不对,而是说我们不应该被一些繁琐小事所困扰……”既避免了片面性,又深化了主题。
        全文结构严谨,论据充足,短小精悍,很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