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朗月行

2024-03-08 可可诗词网-李白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古朗行”,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65作《朗月行》,以之入《杂曲歌辞》。李白一生与月结下不解之缘。咏月所作,琳琅满目,而这首开篇四句却独具意味,朴实厚重,率真自然。这里的关键在“不识”二字,孩童所见东西不多,从月亮的白和亮,构成天真、稚气的想象基础,不由惊喜地呼出:“白玉盘”!接“又疑”二字甚妙,表现出发育还不完全的理智,已具有一定的判断力,故而生疑。在儿童的心灵(或说脑海)里又产生了另一种幻想:觉得那也许是(瑶台上)神仙的镜子飞挂在青云上! “瑶台”,传说中神仙的居处。这景况出诸李白笔下,正见诗人的童心未泯;而从另方面说,诗人也是另有所寓,非只是驰骋想象和绘景也。接四句所写从古代传说中来。《初学记》卷一引虞喜《安天论》: “俗传月中仙人桂树,今视其初生,见仙人之足渐已形成,桂后生焉。” (此说又见《太平御览》卷四。)传说中的玉兔捣药,并见于傅玄《拟天问》: “月中何有?白兔捣药。”以上八句是对童年的回忆,或说用神话传说、轶闻趣谈,生动地描绘出儿童的心理情态,这里的意象,美丽、纯洁、明净、怡悦、舒畅,“表里俱澄澈”,充满着幸福的憧憬。那么此刻的诗人为何有如此美妙的感觉呢?
 
        转入下半,景况大异,先前的朗月,完全变了样子,“蟾蜍独圆影,大明夜已残。”“蟾蜍”,两栖动物,俗称癞蛤蟆。又,传说蟾食月而有月食。后因用为月的代称。诗故接曰: “大明夜已残。”大明,月也。接二句再用神话传说。《淮南子·本经训》: “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乃使羿射,落九日,民赖以安。”诗再云月失去皎洁的光辉,不甚令人欣赏了。“阴精”,指月亮。“沦惑”,沉迷。诗最后以忧伤“摧心肝”结。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 《 ɡǔ lǎnɡ yuè xínɡ 》 
    《 古 朗   月  行   》 
    .[ tánɡ ]. lǐ bái.
    .[ 唐   ]. 李 白 .
    xiǎo shí bù shí yuè , hū zuò bái yù pán 。 
    小   时  不 识  月  , 呼 作  白  玉 盘  。 
    yòu yí yáo tái jìnɡ , fēi zài qīnɡ yún duān 。 
    又  疑 瑶  台  镜   , 飞  在  青   云  端   。 
    xiān rén chuí liǎnɡ zú , ɡuì shù zuò tuán tuán 。 
    仙   人  垂   两    足 , 桂  树  作  团   团   。 
    bái tù dǎo yào chénɡ , wèn yán yǔ shuí cān 。 
    白  兔 捣  药  成    , 问  言  与 谁   餐  。 
    chán chú shí yuán yǐnɡ , dà mínɡ yè yǐ cán 。 
    蟾   蜍  蚀  圆   影   , 大 明   夜 已 残  。 
    yì xī luò jiǔ wū , tiān rén qīnɡ qiě ān 。 
    羿 昔 落  九  乌 , 天   人  清   且  安 。 
    yīn jīnɡ cǐ lún huò , qù qù bù zú ɡuān 。 
    阴  精   此 沦  惑  , 去 去 不 足 观   。 
    yōu lái qí rú hé , qī chuànɡ cuī xīn ɡān 。 
    忧  来  其 如 何 , 凄 怆     摧  心  肝  。 
     
  •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作團團。
    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
    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
    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小时不识天上明月,把它称为白玉圆盘。怀疑它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上边。
    月中仙人垂下双脚?月中桂树多么圆圆!白兔捣成不老仙药,借问一声给谁用餐?
    蟾蜍食月残缺不全,皎洁月儿因此晦暗。后羿射落九个太阳,天上人间清明平安。
    月亮沦没迷惑不清,不值观看想要离开。心怀忧虑不忍远去,凄惨悲伤肝肠寸断。
     
  • ①不识:不认识。
     
    ②又疑:以为(是)。
     
    ③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④仙人:指月中的吴刚。
     
    ⑤白兔捣药:神话传说中的月宫白兔在桂树下捣药。
     
    ⑥与谁餐:给谁吃。
  •         《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鲍照有《代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李白这首《古朗月行》,仅用旧题,却没有因袭旧题内容,是写有关月亮的美丽传说的。李白对月亮有一种执着的爱,在他的诗集中,写月的诗篇亦如写酒的诗那么动人,而且数量亦可观。在他心目中,月亮是光明和纯净的象征,黑暗与龌龊的对立物。其妹名月圆,其子名明月奴、玻璃,绝非偶然。“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借月写戍边者思归,申明非战思想;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用以表现他的狂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歌》)用以表现他的友情与豪情; “且饮杯中酒,乘月醉高楼”(《月下独酌》)是对神仙思想的否定,等等。而写人与月的关系的《把酒问月》,则与这首《古朗月行》,颇有某些相似之处。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 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 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朗月行”是乐府古题。这首诗借古题咏月,表现了诗人对明月的深厚情感。
     
             前八句写儿时对月亮的幼稚认识。由于小时候不理解月亮到底是什么,因此,就把它叫作白色的玉盘,有时则又怀疑是不是瑶台仙境的明镜忽然飞到青云顶上去了。把月亮叫作盘子也好,叫作镜子也好,都反映了儿童的一派稚气,一片天真。以上这四句是从对月亮的直感上写的。下面四句再从有关月亮的传说上去写。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月亮初升时,人们可以看到仙人向下伸出的两只脚;随着月亮渐升渐明,人们才看到月中仙人和一丛丛的桂树。幼时还听到这样的传说,月亮里面有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它每天都在不停地捣药,但不知捣出这许多药来,到底送给谁吃?仙人,桂树,小白兔……多么动人的传说!听了这些动人的传说,幼小的心灵里将会涌现出多少美好的遐想!孩子们爱听这些传说,相信这些传说,又一次反映了儿童的一派稚气,一片天真。
     
              以上八句,尽管写的是儿童时代的情景,但诗人回忆得如此美好,叙述得如此娓娓动听,不但表现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而且反映了对明月的一腔深情。他爱明月,尤其爱留在儿时记忆中的明月——象玉盘,象明镜,仙人安座,桂树团团,白兔捣药的那种明月。这种深情,把诗人带回到了童年时代,使他陶醉,使他欢乐。此时此刻,我们从诗人那张愉悦沉思的面庞上,依稀看到了另一张稚态可掬、天真可爱的面容,这就是诗人在这一特定情境中显露出来的童心、稚气和痴情。
     
            然而,这一切毕竟都是美好的过去。眼前明月,却已成了另一副模样——后八句便写月蚀发生后的情景。由于蟾蜍的吞食,本来明晃晃的月亮已经残缺不全了。过去, 十日高照,人和天都处于灾难之中,所幸有后羿射去九乌(即九个太阳),人和天都免除了灾难;而今月亮遭难了,又有谁来拯救呢?“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月亮在劫难中失去光彩,越去越远,那里还能再让人观赏啊!看到这一情景,诗人不禁忧愁满怀,心肝齐摧:“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至此,儿时月亮之圆与此时月亮之缺形成了鲜明的比较,诗人此刻的忧愁与儿时的欢乐也形成了鲜明的反照。由此也可以发现,诗歌前八句对皎皎明月的讴歌,正是为了在后八句更深沉地表达面对残月所产生的忧愁。但不论是讴歌,还是忧愁,都反映了诗人对明月所怀有的特殊感情,这是贯穿全诗的一条感情线索。此外,一次月蚀竟让诗人如此忧愁,其感情之天真,也会使人想起其幼时的稚气,免不了会发出会心的一笑。
     
            诗人爱明月,决非偶然。这不仅是因为他作为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对明月星汉有着特殊的兴趣,而且他是一位有着伟大抱负的诗人,在理想不能实现时,他要借助于明月寄托自己的情怀。从他的《月下独酌》、《把酒问月》等许多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明月就是他的朋友。在《把酒问月》中,他发出过这样的呆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并且表示:“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在《月下独酌》中,他又作出过这样的醉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并且表示:要同明月“永结无情游(即永结忘却世情之游),相期邈云汉(即相约在遥远的天河仙境中相会)”。由此可见,诗人对明月的一腔深情和痴情,正反映了他“独酌无相亲”的孤寂处境和苦闷心情,表达了他不甘寂寞和不愿沉沦的内心情怀,流露了他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权贵的极端蔑视。在《古朗月行》中,他围绕明月所表现出来的稚态和傻气,面对残月所表现出来的忧愁和天真,都是深深植根于这一思想基础之上的。以前,评论者对这首诗歌的寓意猜测颇多,但都不甚了然。其实,它的本意即在于此,无须转弯抹角地去作太多的索隐。
  •         这是一首充满浪漫色彩的抒情之作。从表面来看,作者写的是自己对月的认识过程,但实际上,月的每一变化,都有着一定的象征意义。
     
              开篇四句,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明月在幼年李白心中的投影,一“呼”一“疑”,好奇而又迷惑不解的天真烂漫之态呼之欲出。下面四句,诗人借用神话传说,进一步渲染月亮瑰丽神奇的色彩,并以大胆的想象之词,向明月发问:既然人们都说月中有仙人、桂树和白兔捣药的景象,那么,当明月初生、仙人两足已经成形之后,桂树怎么变成了如此光亮的一个圆球?白兔将药捣成以后,又与谁来食用?这两问,问得天真,问得奇妙,它既传神地表现了儿童的特点,同时也传达出一种欢快、愉悦的气氛。
     
            “蟾蜍蚀月影,大明夜已残。”月过中天以后,颓象渐出,原来洁白光亮的“白玉盘”被蟾蜍啮食而残损,变得一片昏暗。这时,诗人想起了古时曾射落九个太阳,为民除害的英雄后羿。倘若后羿复生,便断断不会有蟾蜍蚀月的现象,可惜的是,现实中竟无一个像后羿那样的人了,既然如此,那么这样一团沦没昏惑的暗月还有什么可看的呢?“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以如此忧郁、伤感的心情结束诗篇,令人感到无比沉重。人们要问,仅因一轮明月的被蚀,就值得诗人如此忧郁、伤感吗?在月蚀的背后,会不会隐藏着更严重的因素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李白生活的盛唐时代,早期,因君主励精图治而昌盛一时,有如月在中天;晚期,君主沉湎声色,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恰似蟾蜍蚀月。陈沆谓此诗乃“忧禄山将叛时作”,“禄山之祸兆于女宠,故言蟾蚀月明,以喻宫闱之蛊惑。九乌无羿射,以见太阳之倾危,而究归诸阴精沦惑,则以明皇本英明之辟(君主),若非沉溺声色,何以安危乐亡而不悟耶?危急之际,忧愤之词”(《诗比兴笺》)。这段解释,虽不无穿凿之处,但它指出了本诗的象征意义和诗人的现实忧愤,则大体是正确的。
     
  •         《朗月行》是乐府古题,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杂曲歌辞》类。南朝宋鲍照依此题作《代朗月行》 (据《鲍参军集》),李白依此题作《古朗月行》 (据《李太白诗》)。诗题前分别加入“代”字,“古”字,表明作者仅采古题,并不沿袭古题内容。
     
           鲍照的《代朗月行》,描写朗月初生,照我绮窗,窗中佳人,靓妆帷坐,对月弦歌。描写的内容,全在地上人间。用的是写实的手法。李白的《古朗月行》则不同。他从人间移到天上,着力描写的是朗月自身。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对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将一轮朗月写得十分可爱,从而为我们留下一个意蕴丰厚美妙瑰丽的艺术形象。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传诵不衰。
     
                诗人一开始便以儿童的天真的口吻咏道: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信口写来,却极富情趣。唯少小才“不识月”,才错将朗月“呼作白玉盘”。 “白玉盘”团团圜圜,柔和洁白,既形象地表现出朗月的质地和形状,又唤起人们心中美的感受。然诗人却未就此停笔,又把它比作“瑶台镜”,让它高高地挂在天上。这就使得朗月具有了照人的特质,皎皎可爱。句中的“呼”字,“疑”字, “飞”字,极为贴切形象,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飞”字不仅托出了儿童的天真的想象力,更把诗人的笔触极巧妙地过渡到天上的朗月。关于月亮,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神话传说中,有多少奇妙动人的故事啊! 《太平御览》卷四引《虞喜安天论》: “俗传月中仙人桂树,今视其初生,见仙人之足,渐已成形,桂树后生焉。”诗人将其化作韵语,“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极为形象地描绘出朗月升起,月官里一片奇丽动人的情景。月亮高高挂起,月宫中的景象看得更清了。月宫是美妙的,令人神往的。

                《太平御览》卷四引傅玄《拟天问》: “月中何有?白兔捣药。”诗人对此充满一片深情,在他的《把酒问月》中曾经这样写道:“白兔捣药冬复春,姮娥孤栖与谁邻?”在这首诗里,更情不自禁地设问:“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赞美关切怜爱之至。这四句诗,意境美好,物象动人,充分展现出月宫中仙境般美好境界,激起人们对朗月的憧憬和喜爱。然而,好景不长在,令人沮丧的事,随之而至。“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圆影被蚀,大明残损,渐渐晦暗不明。蟾蜍,即癞蛤蟆;大明, 《文选·海赋》李善注: “大明,月也。”民间传说有蟾蜍蚀月之说,月蚀即由此而造成。诗人引之入诗,无限怅恨之情,不言自深。因而他呼唤古代神话中的大英雄出世,“羿昔射九日,天人请且安”。据《淮南子》记载,尧之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于是尧乃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 日中九乌皆死·故留其一日,万民皆喜。诗人在这里引出这样一位神性英雄出来,特别地怀念他,可见诗人心中感情的深沉强烈。诗人多么希望昔日的英雄,重现神能,为之一扫,令今日天、人免灾除难,清而且安。然而昔日的英雄而今安在? “清且安”又在哪里?当他仰观天上的朗月,朗月已没有了先前的皎洁, “阴精此论惑,去去不足观”,它沉沦而迷蒙不明,失去了光彩,没有什么可看了,只好离之而去。其实, “去去不足观”也是迫于无奈。诗人内心的矛盾,愤懑、忧伤,并未因此而稍减,相反愈加强烈沉重, “忧来其如何?惨怆摧心肝”。心断肠折,忧心如焚,便是此时此刻诗人心情的真实写照。
     
            《古朗月行》通篇都未曾离开对朗月的描写。其间感情变化,层层曲折,却是耐人寻味。诗人以一片童心写对朗月的稚爱,多么纯真;以爱怜之笔写朗月升起而明亮起来,充满向往之情;待到蟾蜍蚀月,大明夜残,诗人痛伤之余,转而呼告英雄,免灾除难,直至卒章不得不直呼胸臆,以吐积忧。诗人的感情无不随着对朗月的描写而升沉起伏,爱憎之心无不随着朗月明晦而加减,情事宛然,意韵悠长,真乃感物抒怀的高手杰作。
     
            这首诗大概是基于对当时朝政的昏暗而有所感发。唐玄宗晚年之时,杨玉环、高力士、杨国忠等人弄权于内,边将擅权于外,致使朝政日非。诗人每常痛切忧时。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对这一现实的讽刺。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说, “暗指贵妃能惑主听”,则概乎言之矣。
     
           《古朗月行》包括了不少月亮的神话传说。有关月亮的传说,五彩并呈,很难一是。诗人采其所当采,择其所当择,编缀成篇,曲折开合,行云流水,清新俊逸,不留斧痕,在前人咏月诗中是难得一见的。非大家里手,莫能臻此。可见诗人才诣不同寻常了。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