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见杜鹃花

2023-10-02 可可诗词网-李白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这首诗思乡情绪浓烈,在李白诗篇中是很少出现的,此诗当为暮年夕阳之作。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这是倒装句。暮春三月,柳绿花凋, 可杜鹃花却漫山遍野,灿烂开放。老年诗人,在他乡宣城看见如火似烧的杜鹃,不 由得联想起年轻时在家乡听到过的子规啼。那带血的悲啼,唤起了异乡游子浓烈的 思乡之情。它叫一声,心颤一回,愁肠就要断一回。“一叫一回肠一断”“不如归去, 不如归去……”现在正是暮春三月,杜鹃花开、子规啼叫,远离故乡的蜀中游子, 怎能不想念久未回去的三巴故乡呢?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宣城见杜鹃花》
    .[唐].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 《 xuān chénɡ jiàn dù juān huā 》 
    《 宣   城    见   杜 鹃   花  》 
    .[ tánɡ ]. lǐ bái.
    .[ 唐   ]. 李 白 .
    shǔ ɡuó cénɡ wén zǐ ɡuī niǎo , xuān chénɡ hái jiàn dù juān huā 。 
    蜀  国  曾   闻  子 规  鸟   , 宣   城    还  见   杜 鹃   花  。 
    yí jiào yì huí chánɡ yí duàn , sān chūn sān yuè yì sān bā 。 
    一 叫   一 回  肠    一 断   , 三  春   三  月  忆 三  巴 。 
     
  • 《宣城見杜鵑花》
    .[唐].李白.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曾经在蜀国见到过杜鹃鸟,在宣城又见到了杜鹃花。
    杜鹃叫一回,我的泪流一次,伤心欲绝。
    明媚的三月春光啊,我时时念叨着家乡三巴。
     
  •  
    (1)杜鹃花:俗称“映山红”,我国处处都有,每年暮春夏初开花,正是杜鹃鸟鸣啼之时, 故此花又叫杜鹃花。
     
    (2)蜀国:蜀地,指古代四川(含今重庆)。子规鸟:又名杜鹃。此鸟暮春而鸣,啼声似说“不 如归去”,听者凄恻,容易引发思乡之情。
     
    (3)“宣城”句:子规鸟、杜鹃花处处有之,但以四川最常见。作者写他在异乡安徽宣城 见到了杜鹃花,联想到家乡四川绵州也该是杜鹃啼的时候了。
     
    (4)三春:即指春季,包括孟、仲、季三月,故有三春之说。三巴:代指四川,包括巴郡(今 重庆市)、巴东(今奉节县东北)、巴西(今阆中县)。这三巴均在今四川省和重庆市东部。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李白自二十五岁出蜀后,终老没有回过故乡。他现存的诗歌中,思乡之作为数不多,所抒写的乡思一般也比较轻淡。不仅如此,他有时还公开说出不以故乡为念的话来,如《客中作》一诗就写道:“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哪里美酒管饱,他就以哪里为家乡,这可真是“乐不思蜀”了。然而,这首《客中作》也使我们想到,一旦生活困窘,境遇不佳,旷放而飘逸的李白,恐怕也难免要思乡了。《宣城见杜鹃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
     
            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已是迟暮之年。他被朝廷判流夜郎,遇赦归来后,此时正流落江南,寄人篱下。后来又染了病,境况非常凄惨。“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屈原《哀郢》)老来思乡,本是人之常情,何况李白的晚景如此凄凉!于是,浓重的乡思就袭上了诗人心头。
     
           诗是感物而起兴的。“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暮春三月,流寓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这杜鹃不是故乡的花吗?诗人的乡思被勾动了。
     
           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也就叫了。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这鸟,相传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号称望帝,他自以为德薄,便禅让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变成杜鹃鸟。暮春时节,它就悲鸣起来,鸣声好象是呼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昼夜不止,一直啼叫得嘴边淌出血来。此刻,李白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啼叫声,一声声地正在呼唤他归去呢!
     
            诗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对仗,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真实地再现了乡思引动的过程。这两句的语序也值得注意: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起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把它倒了过来,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故国之思本是中心藏之,无日忘之,今日一旦勾起,便显得异常凄苦强烈。
     
              然而,被乡思苦苦折磨着的诗人,眼下怎能回到故乡去呢?青年时代,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要到故乡之外的广阔天地中去实现宏伟抱负。“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李白原本想着功成名就之后,再骄傲地返回故乡。谁料功业无成,老来竟落到这步田地,他有何面目见蜀中父老呢?何况,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着衰老的病体,也无法踏上旅途。飘泊终生的诗人,到头来不但政治与事业上没有归宿,就连此身也无所寄托,眼望着千里之外的故乡,他心中是何等地酸楚和悲哀!
     
           三、四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首句说“曾闻”,第三句则强调了真切如闻:子规鸟的俗名,就叫断肠鸟,“一叫一回肠一断”,它啼叫起来,没完没了,诗人的愁肠该已断成一寸寸了。末句点明时令,用“三春三月”四字,从叙事的角度补足了第二句;“忆三巴”三字,则突现了思乡的主题,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汇为一处,用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把全诗笼罩了起来。诗的三、四句看似对仗,其实对得又不甚工。诗句把“一”“三”两个字各自串连起来,纡结萦回,扯不断又化不开,使人感到乡思袭来时无比的悲切伤痛。
  •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的七言绝句,约作于李白晚年寓居宣城(今属安徽)之时。
     
           子规一名杜鹃,每到暮春季节杜鹃花盛开的时候,就啼叫起来,其声至为凄切。此鸟蜀中最多,李白又恰是蜀人,因此,诗以“蜀国曾闻子规鸟”开端,次句又把子规鸟与“杜鹃花”联系在一起,便显得自然贴切。然而,从诗题与首联诗意看,诗人是先在宣城见到杜鹃花,然后才联想到蜀地的子规鸟的,其中写花是实,写鸟是虚;鸟是耳闻,花是眼见。一闻一见,一虚一实,有意将发生顺序打乱,使得诗意回环曲折,错落有致,充分显示了诗人独特的艺术构思。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末联将想象之事与实地所感揉合在一起,连用三个“一”字和“三”字,造成一种流动骏快的气势,酣畅淋漓地表达了诗人的故国之思。这里,“三春”指孟春、仲春、季春三个月,“三月”则特指季春(暮春);“三巴”是巴郡、巴西、巴东的总称,代指蜀地。诗人意谓,子规鸟的每一次叫声,都令人肝肠痛断,在春天的三个月中,自己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遥远的故乡,而暮春三月的思念尤为强烈。
     
           这首诗如信口而出,极自然真率之致。但在眼前景、口头语之外,又通过想象,借实生虚,化虚为实,故能令人品味不尽,心荡神移。
  •        杜鹃,在我国古代有着一个哀怨凄婉的传说:周朝末年,蜀国国王杜宇在蜀称帝,号望帝。后来把帝位让给他的国相开明,自己隐居山中。他死后,蜀人很怀念他,说他的精魂化作了子规鸟,就称子规鸟为杜鹃鸟。每当农历三月的暮春,杜鹃鸟到处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悲凄声音。它啼得口角流血,那殷红的鲜血化作了漫山遍野的映山红花,于是,人们称这种映山红为杜鹃花。因此,蜀中的子规鸟最多,杜鹃花也最多,在人们心理积淀中,从此,子规鸟、杜鹃花成为一种伤感的意象。李白此诗完全缘此两个意象,由景触发思乡之情而作。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但诗人通篇用对偶,尤显别致。前二句“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对仗工整,以“蜀国”对“宣城”,“闻”对“见”,“子规鸟”对“杜鹃花”,这在绝句中罕见。但诗人通过对仗,引出花鸟相对,表现时空交错、视听并置。青少年时代,李白二十年生活在蜀中,读书学剑,寻仙访道,常闻子规啼鸣,常见杜鹃花开,他把蜀中看作自己的故乡。可是自从二十四岁那年,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以来,他一生再也没有回到过故乡,故乡的花鸟不知多少次曾在游子梦中萦绕,而如今白发疏落、身世飘蓬,客居异乡,却在宣城听到了子规鸟的呼唤,见到了鲜红欲滴的杜鹃花开,怎能不触发缕缕愁人的乡思呢? “曾闻”、“还见”相互照应,包含着无限辛酸,熔铸了诗人的一片伤心之情。
     
           后二句“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一句三顿,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故国之思。“子规鸟”又名“断肠鸟”,它的啼声哀痛至深,闻者凄恻,它每叫一声,使人肠断一次。“三春三月”,指春天的三个月,即孟春正月,仲春二月,季春三月。“三巴”是巴郡、巴东郡、巴西郡的总称,这里泛指蜀中。“忆三巴“就是忆故乡。更何况是“三春三月”的时刻,听到“不如归去”的子规凄啼,眼前又见到故乡常见的杜鹃花开,那种愁绪满怀的乡思,更令诗人心情凄凉难忍啊!
     
            此诗虽是绝句小诗,却整篇工整对仗,尤其是后两句的“一”与“三”三次重复,按理在近体诗中是不允许的,但李白却写得神韵天然,便人不感到重复,反觉回味无穷,所以《唐宋诗醇》评赞说:“如谚如谣,却是绝句本色。”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