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呼唤 积极的精神——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题探讨

2022-06-04 可可诗词网-文章 https://www.kekeshici.com

自由的呼唤 积极的精神——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题探讨
王向辉
太原师范学院中文系!山西太原030001
 
摘    要: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是高中语文教材。在《教学参考书》中对于这首诗一些诗句的评价不够完整。“逃避现实”、“思想消极”的说法不够客观 , 研究作品要从整体入手 , 从作者的感情基调、人生态度以及从价值取向三方面 , 并要结合作家所处时代、人文背景以及个人的特点 , 才能作出较为全面客观的解说。
 
关键词:
李白; 积极; 感情基调; 人生态度; 价值取向;
 
收稿日期:2001-03-28
 
Received: 2001-03-28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多年来, 一直是高中语文教材。这首诗以其浪漫主义创作手法, 独具艺术魅力, 赢得莘莘学子的喜爱。学生通过这首诗可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吸收古代人文精华, 陶冶审美情趣。诗中所表现出的蔑视权贵、崇尚自由的思想又给他们以心灵的滋养。正象许多优秀诗歌一样,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有着深厚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它不是单一的, 平面的, 而是多侧面的, 立体的, 给读者以博大的认识、理解、解释空间。因为它所表现的社会文化生活距我们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 我们不能清晰地了解当时的社会和作者的全部, 所以阅读时产生不同的认识看法很正常。比如关于这首诗的主题,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 (高级中学语文第六册 (必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在肯定它的追求自由乐土的理想和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之后说:“诗中‘古来万事东流水’, ‘且放白鹿青崖间’, 表现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 反映了作者思想的消极一面。”我认为这种观点不够全面。支配作品内容形式的因素, 主要是时代和人文背景以及作家自身素质。分析一篇作品, 如果舍弃时代和作家等多方面的具体内容, 不从全诗的整体着眼, 抽出其中的一些句子孤立地谈它们积极还是消极, 实在难以作出较为科学公允的评价。教学这篇作品, 对它做出较合于历史文化的解说, 而不是纯政治教化意义上的分析, 还文学作品的本来面貌, 摒弃模式化的评价思路, 着眼于诗歌整体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让学生从多侧面、多角度感受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李白, 是当前语文教育的要求。下面试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主题谈谈看法。
 
一、全诗感情基调
《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 这就规定了诗歌的文体性质和内容表达。诗是用来抒写作家情志的。因此探讨诗的主题首先要关注诗所表达的感情。这首诗写于公元744年, 李白被赐金放还之后。离开长安, 他先在山东短暂停留, 后打算南游吴越。这首诗就是写给山东朋友作为留念的。李白当时未曾去过天姥山, 他凭借丰富的想象, 描写出梦游天姥山的经过, 寄寓了强烈的思想感情。长安三年, 从政失败, 事隔有年, 余恨未消, 当是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抒发心中的不满作者采用梦游的方式, 这就使整个诗扑朔迷离, 充满神秘色彩。由此我们推知, 诗人会表现一些复杂微妙的情绪, 使读者不能一览无余。但是诗人率真的天性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实情感, 给我们理解这首诗提供了思路。诗开始说“海客谈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 云霓明灭或可睹”, 可以看出作者梦游天姥山, 并不是为了访仙, 而是为了享受人间美景。他从清晨到黄昏游玩了整天, 本是满心欢喜, 突然雷电暴雨到来, 吓跑了欢乐情绪, 在惊悸未消之际, 一个神仙世界不期而遇地出现在眼前。这个世界光明灿烂, 但和他并没有关系;这里仙女美丽众多, 但不可亲近。梦似乎可以远离现实给人虚幻的快乐, 但是在自已所营造的幻境中, 我们看到李白的心中并没有抹去现实带给他的痛苦。“忽魂悸以魄动, 恍惊起而长嗟”。原想用梦来抚慰那颗受伤的心, 但最后结局还是令人叹息。这一点李白远没有荷塘月下, 在夜幕的轻纱遮掩下, 偷得片刻逍遥的现代人朱自清幸福。诗人与现实世界, “剪不断, 理还乱”的情结, 使他在篇末的情感非常激越:“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一气呵成, 气势磅礴, 宣泄一腔悲愤。这也正是这首诗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所在。
 
清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说:“此篇即屈子远游之旨也, 亦太白《梁甫吟》之旨也, 太白被放后, 回首蓬莱宫殿, 有若梦游, 固托天姥以寄意”, 此话有理。但若把诗中梦境与宫廷生活一一对应起来, 用不同的景象喻意李白在皇宫种种经历, 恐怕过于牵强呆板, 限制读者的想象力。在我看来, 诗的主题不能游离于诗所写之景, 所抒之情以外, 把握诗的情感脉搏, 主题才见得真切, 才有说服力。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人间词话》) , 从“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写入梦的欢快, 然后渐次写出梦中景象给他带来的欣喜——惊骇——痴迷的情绪, 再从“忽魂悸以魄动, 恍惊起而长嗟”写梦醒之后的怅然若失——感慨不已——慷慨激愤的心情。李白虽未去过天姥山, 但他在此之前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 有着山中阴晴雷雨时景物特点的实地观察, 因此想象中的天姥山的景象是有现实依据的。不仅如此, 李白还把自己的心灵空间与社会现实结合, 这使他所描绘的虚幻之景成为社会现实在他心中留下的反映物。他写这首诗的初衷是很现实的:痛斥社会对自己不公平, 想远离它, 在美丽的自然风景中修养身心。但潜意识中又不能忘怀仙境——皇宫, 于是梦境中出现了金碧辉煌的仙境, 但那里不是自己心灵的归宿, 却成了自己长安三年精神痛苦的曲折表现, 而当他从这一梦境中出来, 回首人寰时, 他内心的痛苦就显得格外沉重, 对现实的关切就格外执着。因此这首诗, 正是通过梦境描写了一段作者的情感经历, 塑造了一个欲摆脱心灵痛苦而不得的诗人形象。至于梦醒之后, 抒发感慨, 表现激愤正是作者真情的流露。
 
二、人生态度流露
对李白来说, 为国建功是他一生的愿望。他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正是因这个愿望达不到而不满的渲泄。诗句“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引出李白世界观消极的评价。对此我们应抱客观的态度, 不应强求古人。长安三年, 在政治上毫无建树。这对自视颇高, 自比大鹏, “常欲一鸣惊人, 一飞冲天”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 的李白来说, 意味着政治抱负化为泡影。打击是残酷的。李白心中有悲愤和不平之气, 当然要在诗歌中抒发。而在诗中说一些人生如梦, 看破红尘的话, 甚至真有这样的想法也是不奇怪的, 这是人之常情。李白是伟大的诗人, 但他首先是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说出这样的话, 并不说明李白思想消极, 而只能说明作者像平常人一样, 在巨大的打击下说一些激愤的话安慰和宽解自己。这一时期的诗作, 除《梦游天姥吟留别》之外, 还有许多表现了这样的情感。如《将进酒》、《梁园吟》、《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等。事实上我们看到, 写出“人生飘忽百年内, 且须酣畅万古情”、“君不见李北海, 英风豪气今何在, 君不见裴尚书, 土坟三尺蒿棘居”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等类似人生短暂、人世无常、及时行乐诗句的李白, 精神上并没有因此彻底失意、遁入空门或归隐山林, 相反, 他认为实现政治抱负的机会还会有, 在他将离开长安时所作的《行路难》中曾满怀希望地写道“乘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在同一时期的作品《梁甫吟》中也说过类似的“风云感会起屠钓, 大人兀倪当安之”。由此, 我们不能轻率地说《梦游天姥吟留别》具有消极的情绪。
 
李白一生受儒家、道家、游侠、纵横家等多种思想影响。这些思想在他身上矛盾而和谐地存在, 使他成为具有多种文化意义的伟大诗人。赵昌平在《李白性格及其历史文化内涵》 (《文学遗产》1999年2期) 一文中说“李白总是以他的气质个性, 感应着前人诸多遗产中符合于‘自我’的各种因素, 他的笔底出现过各种流派的人, 但任何前贤往哲, 都已不复其原初面目, 而被赋予了李白的灵魂。”这种观点有道理, 李白就是李白, 李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李白一生恪守积极入世, 建功立业, 然后隐退的信念, 这个信念左右了他一生的行动。他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表达自己的志向:“申管晏之谈, 谋帝王之术, 奋其智能, 愿为辅弼, 使寰区大定, 海县清一, 事君之道成, 荣亲之义毕, 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 戏沧州, 不足为难也。”这就是说, 他必须先为国家建立一番功业, 政治上大有作为后, 才能心安理得地隐退。这一理想使他一生热望为国建功, 而理想一次次的破灭, 又给他带来无尽的痛苦和悲哀, 为了建功立业, 他早年“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 广交天下名士, 为踏上仕途作准备;为了建功立业, 他不得不违背心愿, 强作谦恭之态, 求人推荐自己;为了建功立业, 他踌躇满志来到长安, 但终因傲岸不羁的个性, 不见于当权者, 饱尝失意之苦;为了建功立业, 他一直等待机会, 战乱中糊里糊涂加入李幕府, 后被判罪, 流放夜郎;为了建功立业, 他以花甲之年, 病弱之躯, 欲加入李光弼的军队, 途中病死。建功立业是李白一生的追求, 但他一生都未能追求到。从这个意义上说, 李白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 他的理想不能实现, 除了社会原因外, 还有他自身的因素。李白不是政治家, 他的一些政治行为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 利弊权衡, 而是凭意气感情去做, 如入李府就是这样, 再则是机会到来却不能把握住。玄宗召他入京, 这对一个文人来说是多么好的机会, 但他在朝中依然率性而为, 绝不收敛自己, “戏万乘若僚友, 视俦列如草芥” (苏轼《李太白碑阴记》) 的傲岸,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 的洒脱, 很快引起权贵的反感。李白是诗人, 他有着最优秀诗人的特质:敢怒敢言, 不为权贵的好恶改变自己, 追求人与人的平等, 崇尚精神自由。《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完美体现了李白的人生追求。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我们看到的正是内心痛苦却没有陷入绝望的诗人形象。欲建奇功而不成, 身退属于不得已, 身退而心不平, 希望机会之再来。在精神上和行动上都没有陷入消极。诗中李白并没有把仙境作为摆脱世累的所在, 这表明作者仍然存在入世的热忱。李在悲愤之时选择了骑白鹿, 访名山, 目的是寻找精神慰藉, 让灵山秀水贻养洗涤心灵的创伤。李白毕竟是李白, 他以恢弘的气势, 高唱着诸如“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自我解放的壮歌, 笑傲王侯, 风流倜傥, 不拘一格, 大胆地向人世求取自由。这是有骨气、正直坦率的诗人的人生态度。
 
三、人生价值取向
李白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 建功立业是他主要追求的人生目标。但在目标达不到时, 他并不因此就虚度光阴。他有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如追求精神的自由和解放就是他人生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是全诗情感最为激越, 思想最为光彩照人, 诗人人生价值取向最为明确之处。他把“事权贵”和“开心颜”对立起来, 从而否定“事权贵”, 就是因为长安三年的经历告诉他, “事权贵”就得低声下气, 放弃自我, 就得时刻记住人尊己卑, 曲意逢迎。这在李白看来是最不开心的事情。他受道家思想影响, 追求个性的自由解放, 追求平等的人伦关系, 这和整个封建社会等级观念是极不和谐的。权贵最不能容忍的是他目中无人, 放肆狂妄的言行, 排挤他, 谗害他, 这使他与权贵们有着不可调和的冲突。面对权贵的迫害, 他以最猛烈的方式, 最桀傲不驯的态度给予回击。“安能”句就是对权贵的不合作态度的大胆直白, 是要求自由人格的呐喊。这令人痛快淋漓的诗句让许多受压抑的心倍感宽松, 愤世疾俗的情绪得到渲泄。李白的诗句使众多的人们获得了精神力量。就这一点来说, 李白是伟大的, 李白的诗之所以千古流传, 受人喜爱, 是有着深刻社会原因的。更值得一提的是, 李白的崇尚个性解放与自由的精神, 进而升华为一种对人生价值取向的认识, 这是李白人格最具魅力之处。正是有这样的人格, 才使他的人生充实而飘逸, 目标明确而丰富多采, 他的诗洒脱但不流于虚无, 既是心灵自由驰骋的场所, 又有深刻现实社会内容。正象著名学者李长之所说:“游过泰山的人一定可以明白, 一见那像牛马样大的石子, 就觉得不知道痛快了多少, 解放了多少。诗人李白的作品对我们何尝不是这样?说真的, 他的人生和我们一般人的人生并没有太大悬殊, 他有悲, 我们也有悲, 他有喜, 我们也有喜, 并且他所悲的、喜的, 就是我们所悲的、所喜的。然而, 有一个不同, 这就是他比我们喜、喜的厉害, 悲、悲的厉害。于是我们就不能不在他那里得到一种扩展和解放了, 而这种扩展和解放却又是我们心灵的深处, 于种种压迫之余, 所时时刻刻的在期待着, 在寻求着的”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这些话道出了李白诗为历代众多人所喜爱的原因, 有道理。建功立业理想和追求自由精神发生冲突, 他就自觉调整自己, 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为方式。自由是他的生存前提, 以失去自由为代价的入世从政, 即使能建功立业, 李白也是不肯做的。但无处施展政治才华, 报国无门的隐痛常常折磨他, 因此李白经常陷入深深的思想矛盾中, 而游览山水是李白排遣内心忧愁的方式之一。
 
热爱自然, 钟情山水是李白的又一人生价值取向。每当谈到他游山访仙, 人们常常斥之为逃避现实, 思想消极。其实喜欢亲近自然, 探寻自然界风景奇观, 遍访名山大川是人的天性, 古今中外, 莫不如此。古人说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正寓此意。尤其在唐代国势强盛, 文化领域洋溢着生命的气息, 思想开放活泼, 兼容并包, 文人按照自己对人生的理解, 演绎出种种不同的生命方式。游山访仙固然是部分文人仕途失意的暂时寄托, 但是并不意味着都是情绪悲观, 逃避现实。这种现象是盛唐文化的产物, 它代表了部分唐人享乐人生, 愉悦人生的生存态度。李白作为一个诗人, 一生倘佯山水, 甚至耽于山水之乐, “五岳寻仙不辞远, 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 与他们不同的是, 李白并不安于享乐人生, 他要先建功, 然后再退隐山林, “待吾尽节报明主, 然后相携卧白云” (《驾去温泉宫后赠杨仙人》) 。他一生以进取为主要目的, 以退隐为归宿, 能进则进, 不能进则退, 退之后可以再进。“东方高卧时起来, 欲济苍生犹未晚” (《梁甫吟》) 。因此暂时的退隐不是消极, 不是逃避现实, 相反, 从人生的意义上说, 是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 是生存智慧。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表现出的与自然的亲和正是这种人生价值取向的反映, 骑白鹿, 访名山是使李白“开心颜”的选择。值得一提的是, 古人王子乔、卫叔卿成仙都有骑白鹿的传说, 屈原《哀时命》中也有“浮云雾而入冥兮, 骑白鹿而容与”, 这显示出李白的超脱飘逸。而崇尚自由, 超脱飘逸的人生观给他的创作带来巨大的成就, 正象皮日休评价他“言出天地外, 思出鬼神表, 读之则神驰八极, 测之则心怀四溟, 磊磊落落, 真非世间语者, 有李太白” (《刘枣强碑》) 。
 
以上从诗人的情感基调、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三方面分析了《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主题内涵。力图说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对一些诗句评价不够客观。想告诉读者:这首诗真实地表现了李白悲愤的情感。他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他的诗内容充实, 情感饱满, 充满鼓舞人心的力量;正由于他追求自由的人生境界, 才使他不以名利为念, 敢言别人不敢言, 在“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 (司马迁《货殖列传》) 之时, 绝世独立, 卓然超群。我以为, 这就是李白的精神内涵, 也是解说《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主题的钥匙。
 
参考文献
[1]安旗 .李白纵横探 [M].陕西人民出版社 , 1981.
 
[][2 ]陆侃如 , 冯沅君 .中国诗史 [M].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83.
 
[3]赵昌平 .李白性格及其历史文化内涵 [J].文学遗产 .1999, (2 ) .
 
[][4 ]荆立民 .初盛唐诗人的另一种人生追求 [J].汕头大学学报 .1997, (5 ) .
 
[][5 ]陶新民 .试论李白的悲剧人生及其特点 [J].安徽大学学报 .1996 ,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